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事故漏后遗症需800年(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01:22 国际在线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于2000年12月15日关闭的。乌政府履行了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但西方国家对乌承诺的援助却迟迟不到位,影响了乌配套解决与核事故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生态问题,特别是加固改造“石棺”。2001年4月,核电站脱离乌国家核能公司,乌组建了专门负责解除电站运营、加固改造“石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国家专业化企业,在核电站防护方面加大了国际合作力度。

  乌克兰政府认识到首要任务是防止核电站内核原料和放射性废料再次泄漏,并于2003年年初批准了一项加固完善“石棺”计划,详细规定了实施方案、会计审计制度、专家鉴定程序等“石棺”的生态安全改造费需要7.68亿美元,该开支主要来源于切尔诺贝利掩体基金。2004年年初,在“石棺”外封盖新的掩体工程才正式动工,预计到今年底结束。届时,切尔诺贝利才会真正“与世隔绝”。

  4月14日,俄罗斯外国记者协会组织各国记者探访了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新华社记者也被邀请参加,这是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的活动之一。

  穿过严格检查的检查站后,记者们的第一站是“石棺”也就是当年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石棺”下面至今仍封存着约200吨核原料。出于健康和安全等因素考虑,记者只能站在离“石棺”约100米远的瞭望台上观看。虽然有100米的距离,但一想到辐射许多记者的第一反应是摒住呼吸。

  远远看去,核反应堆像沉睡了的巨人。1号、2号、3号、4号,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100米的距离感觉是不可思议的近,近到让人时空倒错仿佛回到那个天崩地裂剑光火石的晚上。

  四周很安静,感觉有些奇妙,只有反应堆的混凝土墙上挂着的低音喇叭传来模糊的女人歌声,随着微风高高低低地传来,更让人产生回到过去的错觉。的确,这里的时间在20年前就凝固了。

  渐渐地,记者们紧绷的神经放松了,就像选择回到隔离区生活的71岁老太太马丽亚·尤如帕所说:“辐射根本不存在,我们根本看不到嘛。”记者们渐渐也忘记辐射的存在。而辐射探测仪持续不断的嘟嘟声清醒地告诉大家,这里仍然是非常危险,探测仪上显示着每小时490毫伦琴、每小时520毫伦琴、每小时700毫伦琴,清晰的数字无情地表示,这里的辐射远远高出安全值20毫伦琴的水平。

  远远望去,“石棺”上焊花四溅,10多名头戴黄色安全帽、身着迷彩服的工人正在紧张忙碌。据乌克兰切尔诺贝利国际信息社的陪同人员马克西姆介绍,由于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为防止反应堆内的核原料和放射性废料今后再次发生泄漏,工人们从年初开始对“石棺”进行加固。出于健康考虑,工人们必须每两个小时就换一次班。望台附近的一座房屋上赫然写着:“确保年底前完成加固工程”。

  陪同人员说,在如此剂量的辐射环境下,此地不宜停留过久。记者们只被允许在“石棺”附近停留了30多分钟。

  3 重返故居

  普里皮亚季镇离核电站仅3公里,是当时灾情最严重的小镇,事故发生后,小镇居民全部被疏散,如今早已是空城一座。被炸得坑坑洼洼走起来非常吃力的小路、路两旁疯了似地往天上猛长的树木、空荡荡的街道……静谧的感觉震撼了记者们。

  普里皮亚季镇原有约5万居民,主要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而如今是一座无人居住的“死亡之城”。荒凉的游乐园里,摩天轮孤零零地伫立着,碰碰车东倒西歪散落在地上,铁门铁栏杆全都锈迹斑斑,更凄凉的是,这座游乐园还从未迎接过人们的欢乐。游乐园的首次开放时间定在1986年5月1日,也就是爆炸发生后的第5天。

  大部分楼房已经破败不堪,许多院落杂草丛生。这些家,曾经代表着骄傲,这是前苏联政府对为国家核事业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的奖励,而现在,破败不堪空空洞洞。灰尘、碎片、玻璃渣随处可见;曾经鲜艳的墙纸支离破碎,墙体更是坑坑洼洼;蒙尘的防毒面具和布娃娃散落在地上,让人触目惊心。随行记者拿出测量仪一量,连车内的辐射强度都达到了每小时154毫伦琴。

  一名叫祖伊科夫的乌克兰男子陪同记者们来到他当年就读的第三中学,事故发生时他15岁。现在教室的地板上全是破碎的玻璃,大部分墙皮已卷起或脱落,但教室墙上挂着的教学用图仍清晰可辨。他说,事故发生后,当年的伙伴都被疏散到各地,目前他只同少部分人取得了联系,他很思念儿时的伙伴,并四处打听着他们的下落。

  虽然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划为隔离区,政府严禁民众在这里生活,但一些老人近年偷偷返回当地居住,并在隔离区内种菜和饲养家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当地政府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59岁的瓦列利·斯鲁克奇是选择回到隔离区生活的人之一,他回忆到:“当年,我和老婆还有两个孩子都认为一定会回来的,所以走的那天我们带的行李并不多。”

  在1986年4月27日晚,瓦列利仔细关好门窗锁上门锁,走出院子后回头深深地看了一眼,然后就登上了载着行李和他的邻居们的巴士,巴士将载着他们到70公里以外的小镇去生活。4小时内,普里皮亚季镇的4.7万居民全部撤离。当时,负责撤离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说3天以后就可以回来,因此许多人都没有带走宠物。没想到,这一走就是20年。现在,这块土地仍然是被封锁的,而他们选择了偷偷回来。他们自己种吃的和养牲畜,自己养活自己,回到故土,心里也安稳很多。

  离核电站约15公里远的伊利因齐村现在居住着约30名自愿回迁的村民,多数是老年人。现年55岁的穆济琴科看上去身体硬朗,说话嗓门很大。据他介绍,他同妻子和年迈的父母是在事故发生后第二年回到这里的,全家已经习惯了故土的生活。他们现在吃的是自己种的土豆、洋葱和西红柿,自家养的鸡和鹅产的蛋足够享用。据他说,医疗人员定期来给村民检查身体,还对农户家种的农产品进行辐射测量,结果显示,当地产的水果和蔬菜辐射指数处于正常范围内。

  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至少有300人在隔离区内居住,大多数是老人家。一些老人家说,他们并不担心辐射,只是子女未能取得进入隔离区探望他们的通行证,这一点让他们有些担忧。当地政府近年来采取容忍的态度,并提供巴士接载居民到市场和健康中心检查辐射有否超出允许水平。

  乌克兰邻国白俄罗斯的辐射控制区内,一些监测居民食物安全的工作人员说,居民不再对辐射担惊受怕,所以越来越难说服人们带食物到中心进行检测,即使食物的辐射超标也只能劝说他们将食物煮熟了来吃,或者是泡一泡盐水再煮食。

  还有一个让老人们抱怨的问题就是,隔离区里的野狼太大胆了,野狼公然尾随人们进入花园然后叼走老人们养的狗。野猪在隔离区的废墟中大摇大摆穿行,被遗弃的房屋的门和抽屉经常被野猪碰撞得嘎吱嘎吱响。

  20年来,隔离区内人迹罕至,反倒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老鹰在空中盘旋,山猫、野狼、野猪和野马在隔离区内漫步,没有人类的干涉,动植物们在隔离区内快乐地生活。

  1998年,17匹蒙古野马找到了这块没有人烟的地带,并且在这里繁殖,现在数目增长到80至90匹。据说,切尔诺贝利隔离区目前是全世界少数可以让蒙古野马自由生存的乐土之一。麋鹿、狐狸、海狸、水獭、野猪、熊,甚至还有濒临灭绝的乌雕都可以在隔离区里看到。

  没有了人,这里成为最适合濒临灭绝动物生长的土地,据切尔诺贝利国际生态学实验室记录,隔离区内目前有超过400个物种的动物,包括280种禽类和50种濒临灭绝动物。而且这些生活在隔离区内的动物并没有发生什么异常突变,这里也不像外界所传说的老鼠长得像猫一样大,普通植物的树叶像荷叶那样大。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介绍,切尔诺贝利的生态环境已经经过了几重阶段:第一阶段是爆炸发生的第一年,离核反应堆比较近的树木和动物都死掉了,稍远一点的树木发生了掉叶子或者变色的变化,比如隔离区内著名的红树林,就是松树林因为被过量辐射而导致树叶统统变红。第二阶段是接下来的6年,大自然慢慢在复苏,树木长起来了,动物也来了。第三阶段是从那以后,动植物好像就恢复了正常,但那片红松树林仍然保持了下来。

  在记者们的大巴驶离隔离区时,几位蹲在自家门前悠闲抽烟聊天的老年男子友好地挥手致意。记者们唯有从内心默默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同时祝愿人类在利用新能源的过程中不再发生惨剧。

  4 创伤难愈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6个月后,直接造成28人死亡。这次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使得500万人遭受核辐射,主要的受灾地区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俄罗斯。

  核事故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灾难。白俄罗斯儿童患甲状腺癌、白血病的数量迅速增加,新生儿生理残疾者剧增。白俄罗斯戈梅利地区的儿童甲状腺癌的比率,在核事故发生后上升了200倍;某些地区甚至上升了2000倍。

  爆炸20周年到来之际,很多科学家对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批评,指责这两个联合国机构漠视与切尔诺贝利事故引发的死亡、癌症和变异相关的证据。

  有关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健康影响一直都存在争议。前苏联官方当时隐瞒了很多细节。遭受辐射最为厉害的是60万从事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现场清洁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

  英国媒体最近报道称,在即将出版的一系列报告里,科学家和医生们指出,也许已经有大约50万人因这次事故而死亡,而且至少还有3万人将死于和这次核泄漏事故有直接关系的癌症。

  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曾表示,这次事故直接引起的死亡只有50例,最多可能会有4000人最终死去。这两个联合国机构还表示,在事故过后20年里只有9个小孩死于甲状腺癌症,同时,它们将原苏联500万在事故中受辐射的人表现出的病症归咎于日益严重的贫穷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