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9-11五周年反恐仍是全世界任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19:42 新世纪周刊

  伤害·平民之苦

  2004年9月1日上午,一伙恐怖分子占领了俄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1000余名参加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劫持为人质。3日下午,在学校爆炸和恐怖分子向逃跑人质开枪后,俄军警随即冲进学校,展开营救人质行动。这次人质事件共造成335人死亡,其中包括156名儿童。

  据调查,车臣非法武装头目巴萨耶夫的副手策划了这一事件。这伙恐怖分子共有32人,是巴萨耶夫手下最具战斗力的一支小分队。在解救行动中,31名恐怖分子被歼灭,1人被活捉。

  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位于北高加索地区。奥塞梯人信仰基督教,而印古什人同车臣人一样信奉伊斯兰教。武装分子选择北奥塞梯绝非偶然,由于宗教信仰以及种族的缘故,奥塞梯与车臣、印古什人之间的关系一向剑拔弩张。这一地区尤其容易挑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

  2005年7月7日8点49分,伦敦市区三处地铁同时发生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之相呼应的还有三起公共汽车爆炸事件。伦敦6日在新加坡的

申奥中获得2012年的奥运会主办权,7日英国全国仍沉浸在这一喜悦之中。这次爆炸经警方查明,确系为英裔穆斯林所为。

  伦敦爆炸案的发生,固然与英美政府针对恐怖分子的镇压与缉拿有关,但从文化角度说,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理想、愿意向真主奉献一切的牺牲精神、无条件的爱与服从)和当代社会(崇尚物质、随心所欲、狡诈、冷漠、敌视理想主义与压制进步)的相互冲突有着直接的关系。

  历史学家汤因比早就说过,21世纪将是基督教与穆斯林世界相冲突的世纪。

  美国国务院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全球反恐形势报告称,去年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首次超过1万起,与2004年的约3200起相比有大幅增加。

  诚如专家所言,"9·11"揭示了恐怖主义史的新阶段,在近代史上第一次把"恐怖的底限"突破了,成为一种彻底的"超限"作恶。此后以"9·11"为标杆的恐怖袭击层出不穷,成千上万无辜平民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虽然程度、"恶"度与"9·11"相比有所不及,但"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的本质如一。若不阻止这种恐怖的蔓延,则此前文明社会对付恐怖事件的一系列人道原则都将难以为继,全世界都将沦入"超限"恐怖的灾难。

  影响·莫衷一是

  2004年10月9日,阿富汗历史上的首次大选全面展开。将塔利班政权赶跑后,布什总统期盼的"民主"终于在阿富汗落地,尽管前景堪忧。

  但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极力将阿富汗树立为"民主样板"的美国政府,在幕后干预阿富汗选举,与一些候选人交易让他们退出选举,以确保卡尔扎伊当选总统。

  美国借反恐之名,推行美国式价值观,重新树立"世界警察"地位,已遭多方诟病。世界性反恐行动,也因此蒙上异化的阴影,令人担心会产生更多"恐怖事件"。

  2006年8月,福建省武警总队莆田市支队举行反恐演习。针对当前恐怖组织日益猖獗、犯罪手段日趋复杂多样,武警福建总队莆田市支队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集防化、反劫持、反爆破的反恐作战训练。"疆独"、"藏独"、"台独" 等民族分裂势力的存在,以及国内社会矛盾等诸多因素,令中国同样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

  2006年5月15日,利比亚和美国决定从即日起恢复中断26年之久的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还宣布,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并称这一决定是对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的奖赏。

  分析家认为,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结局震动了不少人,其中包括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利比亚不仅在"9·11"之后表示支持美国的反恐政策,并于2003年12月宣布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华盛顿也不断报以"胡萝卜",自1980年中断的两国关系一再升温。为了不步萨达姆后尘,曾经不可一世的卡扎菲只有不战而降、"归顺"美国。

  2006年8月,英国警方摧毁多起恐怖分子劫机阴谋后,全球航空运输空前紧张。在美国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的安检处旁,一位小旅客光脚穿上鞋套。该机场为乘客提供临时鞋套,以方便乘客脱鞋做安全检查。 恐怖主义对于全世界人民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旅行诸多不便。

  2005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遗址亮起两束蓝色光柱,纪念9·11恐怖袭击4周年。

  禁忌·还原与反思

  "我觉得保罗·格林格拉斯拍的《联航93号》非常好,它完全冲破了好莱坞这些年回避'9·11'题材的禁忌,给很多导演带来了全新的启示。"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世贸中心》的导演奥立弗·斯通说。

  很长一段时间来,"9·11"是美国电影工业不愿触及的话题。首先,这个话题太过敏感,稍有不慎就会惹怒政府。纪录片《华氏9·11》因为抨击布什的反恐政策,使得政府施压让迪斯尼禁止旗下的米拉麦克斯影业发行该片。该片从筹拍开始就百般受阻,原本是由梅尔·吉布森的制片公司ICON投资,因为受到白宫的电话警告不得不半途撤资。而在政策压力之外,美国民众心中依然没有散尽的恐怖阴影也成为"9·11"电影的巨大阻力。

  在《联航93号》还未上映的时候,它的预告片就在美国民众中引发了轩然大波。没有画外音也没有明星演员,这支预告片的大部分篇幅都在描绘那个明媚的早晨和机场中顺次登机的乘客。在一分钟后,观众才明白片名所指的是那架于"9·11"当天坠毁的飞机。但是,在这支预告片于电影《局内人》之前播放时,观众还是发出了尖叫:"太快了!"

  在伤痕未愈合的纽约,《联航93号》的预告片引发了更富戏剧性的反应。曼哈顿的电影院在收到了数宗投诉之后终于决定撤下这部预告片。"一位妇人失声痛哭。"影院负责人介绍,"她说我们根本不该在电影院里播放这支预告片。这种做法大错特错,人们根本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有人指出,许多人对四年半前的那场恶梦仍记忆犹新,失去亲人者更是伤痛未愈,现在就急于把它搬上银幕未免太早了。批评人士质疑是否应该拍摄这样的电影,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很多人会愿意去看它。更有人指责环球电影公司是借国家灾难发横财。

  灾难过去将近五年,《联航93号》却是好莱坞首部涉及"9·11"事件的故事片。毫无悬念地,这部电影引发了美国公众就恐怖情绪的争论。它来得太快了吗?其实在编剧兼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拍摄《联航93号》之前,他已经征得了所有受难者亲属的同意。"我为此感到惊讶吗?是的。非常惊讶。"他说,"我很惊讶地看见那些受害者的家属欢迎我们走入他们的生活,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感受。"

  对"9·11"事件还原的尺度被一步步打开。《联航93号》中,导演只是用当时的CNN新闻画面将悲剧时刻草草带过。而奥立弗·斯通在借《世贸中心》诠释"9·11"时,已经不乏对大场面的全景式描写,包括爆炸时从高空坠落的人体以及废墟中鲜血淋漓的伤者。而两者的相同之处则在于都放弃了挖掘事件的隐喻,而代之以对事件本身的展现。

  奥立弗·斯通说:"我决心拍《世贸中心》,多半因为很多人对"9·11"并没有真正了解。灾难发生的过程以及它所带来的后遗症正被人们逐渐遗忘。"在"9·11"五周年之际,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直面历史,试图改变这种状况。

  纪录片《华氏9·11》可能是2004年度西方公共思想界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导演托马斯·摩尔试图在电影中惊爆内幕:布什家族与沙特阿拉伯王室及本·拉登有密切的生意往来,而在"9·11"攻击发生前后布什当局先玩忽职守,使美国陷入恐慌,尔后出兵伊拉克转移民众的注意力。

  反恐·未有尽期

  说到恐怖组织,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但事实上全球有上千个恐怖组织,它们的存在有宗教、政治、民族、种族等多种因素。恐怖活动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新鲜事物,它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9·11"后,恐怖组织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般来说,恐怖组织可分为五种。人们较熟悉的是极端宗教恐怖组织,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为代表。该组织以极端仇视西方为主,并以西方(特别是美国)为袭击目标,在全球发起恐怖行动。它们大多分布在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中。

  其次是极右翼和极左翼恐怖组织。前者主要在欧洲、美国和拉美地区活动,奉行新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种族主义和反国家主义的恐怖组织。如德国的"光头党"就是地地道道的新法西斯主义。后者以推翻政府为目的,主要分布在拉美、日本和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意大利的"红色旅"、日本的"赤军"组织等。不过,近年来极左翼恐怖组织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民族主义恐怖组织,则是几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由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组成的恐怖组织。如爱尔兰的"共和军"、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伊拉姆猛虎组织"、菲律宾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和印尼的"亚齐运动"等。这些恐怖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或获得完全的自治。

  此外,还有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黑社会恐怖组织。该组织为了商业暴利、贩毒或垄断卖淫业而制造恐怖活动。如意大利的"黑手党"、哥伦比亚的"卡利贩毒集团"和美国的"三K党"等。

  每一种恐怖组织虽有各自的目的和反对对象,但他们都选择了以恐怖暴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严重危害着人类社会。而"9·11"恐怖袭击事件则是恐怖主义在全球空前泛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五年来,在全球反恐的浪潮中,恐怖主义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更加猖獗,其恐怖手段的升级、杀伤性的加大、活动区域的扩大,已经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极端恐怖活动大致有暗杀、绑架、劫机、爆炸四种。如今,自杀性恐怖爆炸的威慑力似乎是最大的,甚至超过了核弹。恐怖分子利用不断更新的高科技手段制造炸弹,他们中的有些人曾在西方接受教育,对恐怖犯罪技术和西方社会治安漏洞了如指掌。

  过去,恐怖主义攻击的目标大多是政府大楼、国防机构、使馆、商务中心、通信中心等,现在的目标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更多地瞄准了人流量较大的标志性公共场所,致使众多无辜民众难逃劫难。"让更多人看,更要让更多人死"的"基地"组织作案模式,成为当今恐怖活动的"蓝本",被越来越多的恐怖组织效仿。恐怖活动已从小规模袭击转向了大规模进攻。较强的隐蔽性和巨大的杀伤力使恐怖分子可以随意攻击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目标。"9·11"后,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和活动呈现出全球化趋势,恐怖活动由单中心(阿富汗)变为多中心(分散到世界各地)。恐怖组织网络是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无数小的恐怖组织团伙组成,它们虽相对独立,却遥相呼应,拥有共同的精神领袖。还有人把他们比作"恐怖杀人蜂":外来恐怖理念、技术、资金和人员与当地恐怖活动相结合。

  此外,恐怖组织借助美国攻占伊拉克和"虐囚事件"煽动极端主义情绪,为国际恐怖势力宣传,募集资金,招募人员,发动更猛烈的"圣战"。同时,恐怖分子还与一些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相勾结,扩大活动能力与空间。

  所有这些恐怖组织发展的新趋势都大大地增加了反恐的难度,笼罩在恐怖主义阴霾中的人类社会必须做好反恐持久战的准备了。

  一名装扮成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的巴勒斯坦小男孩,头巾上的哈马斯字眼依稀可见。据说,这张照片震惊了美国。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经说过:衡量这场战争胜负的标准,是看我们杀死和成功阻吓的恐怖分子是否超过他们所吸收的新血人数。按照这一说法,如果不尽量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美国将在全球反恐战场上疲于奔命:一个恐怖主义者倒下去了,新的恐怖主义者将站起来;哈马斯倒台了,新的哈马斯将上台。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