布什辩称窃听是反恐战争重要工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08:30 环球时报 | |||||||||
美国政府本土反恐战12月17日遭遇重大挫折,参议院否决了延长《爱国者法案》的议案,因为许多参议员认为,该法案赋予执法部门的权力过大,侵害了宪法赋予美国公民的自由。 窃听,以反恐之名
2005年的冬天对布什来说有点冷。就在伊拉克问题让他心烦意乱的当口,《纽约时报》16日又雪上加霜,称根据布什签署的总统令,自2002年5月起,在没有得到法庭批准的情况下,美国家安全局特工为追查恐怖分子,一直监听和监控美境内国际长途和电子信件。 面对《纽约时报》的“圣诞大礼”,布什起初明显缺乏准备,在美国公共电视台的镜头前,他只是简单而又局促地以不想讨论敏感的情报问题为借口,拒绝对该事件进行确认。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纽约时报》的文章引发了美媒体连篇累牍的跟进报道,也引起了国会内共和党和民主党人的关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阿伦·斯佩克特16日指出,非法窃听的行为无疑是不恰当的,他承诺将在明年初就此事召开听证会。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肯尼迪说,这种东西简直就是“老大哥为所欲为”。 美国内舆论呈现了“一边倒”的讨伐之势。乔治·华盛顿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凯特·马丁说,事态可能严重到“总统允许犯罪行为”的程度,因为根据《外国情报监视法案》,在美国内进行未授权的电子监控是违法的。美公民自由联盟负责人也指出,布什政府不仅侵犯了美国公民自由,甚至也触犯了联邦法律。 《爱国者法案》受牵连 布什政府力推的《爱国者法案》也因此事受到牵连。14日,延长该法案即将到期条款的议案在美众议院获得通过,但16日却在参议院受阻。分析人士指出,刚刚曝光的“窃听”事件对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加深了部分参议员对该法案赋予执法部门过大权力、侵害美国公民人身自由权的担心。 “9·11”事件对美国社会的冲击超出想象,让历来喜欢纠缠不休的国会议员在多数人还没通读《爱国者法案》具体条文的情况下,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以多年少见的压倒优势(参议院仅1票反对,众议院357赞成66票反对)通过立法,难怪有议员说《爱国者法案》是“经由感情投票通过的”,这也给后来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爱国者法案》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第213条和215条。前者声称执法部门可在当事人不被告知的情况下,暗中搜查其办公室和居所;后者规定即使并无相关嫌疑,政府也可要求获知公民在图书馆、书店阅读和购买书籍的详细信息,同时禁止服务商向客户透露他们的信息已受调查,类似调查还可以扩展到公民的教育、医疗、投资、信用等各种记录;另外政府可秘密要求网络和电信服务商提供顾客详细信息。 眼看窃听事件就要化为一柄悬在自己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不相信“沉默是金”的布什当然要站出来“力挽狂澜”。在17日每周广播讲话中,布什爽快地承认了这一事件,但辩解这是反恐战争的一个重要工具。他严厉抨击了泄露这项计划的官员,同时也不忘呼吁参议院批准延长正在搁浅的《爱国者法案》。 以反恐之名继续前行 虽然“窃听”事件被媒体炒得火热,但尚不足以演变成为“水门事件”那样的政治危机,也不会影响布什4年来悉心打造的反恐战略,毕竟“9·11”事件后,如何避免美国再次遭受恐怖袭击已经超过了民主、自由和法制,成为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而且,“窃听”事件虽然涉嫌触犯法律,但没有触及普通美国民众的心理底线。《爱国者法案》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外国恐怖分子,美公民中主要是缺乏话语权的中东和亚洲少数族裔受牵连,对白人公民来说,只是增加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不便,这与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人人自危的情况有根本不同。就像此前的“黑狱事件”和“虐囚事件”一样,民众虽反感但并不反对。实际上,只要以反恐的名义,布什政府就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摆脱尴尬继续前行。▲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9日第三版)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