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拉登更疯狂的扎卡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4:31 中国青年报 | |||||||||
周轶君 他是巴勒斯坦难民的后代。他曾被视为“约旦街头混混”。他是母亲眼中的孝子。他面对镜头,亲手砍下美国人质头颅;他在伊拉克境内不断制造暴力事件。美国《时代》周刊选他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美国军方悬赏2500万美元抓捕他。
出身贫苦的艾哈迈德·法迪勒·卡莱拉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阿布·穆萨卜·扎卡维”,2004年宣布效忠“基地”组织后,“扎卡维”这个名字意味着“比本·拉登更疯狂”。 思想激进极端狂热 扎卡维1964年10月出生在约旦首都安曼北部贫穷落后的扎尔卡城,在那里,巴勒斯坦难民和贝都因部落相互混杂。 曾经与扎卡维一起在约旦蹲过监狱的“难友”回忆,扎卡维敬爱母亲。在监狱中,他一封接一封给母亲写信。据说,2001年底扎卡维曾秘密返回约旦,探望病中的母亲,而当时约旦政府正通缉他。一名狱友说:“他(扎卡维)的母亲死后,生活对于扎卡维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法新社记者曾经走访位于约旦的扎卡维旧居,那是水泥结构的普通住宅,十分简朴。扎卡维有两个妻子、4个孩子、3个兄弟和7个姐妹。 受约旦部分激进宗教人士影响,1989年初,不满20岁的扎卡维背井离乡,前往阿富汗,参加当地人对苏联的“圣战”。 扎卡维是最后一批前往阿富汗参战的阿拉伯志愿者。这些人中现在最著名的就是在沙特出生的“基地”组织头目乌萨马·本·拉登。 1992年,扎卡维返回约旦。但他对约旦的现状十分不满。3年后,他因私藏炸药阴谋制造动乱被捕入狱。 据狱友回忆,扎卡维从小生活贫苦,无法从严酷的现实中寻找到精神寄托,因此把全部精力投入对极端主义的狂热追求中。4年铁窗生涯进一步拉开扎卡维与主流社会之间的距离;4年中,他的意识形态变得更加激进。 扎卡维梦想建立一个神权统治下的乌托邦。在那里,人们严格依照教义,过着清苦的生活。 因加入非法组织、私藏武器,扎卡维于1994年在约旦被判15年监禁。在1999年5月的一次大赦中,他被提前释放。同年9月,扎卡维回到阿富汗,随后前往伊拉克。 手段残忍恐怖“象征” 2004年10月,“基地”组织头号人物本·拉登任命扎卡维为伊拉克分支负责人。扎卡维表示“效忠”,并把自己组织的名字改为“‘基地’伊拉克圣战分支”。 那个曾经被狱友称为“多愁善感”的扎卡维其后表现出极端残忍的一面。扎卡维的组织宣布对伊拉克境内大部分武装袭击、绑架和爆炸事件负责,包括一些最残忍的砍头暴行。“基地”伊拉克分支绑架并杀害了至少10名外国人质,其中包括3名美国人和1名英国人,以及其他阿拉伯同胞。美国政府认为,2004年5月11日公布的一份录像资料中,用刀砍下美国人质尼古拉斯·伯格头颅的戴面罩恐怖分子,就是扎卡维本人。 美军方公布,“基地”二号人物艾曼·扎瓦希里曾致信扎卡维,对砍头、袭击平民等行为提出警告。此后,有迹象显示,扎卡维确实做出让步,停止使用砍头手段,至少不再公开使用。 但是,他不放弃挑起伊拉克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矛盾,把什叶派形容为“潜伏的毒蛇”,声称“他们可能对伊斯兰世界造成的危害比美国人还大”。 2006年初,驻伊美军首席发言人说,扎卡维改变了恐怖袭击战术,把攻击重点从驻伊美军转移到伊拉克军队和平民身上。扎卡维及其手下主要利用汽车炸弹和路边炸弹,发动有选择的谋杀,试图挑起宗派间内战,目的是破坏伊拉克重建。 起初,本·拉登反对袭击什叶派目标,并敦促扎卡维尽量避免平民伤亡。但扎卡维在回信中明确表示,如果本·拉登不支持他的想法,他就退出“基地”。最终,似乎本·拉登做了让步。 知情人士透露,扎卡维实战经验丰富,地面战斗力强大。他身边聚集了“圣战者军”、“安萨尔·逊尼军”等五个伊拉克当地武装组织,人手充裕。更有数千名仰慕者,从世界各地源源赶来。扎卡维2004年宣布效忠本·拉登,此后一两年期间,他所获得的名头、人员和资金支持以及破坏力似乎已超越本·拉登。 2005年11月扎卡维策划在约旦实施连环爆炸。“基地”组织领导人为此感到不安,命扎卡维不再“扰乱邻国”,甚至限制他公开发表言论,要求其只考虑军事战略。 其实,约旦事件正符合扎卡维的战略思想:以伊拉克为主战场,向周边“输出”恐怖,把战火烧到西方世界。英国警方在2005年伦敦“7·7”爆炸案后发现,一名嫌犯是扎卡维的崇拜者,视他为“圣战”象征。 相关专题:扎卡维被炸身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