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日本“见神就拜”的国民基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4:01 中国青年报
 

  小泉在担任首相前,既不是反华派,也不曾参拜过靖国神社,当了首相却是年年去。2006年,他最终在即将卸任前实现了2001年承诺的“8·15参拜”。

  在媒体连篇累牍的轰炸下,日本国民对小泉参拜的支持率从70%变成了30%,但这并不能说明日本国民对靖国神社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按照日本的文化传统,人死之后所有罪恶都消失,都成为“英灵”,因而许多人觉得进行祭祀没有什么不合理的。

  对此,日本国内的一些人士予以批评。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系副教授田岛英一认为,以文化的相对性为理由来拒绝对话,这种态度只是一种思考的停止,理智的怠工,甚至是卑鄙的逃避。

  日本虽然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社会,但其国民至今仍然是“见神就拜”,什么宗教都信,一亿多人口,宗教信徒加起来竟然达到两亿。其中信神道的人数,虽仅为约4%,但几乎每个人口聚集地都至少有一个神社,至今日本全国仍有8.2万余家神社。

  这些神社有的祭祀祖先,有的祭祀地域神,有的祭祀专门保佑人们某一方面利益的神祗,如农业丰收的稻荷神及保佑身体健康、生子繁衍后代的神等。日本外务省新闻官千叶明先生,曾带记者到他家中不足一平方米大的神社前参观,他自己则严肃地合十而拜。

  这个心理基础,注定了日本国民不可能从根本上反对参拜。此次小泉参拜当天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日本人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然而在小森阳一看来,这样的反对多是“权宜之计”,并非出自内心。“媒体报道让日本人觉得首相参拜破坏了日本和中、韩的关系,不利于日本发展,所以他们才反对。”小森说。

  小森阳一的反对发自内心,否则,他不会主动提议来北京和中国知识界进行交流。

  应该多了解一下靖国神社

  批判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常被提及的一句话是“靖国神社里供奉着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甲级战犯的牌位”。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靖国神社里既没有遗骨,也没有牌位,只有象征所有死者灵魂的象征物件和名单。

  这一点,常被日本右翼拿来加以利用,记者也曾面对日本人的“指责”无以作答。因此,的确应该多了解一下靖国神社。

  2006年8月15日,靖国神社吸引了25万人。但平日里,这里不是热闹的地方。一年前记者参观靖国神社时,那里冷冷清清,院前南端入口处耸立着一座青铜制大牌坊,日语称之为“鸟居”。牌坊和正门之间大约有30米,右侧是靖国神社内部缩略图,左侧是个水池。按照规定,进入前要用舀子盛些水,分别洒在左右手上,然后漱一下口,算是进入前的准备。

  正对大门的是拜殿,拜殿前有菊花徽记的白幔。新闻界经常使用的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照片就是以此为背景。

  展示日本对历史态度的是“游就馆”,取自《荀子·劝学篇》“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顺着游就馆内的指示牌前行,等于是上了一堂日本历史课。当然,这是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历史课,很多地方就是中国的屈辱史,只不过以一种推脱责任的语言来表述罢了。

  比如,日本将“

南京大屠杀”称为“南京事件”,馆内说明称,日本攻打南京,守军司令官唐生智命令抵抗,与城池共存亡,但他自己却逃之夭夭,日军进城后,南京城恢复了往日的和平与安宁。介绍卢沟桥事变,则称,1937年7月,宋哲元道歉,但中国的恐怖活动升级。

  对于甲午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介绍文字用表格列举了中日双方实力对比,清兵兵力为630,000人,日本参战兵力为240,616人。令人震撼的不是双方兵力数量对比,而是日本人把数字精确到了个位。下面还有日本陆海军战死人数,同样精确到个位,而中国军队战亡人数则是“不详”。

  在结束游就馆参观的出口处,可以看到日本阵亡军人的照片,其中包括东条英机、松井石根等甲级战犯。其中有一个外国人,是印度的帕尔法官。东京审判时,他写了长达千页的文字,来证明日本不是侵略,而是为了赶走英美殖民者。

  纪念帕尔,显示的是对战争的态度,如神社本厅负责人所说,甲级战犯是由盟军法庭判决的,这是他们占领方针的一环,是战争的延伸,而非按照日本的法律来判决。

  这种对侵略战争的态度,才是中国以及亚洲各国所真正担心的。

  在出口处,还有一个签名本,可以看到许多日本游客的留言,里面多是祈祷和平的字句。其中有人写道:“看了这些,才知道真正多惨,但愿以后不再打仗。”但愿更多的人这么想。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