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中国新闻周刊专题 > 正文

日本经济奇迹的误读:战后重建并非完全白手起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8:35 中国新闻周刊

  日本战后的重建并非完全的白手起家,尽管战败,但掠夺式的战争依然给他们储备了足够多的财力

  ★ 本刊特约撰稿/远林

  “8·15”,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再次在国际上掀起波澜。

  在人们普遍将目光集中在参拜一事上时,另一个与之相关的话题也重新受到关注:现代日本的经济奇迹究竟是否得益于、多大程度上得益于由其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

  二战中日本的掠夺

  在人员和科技方面,日本在战争期间借用巨额军费,培养了比战前多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二战末期,由于战线过长,日本有很多十四五岁的娃娃兵和文科大学生、甚至文科教授被迫加入日军作战而被击毙;但日本数万工科大学生却未上战场而被保存下来。

  日本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例如零式战机的设计师等被安置在安全的地方,绝大多数均未被击毙而活到了战后。这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在经济方面,据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31年“9·18”,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14年间,通过直接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富。由于日军的暴行极为突出,日军的掠夺反而被忽略。当时的南京,大多数日军官兵的裤腰带上都穿着50到200个金戒指。

  日本滥发军票,用一张废纸对日军占领区的中国人进行疯狂掠夺和金融诈骗。“9·18”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大量发行伪“满元”,于张家口设立伪“蒙疆银行”,发行伪“蒙疆券”。1938年3月又在北平设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伪“联银券”,在上海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伪“华兴券”。1941年1月,又在南京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伪“中储券”。日本在关内建立的银行共有20多家。

  日本侵占中国大陆,完全是靠掠夺中国人的财富来支付巨额战争成本,并未损耗自己国力,这种以战养战的方法,日本在亚洲其它国家也广泛应用。

  依日本政府的记录,日本在中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战费,共达7559亿日元(如依消费者物价指数换算,约为现在的170万亿日元以上)。此庞大战费的大部分,即利用日本所操纵的“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和“中央储备银行”所发行的通货纸币支出。日本政府根本不需国库支出,结果,在战争终了时华北的通货膨胀,几达日本国内的130倍。

  日本陆军的秘密机关、第九技术研究所第三科进行中华民国“法币”的伪造工作。制造的伪钞总额约40亿元。中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法币发行额为14.8亿元。从中国抗战开始到武汉失陷的国民政府战费只有10亿至15亿元,而国家行政经费则只有7亿元而已,合计不过17亿至22亿元。由此可知第九研究所制造的伪钞,对中国的掠夺有多严重。

  另外,日本官方还用鸦片掠夺中国财富,单是蒙疆银行,到1945年时,鸦片收益就超过4.2亿日元。

  投降前,日本的掠夺越发疯狂。溥杰的妻子“爱新觉罗浩”的传记称,“满洲国的金块”,在苏联大军进入前夕,被空运到日本。又据朝日新闻记者大久保泰的《支那派遣军和平交涉秘录》,日军于1945年8月12日,将正金银行上海支店的一箱箱金块运上日军驱逐舰。而9月底,日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仅仅将3吨金块交给何应钦,其余的金块下落不得而知。

  日本保守党政治的枢轴自由党,其战后的创党资金,是日本海军在上海的儿玉机关长儿玉誉士夫从中国大陆带回的钻石、白金等所资助。依当事人岩田幸雄的记述:“在8月15日的前一天,我使用朝日新闻社的飞机,将值钱的物资运送到日本内地。因终战时军机不能用,而朝日新闻社的飞机在机体上画着绿十字,可以说是‘救星’。但起飞之前一直担心,因为虽选了金条、白金、钻石、翡翠等轻而值钱的东西运载,然而还是怕堆载过多而使飞机飞不起来。”

  甚至日本投降后仍没有停止掠夺。依前台湾总督府主计课长盐见俊二的回忆录《秘录——终战前后的台湾》,在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9月,大藏省和日本银行仍以专机运送了大量的台湾银行券到台湾,因飞机满载纸币,同行的作者还要坐卧在纸币上。此纸币用于支付在台湾的日本官吏,薪水预付到翌年3月份,以及包括到翌年3月为止的退休金。日方此举竟然得到麦克阿瑟司令部的许可。这自然加剧了台湾的通货膨胀,而成为1947年“2·28事变”的原因之一。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