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伊朗重启核燃料设施专题 > 正文

伊朗核问题成为美俄关系试金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9:42 新华网

  新华网专稿:伴随着伊朗核危机的日渐升级,美俄政治歧见越来越大,甚至到了要对决的程度。美俄关系的急转直下让美国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忧心忡忡。洛赞斯基认为,美国若真的与俄罗斯交恶不符合美国家利益;于滨则认为,俄罗斯没有重开冷战的实力,即使美国挑衅,俄罗斯也不会接招。美国在伊拉克搞得焦头烂额,却仍不惜对俄展示强硬姿态,关键就是因为伊朗;赫斯普林强调指出,俄罗斯正凭借石油在国际舞台上重新站立起来。但俄罗斯的内部发展不是美俄关系的决定因素,美俄关系如何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看伊朗问题的走向。
有专家甚至建言:对布什而言,要挽救跌入低谷的政治威望,一个好方法就是在中期选举之前对伊朗动武,它或许还能为美国带来大量的石油财富。

  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最近发表一篇题为《俄罗斯太极拳化解美国“新冷战”》的文章,对美俄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评析和展望: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近警告说,美俄两国关系有滑向新一轮冷战的迹象。恰逢此时,美国副总统切尼又火上浇油,5月4日在访问立陶宛时强烈谴责俄罗斯“在民主与人权方面的倒退”,并称俄在用石油做武器,“敲诈其它国家”。这无异于寒天浇冰水,将美俄关系推向新“冰点”。

  “切尼对莫斯科这些强硬用词和尖锐的指责,让很多美俄观察家感觉一场新冷战似乎正在酝酿当中,口气就好像当年丘吉尔的富尔顿铁幕演说,或是里根总统将前苏联称为‘邪恶帝国’的著名宣言。”美利坚大学俄罗斯分校校长爱德华·洛赞斯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华盛顿应该深呼吸一下,仔细考虑一下自己的态度。美国同一个刚刚从20世纪90年代的动荡和混乱中恢复起来,正在或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强势角色的国家作对,这样真的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吗?”

  美国威滕伯格大学政治学教授于滨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的电话采访时说:“切尼的话有相当大一部分代表美国的外交走向。美国如此放狠话,有可能是为了压俄罗斯在伊朗问题上妥协。但是要说就此回到冷战,已经不可能了。俄罗斯现正处在大病初愈的时候,没有重开冷战的实力。即使美国挑衅,俄罗斯也不会接招。如今形势下,普京更愿意和美国耍太极,借力打力,而非硬碰硬。”

  在世界大国的多边博弈中,美俄不断交恶让人不禁想到,俄罗斯是否会由此转向东方,与中国进一步走近,携手改变东北亚的战略格局。对此,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俄罗斯问题专家戴尔·赫斯普林认为,俄罗斯心中有数,中国对它的依赖多于它对中国的需要。俄罗斯正凭借石油在国际舞台站立起来。

  “全球石油价格的上升让俄罗斯更有机会舒展它的肌肉,越发显出其用武之地。”赫斯普林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某种程度而言,莫斯科正在占据中东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同时把欧洲、中国和印度挤到被动的角落。这几个地区都需要来自俄罗斯———全球第二大石油储藏地的‘黑金’。因此,莫斯科拥有了主动性,它想抬一 抬油价,乌克兰、欧洲或其他国家除了抱怨没有别的方法。”

  切尼拉开新冷战“铁幕”?

  “在当今的俄罗斯,反对改革的人们正在伺机颠覆过去10年所取得的成果。俄罗斯政府在不公正、不恰当地限制本国人民的权利,这会影响俄与其它国家的关系。” 目前正在东欧三国访问的切尼副总统在出席波罗的海和黑海国家领导人会议时,不忘仔细敲打俄罗斯一番。他甚至含蓄地表示,虽然没有人相信俄罗斯注定将成为一个敌人,但它现在正面临着抉择。

  当然,切尼的一次讲话并不能完全代表美国的官方外交政策。负责欧亚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丹尼尔·弗里德5月1日仍坚持说,“客观地讲,美俄间并没有紧张的关系。我们不相信俄罗斯民主已经迷失掉了。两国有很多理由进行合作,美国只能把 俄罗斯当作有潜力的合作伙伴。”然而,华盛顿泛起美俄关系恶化的气息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说实话,我有点迷惑。很显然,布什总统和其他美国高级官员都不喜欢俄罗斯缺少西方式的自由,但是单单这一点,应该还不至于导致两国总体关系出现明显的分歧。因此,切尼在立陶宛的声明令人迷惑,” 曾在俄罗斯担任过多年外交官的赫斯普林评论说。

  在布什第一任期,中美、俄美关系的好转要拜“9·11”事件所赐。美国的外交战略重点在“9·11”转向中东和反恐,而普京也十分大度,成为“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之后第一个打电话慰问美国的外国领导人。美俄关系借着“9·11”后美国对外政策重点的偏移而走向缓解,俄罗斯还允许美国进攻阿富汗时进入自己在中亚的势力范围,甚至开放自己的领空便于美国在海外执行反恐任务,以显示合作的诚意。

  于滨说:“布什连任之后,觉得俄罗斯不太听话,在民主和外交上(的表现)都让美国不高兴。普京上台后,恢复了很多前苏联的色彩,重新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恢复了斯大林时代的前苏联国歌,只是把歌词变了;并将自己过去在俄政府和克格勃的同事任命到自己的内阁中。这些在美国人看来,都是在走民主回头路,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对俄罗斯的走向皱眉头。”

  美俄关系从2006年1月起就开始明显走下坡路。切尼在白宫邀集俄罗斯问题专家,重新评价美俄关系,赖斯也在国务院开会,架势仿佛回到了布什第一任期刚开始的几个月。当时,才坐上总统宝座的布什推翻了克林顿政府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政策,外交姿态变得十分强硬,甚至驱逐了41名俄罗斯驻美的外交官,以表达俄向伊朗出售武器的不满。

  洛赞斯基则认为美俄关系走向恶性循环的首要原因是,华盛顿十分活跃的反俄院外活动集团。这些院外活动集团有一套自己的议事章程,从不把美国在远东的地缘政治利益放在考虑范畴。

  “(另外)能源作为一种国际舞台的政治武器腾空而起,中国和印度两个经济迅速成长的大国助长了这一趋势。而俄罗斯则占据了这一新现象中的优势地位。”洛赞斯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华盛顿的最高级官员在讲到美俄关系时,措辞矛盾,给人的印象是,美国尚没有一套清楚的对俄政策。但是,似乎美国决策层已经决定要应对现状。”

  洛赞斯基认为,美国若真的与俄罗斯交恶,将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布什总统讲过很多次,美国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时需要俄罗斯。洛赞斯基说,他怀疑美国人如何自信地处理国际反恐、塔利班、伊拉克、朝鲜等问题,同时又将俄罗斯逼到对立面。

  赫斯普林和洛赞斯基都不愿看到美俄之间一直坠入冰河。洛赞斯基说:“现在,我们只能希望俄罗斯的领导人不要对切尼的话作出过激反应,而是保持冷静。我预计俄方会等待布什总统公开,或至少是私下对此事加以澄清。”

  伊朗:美俄关系的试金石

  “俄罗斯的内部发展不是美俄关系的决定因素,美俄关系如何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看伊朗问题的走向。”赫斯普林如是说,“如果俄国人能同美国(在伊朗问题上)合作,我觉得华盛顿可能就不会对莫斯科再有那么多抱怨。如果俄罗斯执意要和德黑兰站在一起,而美国只能倒向英、法、德等盟友,导致双方对峙,问题就会很麻烦。”

  于滨也认为如今华盛顿在伊拉克搞得焦头烂额,却仍不惜对俄罗斯展示强硬的姿态,关键就是因为伊朗。

  伊朗核危机正发展到白热化,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因为对制裁伊朗的法案有歧见而分裂成两派。俄罗斯与中国坚决反对对伊实行制裁,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诸国却认为,是该给伊朗一点“颜色”的时候了。为斡旋此事,俄、中、美、英、 法、德六国外长应美国国务卿赖斯之邀,5月8日会聚纽约协调立场。作为两大阵营的领军人物,俄美的态度决定着危机的最终走向。

  “所有的眼睛都在盯着俄罗斯(和中国)在如何应对安理会对伊朗的裁决。如果莫斯科(和北京)能退让,我们将越过一道主要的难关。目前,华盛顿在保持‘美俄友好’上最好的说辞就是,‘我们在伊朗问题上需要他们(俄国人)’。但是,如果俄罗斯拒绝妥协,或不肯置之事外,我们将面临更多的困难,”赫斯普林分析说。

  在于滨看来,美伊之间的宿怨很深,伊朗核危机发展到如今的局面,布什从来没有把武力打击排除在解决方案的选项之外。另外,对布什而言,要挽救跌入低谷的政治威望,一个好方法就是在中期选举之前打击伊朗,将美国的民心再次团结在总统身边。同时,中俄在伊朗都有切身的经济利益,美国攻打伊朗能直接冲击二者,还能为美国人带来大量的石油财富。

  当然,也有很多美国学者认为,现在谈美国对伊朗动武还为时过早,美国可能无法同时应对伊朗和伊拉克两个海外战场。退一步讲,即使最终事态到了非打不可的程度,美国多半也只会对伊朗进行有限打击,定点销毁其境内的核设施,而非全面进攻。

  于滨说: “中俄都不愿伊朗成为另一个伊拉克。二者到目前为止仍是彼此协调,希望依靠外交手段解决此事,并携手和美国周旋,努力在伊朗问题上‘软着陆’,但是最后的结果如何,也要取决于伊朗自身的态度。”

  洛赞斯基认为:“美国和欧洲希望能在伊朗问题上将俄罗斯拉到自己一方,但是要达成这一目的,他们应该准备好能兑现的利益筹码。”

  俄罗斯的高加索地区集中有一批穆斯林极端分子,一旦伊朗问题恶化,这批人有可能掀起动荡。洛赞斯基认为,为了换取俄罗斯在伊朗问题上的妥协,美国应该保证给予俄在对付这批民族分子时所需的安全支援。另一个可以换取俄罗斯的筹码是,美国与俄罗斯签署原子能电站协议,或终止西方对独联体事务和生存空间的干涉等等。

  “但坦白讲,我不认为美国已经准备好向俄罗斯提供这些条件,以换取后者在伊朗问题上的妥协,因此,在目前的核危机中,俄罗斯应该会继续玩它自己的游戏,”洛赞斯基说。 (完)

  相关专题:伊朗重启核燃料设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