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肉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12:14 新世纪周刊 | |||||||||
-文/林扶叠 读者》是一本好看的小说,除了 在德语地区流行外,已经被翻译成了20多种语言,据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 。好看的小说除了文字的简单与通俗之外,还在于故事和主
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朗读者》涵盖了多个模式化的故事原型。一个是洛丽塔的故事,15岁的青涩少年伯格“爱上 ”了中年丰腴妇女安娜;第二个是救赎的故事,伯格通过“爱”救赎了安娜,安娜通过自己的晚年牢狱生活和自杀,获得了赦 免;第三个则有点诡异而且时尚,是“处女与野兽”的故事,或者说,是虐恋的故事——在这部小说里,转变成了“处男与野 兽”。最后的故事原型,就是好莱坞的电影《金刚》了。《金刚》所要讲述的,是一个纯洁、无助而且欲求不可能满足的处女 ,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下因为受虐而“爱”。电影着力于强调故事背景的虚构性——那个无名岛屿——希图不触犯社会既有道德 。《朗读者》恰好相反,着力于强调故事的真实性,通过对街角与居室生活的细节描写,对时代的历史回忆,游走在“政治正 确”的钢丝上。 这就是《朗读者》的复杂之处。在小说中,丰腴的中年美妇安娜的身份是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看守,20年后站在了被 告席上,因为一起犹太囚徒的死亡惨剧。同时,相对于城市生活来说,美妇安娜还是一个肉感、强悍、执拗、笨拙、边缘化的 人物,她来自农村,不识字,有着旺盛的性欲,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安娜的一生,她与伯格的爱情中,安娜处处表达出她对 伯格及其家庭所代表的城市文明生活的渴望,因为担心被“文化”遗弃,而选择保守自己的隐秘出身,选择暴力(小说中,衣 衫半解的母兽安娜用皮带抽打伯格的细节描写,惊心动魄而且弥漫着情欲)与逃离。伯格对安娜的爱,来源于安娜的成熟与肉 感的性诱惑力;而安娜对伯格的爱的渐进,除了最初的性挑逗之外,更多的来自于伯格为她朗读文学经典的过程。“朗读”是 这部小说的核心。在集中营中,安娜每天晚上都要叫柔弱的犹太女孩为她朗读,然后目送她们走进毒气室。在这个时候,安娜 宛若“一千零一夜”里的暴君,一个掌握生死权柄、习惯使用暴力而迷恋“文化”的人,伯格与那些犹太女孩,仿佛战战兢兢 的山鲁佐德,故事结束,不知道自己命运如何。担任朗读者角色的犹太女孩们,走进了毒气室。而伯格,一生笼罩在安娜的阴 影之下,失去了爱的能力。 如同山鲁佐德一样,在小说的最后部分,两人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安娜被判处无期徒刑,住进了监狱,处于“安全” 但是无爱状态的伯格,继续承担着朗读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成为启蒙者,一年年为安娜寄磁带。在伯格的朗读磁带的带 动下,安娜学会了读写,开始阅读关于大屠杀的书籍。小说中尤其提到了杰出的犹太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她的名著《艾希 曼在耶路撒冷:一个关于恶的平庸报告》中,阿伦特提出,艾希曼是有罪的,是“平庸的恶”,就像木偶,充当了极权社会的 犯罪中介。艾希曼的身份和小说中的安娜类似。安娜的这一转变,固然是由于伯格的爱,更多的则是由于对自身的恶的反省。 《朗读者》的篇幅短小,却容纳着如此多的可分析与解读之处,这就是文学的肉感。如果在阅读时不想这么机械地分 析,简单来看,这部小说实际上讲述了一个“早恋”的故事,尚未成熟的青涩少年被肉感美妇引诱,品尝性的快乐及其后的款 款回忆,沉郁而且悠扬。 (《朗读者》,本哈德·施林克著,钱定平译, 译林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