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黎以冲突走向的分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15:23 财经时报 | |||||||||
在中东这一多事之地,军事行动只能起到有限的“惩罚”作用,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消灭”敌手。以色列的目标,只能是削弱真主党,而不能使局势失控 大规模入侵是否可行?以军参谋长哈卢兹扬言,“要把黎巴嫩的时钟拨回到20年前”,“要以10倍的空袭报复真主党的每一次袭击。”
但历史经验表明,这可能适得其反。 生于战火 越战越强 自巴勒斯坦武装在上世纪60年代末转移到黎巴嫩后,黎以冲突与以巴双方的越界袭击就一直不断。 24年前的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余人,对黎境内的巴解武装和叙利亚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 在短短的几天内,以军占领了半个黎巴嫩。巴解伤亡3000余人,损失坦克100余辆,火炮500余门,部署在黎南部的游击队被消灭,有400多座武器库被占领;叙军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 余辆,飞机85架。 在这场“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战果不能说不大,但也正是这次大规模入侵促成了极端主义组织真主党的成立。 真主党1982年脱离黎巴嫩什叶派阿迈勒民兵组织后,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听命于伊朗并受到叙利亚全力支持的武装政党。该党前首领于1992年遇袭身亡后,纳斯鲁拉掌权,其政策更具坚定性与进攻性。 2000年5月,以单方面撤出黎南部后,真主党武装迅速占领了这一地区,近年来发动的多次跨境袭击不仅扩大了国际影响,成为黎巴嫩落后的南部地区的代言人,并大大增强了在国家政治中的基础。 现在真主党在内阁中已拥有两名成员,在议会的席位也扩大到了14个,成为了最大的反对党和执政联盟的成员。 地面入侵 有害无益 真主党武装越界绑架以军士兵,是在道义上表示对哈马斯的支持,转移西方对伊核问题的关注,也是向国内政敌示威。 黎巴嫩政府军长期以来只能控制该国北部,冲突发生后,黎政府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谴责以色列的“战争行径”,声称如冲突扩大,政府军将参战;一方面表明黎政府与真主党武装没有任何关联。这使得目前这场冲突成为以色列国家对一个黎巴嫩政党的战争。 以军进入黎境内的少量地面部队,以侦察搜索和反游击战为主要任务,限于距边界一至两英里的范围内。迄今为止的空袭,可视为一场独立的行动,也可能是为规模更大的地面入侵扫清道路。 大举入侵虽能比较有效地清除火箭弹的威胁,也使以军更易遭受狙击手、迫击炮、便携式火箭筒和简易爆炸装置的伤害,还要冒与叙伊发生大规模冲突的风险。大规模入侵对以色列有害无益,没有必要。 “外科手术” 效果不佳 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佩雷斯强调,目前的军事行动是“精确”和“有限”的,其核心任务是摧毁真主党在边境地区的仓库、兵营、火箭弹发射点和真主党首领的藏身处,排除众多机关陷阱和简易爆炸装置,并迫使真主党武装离开藏匿地点,以便于消灭。 以军动用了装备灵巧炸弹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无人驾驶飞机,以军战机在黎境内已投掷上万枚炸弹,摧毁许多设施。但由于目标的隐蔽与分散及缺少精确情报,战果非常有限,难以根除成千上万小型、机动、隐蔽和易于再补给的火箭弹。 而与此同时,交战中平民的伤亡不断攀升。 从7月12日至8月7日,真主党向以境内发射火箭弹2000余枚,打死平民19人。 以军发动7000多次空袭,声称已摧毁了敌方2/3的装备,但也造成928名黎巴嫩平民、30名军人和5名联合人员死亡,2000余人受伤,75万人被迫逃离家园,而消灭的敌人只有51名真主党游击队员、7名什叶派民兵和1名巴解人员。 精确打击的效果不佳,以至于以色列官员称:这是在为美国、欧洲和温和的阿拉伯国家“干脏活”。一些飞行员甚至因为怀疑情报不准和担心误伤平民,而在投弹时故意偏离打击目标。 国际干预 最有可能 但是空袭的另一企图,是以低强度的武力和全方位的封锁来破坏黎巴嫩的经济和社会,促使黎政府和其他政治力量制衡真主党。 人口300万的黎巴嫩,每年夏季外来的旅游度假者约150万人,旅游业是其经济主要支柱。 以色列战机袭击了贝鲁特国际机场的跑道,炸毁燃料库,并以切断叙利亚对真主党的武器供应为由,空袭连接贝鲁特与叙利亚的公路,并封锁了黎巴嫩的出海口,不但破坏了黎的旅游经济,而且造成油价攀升和难民潮,给黎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所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国内要求结束冲突的呼声日益高涨。空袭在这方面的效果明显。这使得通过国际社会的干预来解决这一冲突成为最大的可能性。 事实证明,在中东这一积淀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宗教纠葛的多事之地,军事行动只能起到有限的“惩罚”作用,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消灭”敌手。以色列的目标,只能是削弱真主党,而不想使局势失控。 促使黎巴嫩政府执行联合国安理会1559号决议,解除真主党武装,驱逐伊叙的军事人员,在黎全境行使主权,并在黎以边境部署一支能有效地阻止真主党军事行动的国际作战部队,反而能够事半功倍。(作者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文章代表个人意见)(081480) 低强度 高政治 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开战以来,美国方面一直不愿直接卷入和扩大事态。 1983年贝鲁特发生的一次自杀性汽车炸弹袭击曾使美国海军陆战队241人丧生,此后美国对黎巴嫩问题多采取间接操控的方式。 这次冲突发生后,美国一方面向以色列运送精确制导炸弹,一方面要求以色列两周内停火,并于7月29日提出了双方停火和在黎部署一至两万人的国际部队计划,还拟协助黎政府训练和装备政府军,以便政府军接管由真主党盘踞的地区。 外交斡旋的效果虽难以立竿见影,但其最终还是要发生决定性作用。 奥尔默特已重申了停火的三项条件:释放两名以军士兵;停止向以发射火箭弹;真主党武装撤离黎以边境地区,由黎政府军进驻。以色列也要求国际社会向黎以边境派驻一支15000人的作战部队。 安南对真主党的绑架行为予以严厉谴责,并指出此举使得黎巴嫩整个国家沦为人质,但同时告诫以色列不得过度使用武力,黎巴嫩政府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支持。 他提出了实现停火三原则:释放人质;扩大在临时边界黎巴嫩一侧国际维和部队的规模;黎政府执行安理会第1559号决议,解除真主党的武装。 与充满暴力的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冲突受到越来越复杂的非军事因素的限制与“干扰”,它不能再片面强调破坏性和“毙、伤、俘”,而必须是低强度的;它重视技术因素,但又绝不仅仅是“高技术”和“外科手术”所能应对的,它必须是“高政治”的。(翟晓敏)(081481) 相关专题: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