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彼得堡感受俄罗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0:16 环球时报 | |||||||||
圣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名字几经变化,每次变化都为这座城市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从莫斯科出发,经过8个多小时的火车颠簸后,我于14日早晨来到了圣彼得堡。第一次踏进这座古城,我心中颇有几分向往和好奇。 在圣彼得堡寻找历史
G8峰会让圣彼得堡这几天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来了才知道,这里比往常冷清了不少。宽阔的涅瓦河上只有三三两两的游艇,都被涂上了G8峰会的标志。这些船只已被政府征用,用来运送记者和各国政府官员。少了海运的繁忙,少了汽笛的鸣响,多了警察的巡逻,多了特种部队的监控。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G8峰会的举行正值周末,政府鼓励当地居民到外地度假或待在家中,即便是古城最繁华的涅瓦大街也显得空荡荡的。 冬宫、夏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列宁格勒保卫战等等,这些名字我们这一代、上一代人耳熟能详。踏进城市,我们情不自禁地开始寻找在教科书中学到的历史遗迹。18世纪初,彼得大帝在涅瓦河荒凉的三角洲沼泽地上修建新的首都,以德语的发音取名为圣彼得堡。1914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将其更名为更具俄罗斯色彩的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纪念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缔造者,这个城市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它又恢复了原先的名字。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的出生地。2003年,圣彼得堡庆祝建城300周年,多国元首应邀出席。这次普京把它作为俄罗斯第一次举办G8峰会的东道场,再次向世界推销圣彼得堡,其知名度也进一步提升。 “俄罗斯的威尼斯” 圣彼得堡,除了教堂和烟囱,几乎很难见到高层建筑了。不起眼的建筑里埋藏着俄罗斯深厚的历史,静静地向世界诉说着它的快乐和不幸的历史。涅瓦河和涅瓦大街成就了这座城市。涅瓦河的存在使之有“俄罗斯的威尼斯”的美誉,而涅瓦大街的存在,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大陆。徜徉在涅瓦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欧式建筑,这条大街和巴黎一些街道有着惊人的相似。据说,当地人也从不掩饰对法国建筑的崇拜。圣彼得堡的建城过程,就是模仿欧洲的过程。常驻这里的记者告诉我,事实上,从莫斯科越往西走,建筑风格就越接近欧洲。 与欧洲人比较起来,圣彼得堡人的衣着更加开放,女性更愿意把自己丰满的身躯、天赐之美展现在人们面前,让这座城市多了几分挺拔与妩媚。 在圣彼得堡采访,千万得悠着点。古城纬度较高,自夏至到7月中旬,基本是24小时处于白昼状态。即使到了晚上10点来钟,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边。到圣彼得堡的第一个晚上,为体会一下白昼的滋味,我等到了夜里12点半,可天还是亮着,实在困得不行我就睡着了,一睁眼就是早上6点了,稀里糊涂迎来又一个艳阳天。我想,这恐怕就是生活在北极圈的人们的烦恼:夏日里,不知什么是黑夜;而冬天里,早晨9点后,太阳才露出一个头,下午3点天就黑下来。我不得不佩服这里的人,他们不遵从古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看着手表生活,居然也有条不紊。 热情迎接八方客 为确保这次会议的绝对安全,俄方除给峰会代表团安排了特定饭店外,也为新闻记者指定了两家饭店:一个是波罗的海饭店,另一个是我们入住的莫斯科饭店。即便是新闻记者入住的饭店,安保工作也是滴水不漏。大厅的入口是安检设备,每位进出者都要自动接受检查。饭店周边布满了各类警察,24小时轮流值守。警察拿着登记本挨门挨院进行登记,过路行人的手提包稍大一些都逃不过被搜查的命运。我们胸前佩戴的记者证成了进入公共场所的护身符。 在饭店安顿下来后,我们一行便乘船去设在康斯坦丁宫的G8峰会新闻中心踩点。从饭店到新闻中心,路上足足耗去一个半小时。我们乘指定的游艇到达另一个码头,又由特勤人员进行两次严格检查,这才被允许登上另一艘艇继续前进。可想而知,普通百姓想要混入康斯坦丁宫比登天还难。 在新闻中心我们见到了俄方精心设计的记者工作室。这是临时搭建的帐篷,但能供400多名记者同时工作,每个工作台上都设有USB接口,打电话、上网极其方便。为缓解记者们的疲劳,新闻中心旁有专门请来的乐队,室外露天平台上甚至还架起了烧烤炉。当然,这里的沙拉、面包及快餐、饮料,甚至是上网、打国际长途,一切都是免费的。常驻俄罗斯的记者告诉我,俄方如此慷慨并不多见,甚至在几年前,俄还是一个食品短缺、价格奇贵的国家,现在物价虽高,商品已是极大丰富,给记者们提供的免费餐食也像模像样。俄方这一妙招显然起到作用。通过记者之笔,圣彼得堡乃至整个俄罗斯都被广泛地宣传着,而这种广告效应不是几顿餐食所能比的。 俄罗斯不回避缺点 记者看到,处在转型期的俄罗斯正变得越来越实用主义。与莫斯科一样,这里的出租车运行极不规范,即使挂着出租车标志,也需要乘客自己砍价。这几天大批记者来采访G8峰会,出租车的生意自然不错,价格也没什么好商量的。从火车站到饭店短短的4公里路程,就宰了我们每人300卢布(约合11美元)。还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记者入住的饭店并没有装修完毕,而一些国家元首入住的饭店,两边也在进行新的扩建,施工部分只用一块装饰布掩饰起来,从外表看上去足以以假乱真。住在饭店里的人很容易发现它背后的凌乱,但这并不妨碍酒店的生意,在我看来,俄罗斯已不避讳它粗糙、丑陋的一面,而对中国一些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的人来说,是绝不会把与会者和记者安排在这类酒店的。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当地人都欢迎G8峰会。一个出租车司机向我抱怨说,康斯坦丁宫周围有2500个住户,在峰会期间只发了800张行车通行证。一些居民为了出行方便不得不走关系,而暂住人口只能待在家中看电视。 与俄罗斯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样,圣彼得堡的电信设施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入住的是一家老字号饭店,虽然前不久进行了再装修,但上网还是用电话线,其网速可想而知,给报社传输一张照片,足足耗了10分钟。而10公里外的新闻中心,网速奇快无比,强烈的反差让人觉得,俄罗斯是被别人推着走的,自身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动力。有些人跟我开玩笑,在俄罗斯,除了汽车开得飞快,其他一切节奏都慢,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首先要有耐心。当中国人为生计而奔忙的时候,俄罗斯人可能无法理解,因为丰厚的自然资源能让他们坐享其成,稍稍付出一点劳动,就能解决温饱问题。无法想象,如果俄罗斯的富足与中国人的勤劳结合在一起,哪个国家会不生畏。但也许是人性使然,这两者很难统一在俄罗斯人身上。这就是俄罗斯,让人无奈又让人嫉妒的俄罗斯。环球时报赴俄罗斯特派记者 周德武 相关专题:八国集团首脑峰会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