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驻黎巴嫩中国工兵营:以军飞机就在我们头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11:17 环球时报 | |||||||||
环球时报赴黎巴嫩特派记者 程 刚 谷 棣 “你们在哪里?加纳村?”电话里,罗营长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们的胆子还真大。”罗营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赴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工兵营的罗富强上校,他的惊讶是事出有因的。7月30日凌晨,以军轰炸导致几十名儿童死亡,悲剧就发生在加纳村,这个山村离工兵营所在的哈尼亚只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自从黎以冲突爆发以来,这个地区是以
但是,7月31日,中国的“八一建军节”前夕,是个机会。加纳村惨剧发生后,以色列宣布在黎南部暂时停火48小时,同时开放24小时的安全通道,让平民撤出。记者正是抓住这个时机,一大早赶紧联系,花大价钱谈妥了一辆车,直奔加纳村和工兵营而去。 以军飞机就在我们头顶 以色列说是在黎南部暂停攻击,但这一路上我们还是能感觉到危险。在加纳村采访时,记者听到了不远不近处传来的隆隆轰炸声,方向是在东面,有几次,记者甚至能清晰地感觉到爆炸引起的震动。看来,即使在南部,以色列也并没有完全停止空袭。从进入加纳村开始,我们头顶上一直有以色列侦察机盘旋飞行的“嗡嗡”声,当然,它飞得很高,从地面上是看不见的。 按照罗营长在电话里指的路,出了加纳村,我们的越野车就沿着黎巴嫩南部丘陵地区的山间公路往西驶去。山路上只有我们一辆车在孤独地跑着,一头炸死的驴、一个接一个的弹坑、一座接一座被炸毁的房子……就是我们的沿途所见。这样跑了约半个小时,眼前终于出现了一面熟悉的五星红旗,并肩飘扬的是一面蓝色的联合国旗。 工兵营的营地就在山间的公路边,围墙围起了很大一片地,据说营地走一圈最少需要20来分钟。营区的大门上分别画着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都用英语写着“止步!请出示身份证件!”大门一天24小时都关着,没有上级的同意,谁也别想进去。 我们走的路就是工兵营修的 一见面,罗营长又重复了一遍“你们胆子真大,”紧接着又说,“早一点你们都来不了,今天上午我们的工程连才出去把两头的路都抢修好。你们一路上肯定看到很多新填好的弹坑,那都是我们干的。嗨!看起来我们有缘,这条路就是为你们来修的!” 修路,保障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任务区内的道路畅通,是目前战时状态下工兵营的重要任务之一。联黎部队的给养基本上是用船运到司令部所在的黎巴嫩最南部港口纳古拉,然后各个部队再从纳古拉运回自己营地。与此同时,联黎部队当下最重要的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也必须以路通为基本条件。但是,联黎部队的任务区正是冲突爆发20天来战火最猛的地域,道路上“直径十几米,甚至二十几米的弹坑有的是”,最要命的是,以色列极少同意给联黎部队“安全窗口”,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间对一定的地段停止轰炸和炮击,让联黎部队能够执行像修路、救援这样的任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工兵营还是胆大心细地前后抢修了50多公里的道路,而且还探明了新的运输路线。“印度营、加纳营都缺水了,路再不通,他们就太困难了。”罗营长说。 其实,工兵营自己也受到过道路被炸的困扰。几天前,他们的车到纳古拉运食品等给养,十几公里的路生生走了3天,以色列就是不给安全窗口,路一直不通,眼瞅着不能把物资给战友们送过去,负责去拉货的中尉急坏了。 中国工兵营由工程连、排雷连、保障连和营部组成。黎南部变成战场后,人道主义救援成了他们最要紧的任务。30日凌晨的加纳村惨剧发生后,他们接到联黎司令部的命令立即赶往救援,各国电视台播放的画面里,头戴蓝盔、身穿蓝色防弹背心的维和部队救援士兵就是中国工兵营的战士。几乎可以说,现在在黎南部,只有中国工兵营还能出动挖掘机等大型机械,他们在救援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参加了加纳村救援的副营长许红才对记者说,一靠近炸死了几十人的那座房子,就闻到了一股非常重的尸体的气味,那种悲惨的情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在路上,一个司机到路边去方便,没想到一低头看到了一条被炸飞的腿,转头就跑回来了。 在营区听以军炮击 记者告诉罗营长,大家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工兵营的安全状况。罗营长说,营地的位置确实相当危险。 从这个营地往南望过去,有一道不高的山梁,山的那一边就是以色列;营地东边有一个很深的山谷,罗营长说,那里有一个真主党的训练营地,以色列经常轰炸那里。许红才副营长说,有一天,他在营区巡视,亲眼看见几个真主党士兵就在营地旁边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他赶紧去拿照相机,结果再回来,真主党的士兵已经走了。“几个人扛着火箭发射筒就可以打,真主党武装机动起来很容易,以色列一侦察,看到是从这里打他们,就往这里炸,最近的爆炸离我们营区估计不到100米。”罗营长说。 营区内飞进弹片是经常的事情,记者看到了官兵们在营区里捡到的10枚弹片,大的一个手提都有点吃力,小的一看,边口也非常锐利。这样的弹片真要是在爆炸时那么高速地打着人,肯定就出大事了。 第一个在营区里拾到弹片的也是许红才副营长,他的眼神特别好,一眼看见空中有东西飞下来就紧紧盯着,眼看着一块小弹片掉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捡起来的时候,弹片还发烫。 我们正说话间,不远处一声炮响,几位军官说,是以军炮弹出膛的声音。一会儿远处又是一声响,他们说,是弹落点爆炸的声音,还很远。要是以色列的激光制导导弹,那会更厉害,在营房里都会觉得整个房子都在左右摇摆。3层楼的营部楼房已经被各种炸弹的冲击波震出了不少裂缝,很多营房的铝制推拉窗都被震掉了。 罗富强营长说,他们一方面向联黎总部和国内报告爆炸的情况,让它们跟以色列交涉,要求以军不要往我们营地附近轰炸;另一方面,严格遵守联黎司令部的命令,全部进入地下掩体,非执行任务等特殊情况不上地面。 工兵营总共182名官兵,其中有10几人在纳古拉的联黎部队司令部执行任务,其余的人基本上都守在营区的13个地下掩体里。这些地下掩体基本上都在地下5米左右的地方。记者下到了一个地下掩体里,看到老干妈辣酱、四川美乐牌香辣酱等摆在一进门的小桌子上,士兵们说,他们多来自云南、四川等地,所以都特别能吃辣的。通常一个面积只有20多平方米的地下掩体,要15名战士挤在一起,基本上只能打地铺。战士们说:“好在黎巴嫩气候干燥,打地铺没有啥。”在另一个掩体里,我们看见几名官兵正在休息,看唯一能收到的中央电视台四套的节目。 地下掩体内不能做饭,炊事兵就见机行事,看到外面比较安静时,就赶快上来把饭和菜放到电炊具里,定好时间,打开按钮赶紧再进入地下。到时间了再上去把饭菜拿到地下掩体里。炊事兵告诉记者,伙房里本身就闷热,整个过程还必须穿着防弹衣,戴着钢盔,那滋味“难受得就想干脆脱了,再危险也不受这个罪”。 罗营长说:“自从12日爆发冲突,我们已经在地下做了20天‘鼹鼠’,以军答应暂时停火48小时,我们今天才算可以出来放放风。”许红才说,刚开始轰炸那两天,爆炸声响得大家晚上都睡不着觉,过几天大家都适应了,昨天晚上突然一点爆炸都没有了,大家反而觉得有点不习惯。 突遇空袭警报 记者刚到营部采访没有两分钟,警报就响了,联黎司令部突然来命令,要求马上进入地下掩体,以色列的战斗机也随后呼啸而过。许红才说,有的时候以军飞机低空飞行,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是F-16,而轰炸机炸山谷的时候,有几次肉眼都看到了飞机投弹。跟着罗营长他们赶紧进入战时的营部指挥所时,记者在门口看到了安全预警灯,从轻到重分为四种颜色:绿、黄、红、黑。作训股长唐俊介绍说,当红灯亮时,大家必须穿好防弹衣、戴好钢盔进入掩体。从7月12起,这里亮红色预警灯成了常事儿,要是亮黑色预警灯,就是要在营区内打仗了。 营部的指挥室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离人的。这里有电台、电报、本地电话和拼码电话,另外,营里还有几条国际互联网线路,工兵营依靠这些通讯渠道和联黎司令部、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以及国内保持畅通的联系。官兵们往家里报平安,只能用联黎部队专门的拼码电话往国内打,只能打出不能打进。排雷连长陈代荣告诉记者,平常要15天左右才能轮到打一次拼码电话,现在就更长了,很多人从黎以冲突开始还没有向家里报过平安,只好谁打电话就托家属向所有能联系上的战友家里捎话。 迄今,罗营长最感欣慰的是全营上下无一伤亡。他说,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主官,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兄弟们全都安安全全地带回家。 天晚了,罗营长催促我们赶紧上路,因为轰炸往往发生在夜里。我们的车在营门口,碰到一大群羊,放羊的是一家的爷爷、父亲、儿子3个男人,他们拦下了车,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电话和名字,原来是要我们给他们逃到赛达的女人们打个电话,报声平安。男人们丢不下这一群羊,还在这里坚守。 时间已是黄昏。这时候,黎南部的道路上已经没有任何车、任何人,甚至灯光都极少,村庄、城市一片死寂,让我们想起了“死城”这样的词。给我们开车的当地司机心里也有点发毛,把车开得飞快。1小时40分钟后,我们安全返回了贝鲁特。车刚进贝鲁特市区,罗营长的电话就打了过来,问我们一路是否安全。▲ 相关专题: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