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澳大利亚拒当美日对华夹心饼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1:13 国际先驱导报

  “现在是欢迎中国参加到国际事务中来的时候,而不是排斥她。我们得把实实在在的道理告诉给赖斯。”——《澳大利亚人报》

   国际先驱导报驻堪培拉记者米立公报道3月18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将同澳大利亚外长唐纳和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澳大利亚会面,这个首次上升到部长级的三方安全对话将讨论全球和地区安全形势,而有关中国的问题也将成为三方对话的一个重要议题。

  赖斯在离开华盛顿前就对外界发表讲话,试图给三边对话定下一个调子,她说,“我认为,我们大家,尤其是我们长期的盟国,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来创造条件,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股积极的力量,而不是消极力量。”

  美日主导升格三边机制

  澳大利亚和日本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两个重要军事同盟国,是美国在这一地区实施各种战略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伙伴。三方安全对话在2002年开始启动,并一直保持在副部长一级。去年决定从2006年起上升到外长一级。

  不过,作为三国对话的东道国,澳大利亚政府对此机制的升格表现得格外谨慎。截至记者发稿,澳大利亚政府没有宣布对话的具体地点,也没有向非参加国媒体公布采访安排。据当地媒体猜测,对话内容除了谈论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地区形势外,还会涉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伊拉克、阿富汗和朝鲜核问题等等。

  表面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参与国并不刻意宣扬这个机制,还强调这个机制的“非正式”性质。但实际上,美国想得到的并不止于这个机制本身。关于这样一个“亚洲版北约”的提法在过去几年中不断在美国等国的官员及学者间流传。3月15日《悉尼先驱晨报》的一篇署名文章的题目赫然写着“亚太地区需要一个北约来制约中国”。

  虽然这一对话机制目前还没有正式演变成一个北约式的联盟,但目前升格到外长级别,反映了这个机制在新时期三个军事盟友间所起到的作用。此前美国在实施亚太地区战略时更倾向于依靠同盟友的双边关系,如今,加强多边对话和协调成为美国在新时期加强在这一地区影响的一个重要举措。三个国家在反恐、打击伊拉克、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地区救灾等方面重要的协调动作都是在这个机制建立后展开的。

  

  唐纳与赖斯调子不同

  赖斯在出访澳大利亚之前的谈话当即产生了作用。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有关中国崛起的问题几乎每次都是三方年度对话中的主要话题之一,那么这样的三方机制究竟对“遏制中国”或者是在“同中国交往”中起什么作用。

  澳大利亚当地的媒体几乎一致地把赖斯的讲话解释为:美国想联合澳大利亚和日本对中国的崛起共同协调立场。《悉尼先驱晨报》以“赖斯和唐纳谈论如何遏制中国”为题进行报道。《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说,“对美国来说,应对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事情,赖斯的讲话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然而,不管盟友关系多么紧密,“协调对中国的政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13日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的观点。

  人们注意到,在赖斯讲话后,唐纳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电视采访时,明确赞扬中国对国际和地区事务所做的贡献。他说,澳大利亚和美国一致认为,中国的增长将对亚太地区产生积极影响。他说:“美国人同意我们的观点,我们不打算对于中国的崛起采取牵制政策。我们将继续成功交往的政策。”此间观察人士指出:不难看出他的调子同赖斯的有所不同。

  堪培拉谨慎对待“东亚北约”

   近年来,澳大利亚在有关中国崛起问题上同美国的口径不尽相同的现象经常出现。中国同澳大利亚近些年经济贸易关系取得飞速发展。中国目前是澳大利亚第三大贸易伙伴。两国高层访问频繁,政治关系良好。中国的快速发展给澳大利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包括总理霍华德在内的澳大利亚领导人多次说,中国的崛起是好事,不用担心。

  对于这次的三边对话,澳大利亚主流舆论也发出了和唐纳外长类似的声音。《澳大利亚人报》3月15日发表了澳大利亚著名战略学家阿兰·杜邦的署名文章。他指出,这一三边对话机制正在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越来越象冷战时期的安全联盟了。他说,中国不是冷战时期的苏联,搞这样一个联盟将增强中国的不安全感。现在是欢迎中国参加到国际事务中来的时候,而不是排斥她。这一机制的演变“业已造成了伤害。”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的署名文章说,如果在这个对话中煽动惧华情绪,把这个对话演变成一个遏制中国的“东亚北约”,“那将是危险的,而且澳大利亚曾经断然拒绝过此类做法。”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