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金砖四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12:37 世界知识

  江涌

  2001年11月,美国现任财长保尔森曾担任过CEO的高盛集团公司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 》(TheWorldNeedsBetterEconomicBRICs)中首创了“BRICs”这一首字母缩写,即 将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四国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 合起来为BRICs(发音类同英文的“砖块”)。2003年10月,高盛在题为《与B
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BRICs将于2050年统领世界经济风骚。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BRICs(译称 “金砖四国”)的称谓便风靡世界。

  高盛:炒作多于实质?

  依照高盛的估计,巴西将于2025年取代

意大利的经济位置,并于2031年超越法国;俄罗斯将于2027年超 过英国,2028年超越德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印度可能 在2032年超过日本。BRICs合计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过西方六大工业国(G7中除去加拿大)。这样,到2050 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罗斯。

  2005年12月1日,高盛发布的新报告《BRICs有多稳固》称,BRICs看起来确实比其他发展中国家( 无论大小)的进步要快。高盛由此调整预测:中国将在2040年超过美国(比2003年的预测稍快一些),而印度将在2033 年超过日本(比早先的预测稍慢一些,原因是日本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众多经济学家并不认同高盛为未来世界描绘的这幅全新的“经济画面”,认定其炒作多于实质,认为其报告完全缺乏 深刻的分析,也没有足够的根据。首先,“选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人口数量庞大、劳动力充足,但量多不代表质优,新增的 人口要顺利转化成劳动生产力需要巨额教育投入,而且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并不代表需求也会提高,光有劳动力供给不见得就能 保证经济成长。其次,“选秀”的对象有问题。众多发展中国家,现实与潜在的“经济明星”决非仅此四个。早在1993年 9月,克林顿政府就将“国家出口战略”集中于经济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十大“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印尼、印度、 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南非、波兰和土耳其)。高盛后来的研究也表明,到2050年墨西哥将领先俄罗斯,成为第 六大经济体。第三,高盛对BRICs的乐观估计基于以下前提:明智的开放贸易政策和正确的国内经济政策;相对稳定的政 治体系和在不破坏增长进程的前提下的政治变革。但是,近半个世纪的长期预测存在着巨大风险,因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以及 国内错误的经济政策或政治不稳定,都将影响经济增长进程。

  “突围的工业化国家”

  当然,BRICs若不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四国,也就不能成为“金砖”,也就没有炒作题材了。不过 ,BRICs作为“新兴市场”的杰出代表,肯定有其可取之处。BRICs在历史文化上异常古老,但在经济科技上又格外 年轻;继承传统而又富有创新,尊重国际惯例的同时又凸显自身个性。即便是那些不愿接受“金砖四国”称谓的经济学家也相 信,这些“突围的工业化国家”有巨大的潜力在今后二三十年内改变国际场景。

  经济快速增长BRICs的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俄罗斯1998年后的GDP年均增长率为6.4%;中 国在近30年的时间内年均增长9.6%以上;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巴西由于在上世纪末 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处于缓慢恢复阶段,但2004年和2005年也实现了4.9%和3.3%的较快增长。

  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BRICs的经济快速成长,将部分抵消发达国家人口老化和经济成长趋缓的问题,让未 来十年全球的GDP成长率能维持过去二十年的平均值(3.7%)。在2000年至2005年期间,BRICs对全球增 长的贡献按美元计算为28%,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高达55%。2005年BRICs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一次和美 国不相上下。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强调,BRICs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比大多数人认识到的要大,这意味着 世界能比以前更好地应对美国经济减速。如果BRICs能持续目前的发展势头,那么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有望超过美国,世界 经济长期依赖美国引擎拉动的局面将得以根本扭转。

  经济已形成良性循环,互相“扶持”增长BRICs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迅速增加,2000年时其内部的贸易仅占 这些国家总贸易量的5%,如今已接近8%。俄罗斯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巴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成熟的替代能源技术 ;而作为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印度近年来对石油以及原材料正极度渴求,导致对巴西铁矿石与俄罗斯石油的需求惊 人,而与此同时,中印的工业品也源源不断且加速输入巴西与俄罗斯。

  对国际经济秩序态度积极在某种程度上,BRICs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现行国际经济秩序,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 受益者,因此有利于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但是,作为新兴市场,BRICs又不会墨守成规,它们要求当前世界政 治经济秩序做适度调整,因而成为国际新秩序的倡导者和推动者。BRICs都主张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 权政治,主张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认同并倡 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BRICs还各自推动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地区的合作共赢。当前,发达 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兴起与市场保护主义抬头,多哈回合谈判受阻,国际自由贸易受到严重威胁,这会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与总体福利水平的持续提高。相对一些发达国家而言,BRICs已经而且仍将对国际自由贸易体制、体系持有更加负责的态 度,并付诸更加积极的行动。

  从能源市场到资本市场

  BRICs经济崛起,已经先行反映在大宗商品如能源市场上,紧接着应该反映在一般与耐用消费品市场上,预计二 十年后,会反映在资本市场上。

  对世界大宗商品的需求印度70%的石油、中国40%的石油都要依靠进口,2000年以来世界原油需求增长的40 %来自中国。因为中印因素,全球石油、能源市场需求的年增率,已由1990年的1%~2%攀升到近年的4%~6%。BRICs 占全球石油需求的份额在快速上升。2006年1月,世界观察研究所公布的报告指出,25亿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对能源、粮 食和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已经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波浪效应。波浪效应有负面影响但也有正面作用,对世界大宗商品日益 增加的需求,扭转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20多年的低迷态势。具有代表性的CRB期货指数(美国商品研究局公布的商品价格 指数)显示,如今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尤其是原油、铁矿石、铜矿石、镍以至于咖啡的价格均处于25年来的最高点,这显然 有利于大宗商品供给国尤其是发展中的大宗商品生产国增加贸易收益,改善国际收支,提高居民福利。

  对一般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BRICs消费人口结构趋于年轻,且财富不断增加,四国消费市场将持续走好。数据显 示,在2004年底,BRICs人口为26.8亿,中国15岁以下的人口比重为21.4%、印度则为31.3%。在过 去20年,四国有很多人口出生,今后这个年龄段的人将成为重要的消费力量。著名的投资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的报 告显示,截至2003年底,中国只有400万户城市家庭年收入达到1万美元以上,而到2014年这数字将达到1.5亿 。BRICs的中产阶级人数(收入超越3000美元者)将在三年内增加一倍,而10年内就会有8亿人跨进中产阶级行列 ,远超过美国、西欧和日本的中产阶级人数总和。毫无疑问,这势必会增加对一般消费品的需求。经济统计分析表明,当居民 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突然出现。在汽车市场上,这个关键门槛是3000美元,中国已经开始跨入这 个门槛。有人预测,20年内,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美林公司和凯捷咨询公司发表的《世界财富报告》指出:2004年,巴西有9.8万人金融资产 超过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5%;俄罗斯有8.8万人,增长4.8%;印度约有7万人,增长14.8%;中国约 有30万人,增长4.5%。BRICs的富人投资股市的现象日益普遍,而且由于四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因此对于发达国家 的金融机构来说,BRICs蕴含着巨大商机。

  分享BRICs经济增长大饼自2003年以来,BRICs股市的总体表现较为强劲,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股指 在这一期间均上升了约150%。中国是个例外,但是真实反映

中国经济增长态势的香港股市则表现不俗。至于四国股市的市 值,则可望在十年内翻四倍达到四万亿美元,其中六成将来自于中国与印度。高盛的研究报告还显示,BRICs货币的实际 汇率,将在未来50年内升值129%~289%。其中,若不受政策影响,
人民币汇率
将在十年内升值一倍。这就暗示:只 要能将资金转移进中国,即便不用于任何投资,也能获得巨额回报。正是基于对BRICs金融市场巨大潜力的乐观估计,美 欧日的大型金融机构已开始进军这四个国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