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专题 > 正文

切尔诺贝利:20年后的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8:01 环球时报
切尔诺贝利:20年后的反思
乌克兰抗议者高举“一个切尔诺贝利已经足够了”的标语。(谭武军摄)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无疑是人类灾难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986年4月26日那个悲惨的早晨,让无数人记住了核灾难这个名词。20年过去了,当年深受事故影响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三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核事故的阴影中。在事故2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那次灾难进行了反思。

  “死亡区”里有了人烟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4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突然发生爆炸。一条30多米高的火柱掀开了反应堆的外壳,致使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漏,320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2294个居民点受到核污染,800万公顷土地成为放射性尘埃降落区。当年距核电站仅3公里的普里皮亚季,约5万居民全部被疏散,如今仍是一座无人居住的“死城”。核电站周围半径30公里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严格限制人员进入。

  事故发生后,为防止核电站内核原料和放射性物质再次泄漏,政府对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用钢筋混凝土掩体进行了封闭(俗称“石棺”),并于2000年12月彻底关闭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20年后,生态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石棺”周围的“死亡区”竟成了动植物的“天堂”。这里生存着270多种鸟类,繁茂的植被为野猪、鹿等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

  每年都有一些难舍故土的人自愿回到隔离区生活。隔离区内现有500—800名居民,绝大多数是退休者。老人们居住的房子通了电,有的还安了电话,他们在隔离区里种菜、饲养家禽、捕鱼打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三国损失惨重

  世界卫生组织4月18日发表报告称,近20年来受污染地区已有约9335人死于核泄漏引发的癌症等疾病。但“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死亡的人数是该数字的10倍。

  据乌紧急情况部公布的资料显示,共有264万乌克兰人遭受核辐射侵害,10万人失去家园。距离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剧增加。

  由于距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只有几公里,带有放射形物质的粉尘大部分随风落入白俄罗斯境内。白俄罗斯23%的领土受到污染,大部分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辐射,6000平方公里土地无法使用,400多个居民点成为无人区。

  俄罗斯也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损失惨重。俄卫生防疫总医师奥尼先科4月24日表示,俄大约有4300个城镇和村庄坐落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区域,生活着超过150万居民。

  核阴影挥之不去

  虽然已过去20年,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带来的噩梦远没有结束。首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依然存在安全隐患,目前,“石棺”下还封存着约200吨核原料。近年来,“石棺”顶部发生倾斜,表面出现裂缝,甚至有崩塌的危险。更危险的是坚固的外壳挡不住地下水的渗透,反应堆内的核物质随着地下水继续污染周围地区,危及乌克兰的饮用水源,因此这座“石棺”被俄媒体称作“延时引爆的地雷”。

  更可怕的是核事故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难以消除。“2006年4月的一天,一次猛烈的地震在恐怖的雷鸣声中席卷乌克兰的原野。切尔诺贝利的死区随后迅速扩张,一时间,整个世界似乎都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危机之中……”这是乌克兰一家公司开发的最新游戏《切尔诺贝利的阴影》中一段主题介绍。在那场核泄漏悲剧过去20年时,虚幻游戏中的核危机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过去。

  如今,任何与核有关的话题仍会触动乌克兰民众敏感的神经,需不需要发展核电,核电安全如何保障,核废料如何处理等在乌社会引起广泛争议。为摆脱在核电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去年底,乌政府决定与美国公司合作修建核废料储藏库,结果引发很多民众的恐慌。一位当地学者就曾对记者说,他很担心兴建核储藏库会增加乌克兰的核污染威胁。

  在白俄罗斯受灾严重的戈梅利州,父母纷纷把儿女送往明斯克上大学或中专,希望他们毕业后不要再回家乡。白俄人甚至已到了谈“核”色变的程度。邻国立陶宛去年提出要在与白俄罗斯接壤的地方建造一个核废料贮存场,结果引起白俄各界的强烈抗议。反对者认为“任何新的核事故都将使白俄罗斯走向毁灭”。在俄罗斯,谈到切尔诺贝利时许多人都还心有余悸。记者一位俄罗斯朋友感慨说:“核泄漏事故将深深刻在俄罗斯人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

  努力走出阴影

  20年来,为早日走出切尔诺贝利的阴影,各受灾国都做出了巨大努力。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日前表示,乌20年来已投入150亿美元用于救灾工作。为防止反应堆内的核物质再次泄漏,乌计划在“石棺”外表加盖一座高100米、宽250米的掩体,工程将于今年夏天开工。这座“新石棺”将保证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未来100年内不再发生核泄漏。

  白俄罗斯政府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核辐射监测网,在未受污染的地区为动迁居民新建了239个配有完善生活设施的村庄。受严重污染的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被划为核生态自然保护区,不许人居住,只能开展核生态研究。曾参加当年核事故抢险工作的近12万人享受特殊的医疗照顾。国家为因核辐射致残者提供免费医疗和生活补贴。

  三国在反思

  随着200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纪念日临近,一股“切尔诺贝利热”在俄、乌、白俄三国兴起。

  4月24日,为期3天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展望未来”国际学术大会在基辅国家大剧院开幕。联合国、欧盟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开幕式上,乌总统尤先科表示乌克兰将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承担的国际义务。大会开幕当天,乌一些环保组织在会场外举行示威活动。人们高举“记住切尔诺贝利”等标语,抗议政府决定在2030年前新建22个核电站机组以及在乌境内兴建核废料储藏库。4月26日,尤先科将亲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及其卫星城斯拉乌季奇参加纪念活动。当晚9时,乌克兰全国将举行烛光悼念活动。

  近来,在白俄罗斯的电视、报刊上常会看到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白造成严重后果的报道。4月19至21日,首都明斯克举行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年——恢复和稳定发展受灾地区的战略”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4月19日,《切尔诺贝利的痛苦》摄影展在明斯克开展。21日,白首都电影院首映了纪录片《切尔诺贝利十字架》。人们在用“痛苦”、“黑色”这样的词汇形容事故带来的伤害。

  莫斯科也举办了纪念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的图片展览,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参观。俄最大电视台之一“独立台”在24日晚黄金时间播出了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专题纪录片。俄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共青团真理报》在25日刊出了《切尔诺贝利:地狱后的20年》的专题纪念文章。俄总统普京25日还颁布了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有功之臣的嘉奖令。

  世界在关注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不仅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成为“重灾区”,带有放射性物质的粉尘随风还飘到了保加利亚、波兰、德国……欧洲大部分地区没能逃脱核污染的威胁。因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仅是乌、白俄、俄三国的灾难,也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灾难。

  事故发生后,人类利用核能的安全性备受质疑,不少国家迫于舆论压力关闭了本国的核电站,世界核能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人们围绕未来核能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激烈的争论。20年后的今天,世界仍然处在核阴影的笼罩之中,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自然牵动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今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专门在其网站上开辟了一个切尔诺贝利20周年纪念专题,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向人们讲述事故原委、发出警示。4月14—24日,美联社连续发表报道,通过历史回顾、现状介绍、记者亲历、问题与反思等多种形式对这一事件进行综合分析。法新社、路透社、《纽约时报》等世界各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各自以自己独特的影响力向世界传递人们对安全开发利用核能的关注。

  “对于世界上成百上千万人来说,切尔诺贝利象征着灾难与毁灭、疑云与争议。”这句话也许能概括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本报驻乌克兰特派记者 谭武军 本报驻白俄罗斯特约记者 戴征 本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 姚雨杉 刘知末 本报记者 江雪晴 白文化

  相关专题: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