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小大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15:45 南方人物周刊 | |||||||||
2005年6月9日,哈佛大学一研究院毕业生头顶上的帽子写着:教学换食品 图/CFP -薛涌 发自美国 如今中国正赶上大学扩张。扩招不说,中专升学院,学院变大学,大学城拔地而起,一个大阶梯教室就可以填满几百名学生。同时,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最近竟有大学毕业生的市场“价码”和民工接近的报导。我在去年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中,要求把北大这样的大学分成几个小大学,并提出大学不能“大”的理念,至今如同对牛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大家公认美国的大学是最优异的,许多人,特别是那些鼓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口口声声要学美国模式。然而这些人,对美国模式一知半解,把美国的大学都描绘成“帝国”式的庞大组织,严重地误导了公众。首先,他们片面强调哈佛、耶鲁等几个研究性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对一些本科学院,如Williams College(威廉斯学院),Amherst College(阿默斯特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斯瓦茨摩学院),Wellesley College(韦尔兹利学院)等等,几乎绝口不提,尽管后者的教育质量不在前者之下,并且吸引着大量的精英学生。第二,他们没有意识到,美国的小型大学,特别是私立的精英大学,在数量上大于大型的大学。不了解这些小大学,就不了解美国的高等教育。 根据美国权威的“高等教育编年”的统计,在全美2386个私立大学中,有439个学校学生人数少于200,拥有200到499个学生的学校有536所,拥有500到999名学生的学校有453所,拥有1000到2499名学生的学校最多,有566所。这些小大学,占私立大学的绝大多数。另外,拥有2500到4999的中等大学有240所。拥有5000到9999名学生的大学有95所。万人学生以上的大规模的私立大学,仅57所。 不过我必须指出,大部分美国的学生,还是在中等以上的大学中读书。把万人以上的大学相加,其教育的学生人数远比小大学多。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也在享受“人口红利”。因为适龄学生人口膨胀,大学教育供不应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精英大学都有扩招的计划。但是,这种扩张,给教育质量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哈佛的学生最近几年就对自己的本科教育非常不满。原因之一,就是哈佛本科生与研究生相加,几乎达到两万五千人(其中本科生也不过六千多人),规模太大,师生关系疏远。所以,一些小的私立学校,放着众多合格的申请者而不招,维持现有规模以求保证教育质量。而这些私立的小大学,一直被视为是美国精英教育的精髓,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创意的重要源泉。 1200个学生是最优的大学规模 为什么大学要小?小到什么程度才合适?伊尔哈姆学院的校长道格拉斯C·本内特提出一个神奇的数字:1200人。伊尔哈姆学院在2005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小型本科生学院排名中名列第69。“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每年的排名,都把研究性大学和这些本科学院分列。因为前者有研究院,规模庞大;后者基本全是本科生,常常一两千学生。大家没有可比性。但是,要看看学生的分数,就知道这样的小本科生学院的质量了。该学院在上榜的100所左右的小本科生学院中,属于中等偏下的。但是,其中游学生的考分,即SAT成绩,达到1110-1340分。而在研究性大学中排名并列68的3所学校,这个分数仅在1050-1290之间。大名鼎鼎的伯克利,在研究性大学中排名第20,这项分数也不过是1200-1450,并无太大优势。 伊尔哈姆学院最近生源充足,面临着扩招的压力。但校长拒绝扩招。为什么?他指指一间小会议厅,让你看看就明白。这个小会议厅,是个简单、朴素的木结构建筑,天花板非常高,中间放着一排排的木制长登,有些教堂的气象。每个星期三,全校教授到这里开会。大家彼此全是熟人,像个家庭,你没有地方躲。这样,教授之间,教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非常亲密的个人关系。要说多学科交流吗?在这样的小圈子里提倡多学科交流显然是多此一举。因为化学系教授和英语系教授每周相谈甚欢,甚至有英语系教授当“票友”,给化学教授贡献几点自己的“尖端化学幻想”。 再看看大学校,比如哈佛,各系彼此都是个独立王国,很少共享资源。不久前文理学院的教授一起搬倒了校长萨默斯,这算是历史上罕见的各系教授彼此协调行动。而大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渐渐走到一起,互相交谈,也竟花了几年时间。学生和教授就更不用说了。大家校园里碰上,彼此都有一个“好像见过”的印象,然后老远就礼貌地互相回避。 本内特个人的经历,塑造了他对小大学优越性的信心。他本科是在哈弗福德学院读的。该校是小型本科学院中的名校,基本具有常青藤的水平,如今学生仅1160名。后来本内特成了教授,在Temple University(特姆勃大学)教政治学。Temple是个巨型的私立大学,如今规模有32359个学生,其中本科生有2300人。他亲眼看到,这样的巨无霸什么都想做,什么也都做不好,校内矛盾重重,为了工资教授们曾两次罢课。1989年到1993年,本内特出任Reed College(里德学院)教务长,该校如今仅1340名学生,在这样的小大学主持教务,使他有机会认真思考大学规模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最后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公式。根据这个公式的换算,1200个学生是最优的大学规模。 师生比例应为1:11或12 这个公式基于本内特所谓的“知识弧”(arc of knowledge)的原理:一个大学,必须有几个基本的学科,包括艺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从这些基础学科中,再生出大致25个系。每个系最低有3到4个教授。这样,一个学校大致有90到100个教授。以这样的规模,教授们能够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关系,一起为共同的使命奋斗。比如一个学生学业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特长、应该如何发展,在教授中很容易形成共同话题,大家可以像夫妻之间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谈论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潜力。 以此为底数,一个财政良好的大学,就可以按1比11或12的师生比例招收学生,最后1200个学生就成了最优规模。在本内特看来,1000名学生是最下限,但高出太多,学校的家庭气氛就会打折扣。当然有人提出稍微不同的理论,比如本内特母校的校长认为,1200到12000个的学生属于最佳大学规模。 现实是如何呢?美国的四年制私立本科学院大致有550所。一般的本科生学院,学生人数多在1000 多2000之间,超过2500的十分少见。 小学校当然有某种劣势。其中最大的劣势就是学科有限。100名教授,能够覆盖的领域比较狭窄,有时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特别是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这个问题就更加严重。比如就外语而论,像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等,一般是每个学校必设的。如今汉语变得日益重要,学校开不开课呢?像伊尔哈姆学院,在9·11后面临开阿拉伯语的压力,但就是开不出来。另外,教授少,每个教授覆盖的范围就必须非常大。这种学校雇不起一个中国史教授,只能雇一个亚洲史教授。但是,看看美国的研究生院,有几个读中国史的博士生懂其他亚洲国家的历史呢? 不过,上述所有这些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抵消小本科生学院的竞争力。本科生教育是基础的通才教育。学生想学专业,可以毕业后读研究院。事实上,伊尔哈姆学院73%的毕业生读了研究生,而美国四年制无博士的大学的学生平均只有不足30%日后读了研究生。该学院的毕业生日后获得生物科学博士的人数,在全美大学中竟排第八,获得地球科学博士学位的人数,在全美大学中排第14。这个1000多学生的小学校能够出产如此多的博士,简直是个奇迹。而顶尖的小大学,表现就更佳。可见,通才教育,并不影响学生日后的专科发展。相反,学生日后的专业表现,比一些学科繁多、领域又深又窄的学校,反而胜出一筹。 至于教授教学范围广,更可以变成一个优势。像哈佛这样的学校,教授太在自己的领域里攻尖端、钻牛角尖,忽视了学生所需要的一般性教育。校长萨默斯鼓励教授给学生开入门的大课,甚至自己亲自上阵,也正是说明大学校这方面的问题。我自己是中国史出身,教书一年多,就频频跨出自己的领域教世界史,受益匪浅,渐渐能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视野中看。本科学院的教授中藏龙卧虎,有不少学术领袖。同时,这些学校的教授明显更关心学生。 这些小大学的教育成就,在迷信“一流大学”的中国完全被忽视了。比如伯克利,在我们看来是一流了。但几百人的大课司空见惯,学生课上睡觉、甚至不去上课也没有人管,街上有卖课堂笔记的。而在小大学,一堂课常常就八、九个人,很容易和教授进入一对一的对话。不仅教授对学生的指导直接、具体,而且学生因为知道不读书瞒不过教授,压力非常大,更不敢没有事不上课。所以,许多美国家庭,绕开常青藤把孩子送到这些小大学去读书。在这样的地方上学,孩子有人管,家长心里踏实。 中国近年大学发展的最大误区,就是无视了小大学的理念。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承继苏联模式而来,本来就无小大学的传统。现在要改革,应该做的是适当分解一些大学,创造一些2000个学生左右的小大学。这样的学校,经营灵活,进行任何改革,扯皮都会比较少,可以分散地进行各种教育实验。这样,只要一家成功,就会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如今我们则忙着大学合并。这样大学越来越大,机构越来越臃肿,管理越来越官僚化,学生和教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在这条路上越往前走,我们离在多元化基础上的市场竞争就越远。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