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坚守在贝鲁特的女大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0日01:49 杭州日报

  刘向华,女,籍贯江苏,1955年12月生于安徽,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1983年—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使馆随员、三秘;1988年—1990年,外交部西亚北非司二秘;1990年—1992年,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学习希伯来文;1992年—2002年外交部西亚北非司任一秘、参赞、副司长等职;2002年至今,驻黎巴嫩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当战火在以黎巴嫩边境点燃并迅速蔓延,国人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个多灾多难的地区的命运,中国联合国观察员杜兆宇遇难后,其他在黎巴嫩坚守岗位的人情况如何,成了令人牵挂的问题。黎以冲突后,以中国驻黎使馆大使刘向华为首的八人留守小组,仍在炮火纷飞的贝鲁特坚守岗位,又展开的一次大规模的撤侨行动,先后成功撤离了167名中国公民。

  中国驻黎使馆办公楼和黎真主党总部的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炸弹爆炸声清晰可辨,几次撤侨行动几乎都在炮火声中进行。在黎侨民虽然人数不多,但居住分散,且在战乱期间很难集中。使馆多方联络,四处奔走协调,分期分批组织侨民撤离。在战火纷飞的贝鲁特,以刘向华大使为首的八人留守小组,究竟面临了怎样的困难?作为一位女性,这次撤侨行动的总指挥、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刘向华又有怎样不同的经历?

  访谈

  我没有时间想别的,只有强烈的责任感

  大使,您能介绍一下您现在的感受吗?

  刘向华:我感到我的责任重大,肩上的担子很沉重,目前还有50多名中国公民留在黎巴嫩,我们必须想尽办法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黎巴嫩的局势很混乱,大使馆又处于非常危险的地带,您不害怕吗?

  刘向华:我怕什么?!我的身后有党和国家。身边有战友,我个人的生命安全我想都没想过,有太多的事情应该去做,我都没时间去想别的,只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大使,您在外交部任西亚北非司的副司长,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位,可以家庭事业兼顾,为什么要出来当大使呢?

  刘向华:服从组织安排。

  为什么选择了黎巴嫩?

  刘向华:2002年3月,我曾陪同国务委员吴仪出访黎巴嫩,短短两天的访问,黎巴嫩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这是一个美丽民主的国家,人民友好善良。而且,我从大学毕业分到外交部,一直从事中东问题的研究,我非常希望能到黎巴嫩来亲身感受认识一下这个中东独特的阿拉伯国家。

  应该说您在黎巴嫩的三年多时间里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中东和巴以地区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黎巴嫩纷杂的宗教和党派斗争。这些年里,您对黎巴嫩的印象改变了吗?

  刘向华:最初的印象还没有改变,黎巴嫩有秀美的河山、古老的文明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但是我实在是为这个美丽国家面临的政治危机感到遗憾,觉得非常惋惜。

  作为一个女大使……

  刘向华:我是在做大使,而不是女大使。所有的大使开会,结束时请我先行,是因为我是女性吗?不是,那是因为我是中国大使。其实我也感到了因为我是女性,在工作方面的确有一些优越性。比如,在男性居多的黎巴嫩政坛,女大使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尊重,更容易以温和的方式解决一些问题。另外,女性天生观察比较仔细,我觉得与下属沟通和思想工作都容易做一些。还有啊,女性的耐久能力好像也略高一些,这些天下来,我发现就算我最能熬。

  但是您还是让儿子报了阿语系,将来也要他当外交官吗?

  刘向华:我做不了儿子的主,全凭他自愿,我只希望他将来无论做什么都要努力做得最好。当然,我相信我的工作和身份会对他有一些影响和引导。

  大使,我们都知道您的任期应该是今年9月份就结束,如果战争继续下去,您是去是留?

  刘向华:我会继续坚守岗位,直到最后时刻。

  亲历

  刘向华之子小飞亲历轰炸,见证母亲的坚强和感性

  刘向华的儿子小飞,高考结束第一次去黎巴嫩休假,但抵达后仅仅20小时便遭遇战事,只好在掩体里待了5天,最后随同其他人员撤离。

  “在短短的20小时之内,一个人的心情从极度喜悦转为极度恐惧,谁能承受?如何面对?更何况是我这样一个18岁的青年”。小飞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这段难忘的黎巴嫩之旅:

  睡梦中,妈妈冲了进来,把我从床上揪起来,打开门往电梯里塞,“去B2,我不叫你,不要上来!”

  我迷迷糊糊地想问为什么,电梯门已经关上了,停在了5层,又有人上来,身着睡衣,一脸恐惧。

  7月13日清晨6点,我在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的地下室里,身着睡衣。

  人陆续下来了,有人带来了我的衣服,有人拿来了矿泉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没见到我的妈妈。

  我四下看看,没人注意我,我上了电梯,一楼,门开了,外面没有声音,我按了8层,悄悄地进了妈妈的办公室,她看见了我,但没顾得上管我,在打电话。还有几个人在办公室里,都是使馆的领导。

  “小飞,你到地下室去帮忙。你不要想太多,现在要做事而不是想事。你会帮妈妈的,对吗?”……

  再见到妈妈已经是夜里了,我一直在等她。她没说什么,“你穿着衣服睡。”我也没问那么多。

  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不知道黎巴嫩的地理环境,也搞不清楚电视里说的地方到底是哪儿,就是感觉到情况不好。使馆上下都在忙,除了我以外,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妈妈不停地与每个人交谈,想把她自己身上的镇定传给别人一些。

  15日清晨,我被吵醒,事情听起来越来越糟了。更可怕的是,以色列将很多炮弹投在了离大使馆只有几百米远的几个地方。我又被送进了地下室……

  夜里,我一直等妈妈,她来了10分钟,然后又走了。留下一些话,我怎么也忘不了。

  “儿子,妈觉得非常对不起你,但是这是妈的工作。你看看这全馆上上下下几十口,我得对得起他们;在黎的一百多名华人,我更得对得起他们。”“你准备一下,17日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一起撤离,这么多炸弹我没有害怕过,我就担心你有个什么事。”

  我看得见她眼中的泪,我感觉得到她的心在颤。“妈,我理解你,我为你感到骄傲!”

  见证

  八人团队在地下室坚守岗位,她更像一位严肃的大学教师

  刘向华个子不高甚至显得有点瘦小,戴着无框眼镜,有几分矜持。给记者的印象与其说是外交官,不如说更像一位严肃的大学教师,几位年轻的参赞像是她的助教或学生。给记者印象深刻的是,那天她披了一条红绿大色块的真丝围巾,似乎显示她严谨的外表底下内心的热情。

  在使馆里,刘向华像一个善良体贴的大姐。有位青年外交官还在这里成婚,是她亲自张罗庆祝会,剪出大红的喜字贴在门上。“大使做得一手好菜,经常亲自下厨给我们改善伙食。即使是现在最忙的撤侨时期,大使也会经常抽空给我们加个菜”,驻黎巴嫩大使馆政治处贺陟告诉记者。

  刘向华大使在八楼办公室的阳台上,用木箱盛土种了青菜、韭菜,平添了一点家的感觉。使馆大楼一半是办公区,一半是宿舍。使馆里青年人居多,虽然在国外,其实也不能随便出国(出使馆)。大楼地下二层有一些娱乐设施,可以唱卡拉OK,可以打乒乓球。使馆边上原有一块地皮是用来修大使官邸的,刘向华没让修,修了个篮球场,让青年人有个活动的地方。她说:“建大使官邸只有我一个人受益,建篮球场所有人都受益。”她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也经常带领我们进行体育比赛。刘向华的乒乓聚会受到其他驻黎使节的欢迎。

  撤离在黎中国侨民迫在眉睫,也是使馆留守组的首要任务。为把这一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做好,留守组对在黎的华侨华人进行逐个排查,设法与每个人取得联系。由于长时间通电话,刘大使嗓子都哑了。

  刘向华说,真主党的控制区离中国使馆不远,墙面上的洞、篮球场上的坑就是流弹留下的痕迹。为安全起见,留守组已搬到使馆地下2层的掩体里工作。这里有一个多功能工作室,也是留守组的“作战指挥部”。它兼有新闻跟踪、工作指挥、通讯联络和使馆安全监测等功能。从本月15日至23日大使馆已将6批共计170名侨胞安全顺利地送出了战火纷飞的黎巴嫩。

  (《文汇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