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韩国官员称将继续对朝鲜实行接触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4:53 新京报
韩国官员称将继续对朝鲜实行接触政策

朝鲜宣布进行核试验当天,韩国军人在边境线附近加强巡逻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朝鲜中央通讯社9日报道说,朝鲜当天成功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这一消息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不过,朝鲜和韩国方面10日都未因此出现异常重大的军事活动。

  朝中社英文线路10日没有播发关于核试验的进一步消息。韩国政界和军界高层进行紧急磋商,也没有发出提升战备等级的命令;韩媒体广泛批评“阳光政策”,但政府高级官员仍表示要坚持对朝实行这一政策。

  舆论保持平静

  朝中社英文线路10日播发的大部分消息为外事活动,只有一篇转发自《劳动新闻》的社论政治性较强。这篇为朝鲜劳动党建党61周年所发表的社论要求“全面展示‘先军朝鲜’的尊严和力量,万众一心团结在劳动党周围”。但社论中没有提及9日宣称进行的地下核试验。

  韩国统一部10日在给韩国国会统一外交通商委员会的报告中说,目前在朝鲜旅游或从事商务活动的2195名韩国人都安全无恙,并保持镇静。

  “我们确认,这些韩国人正保持平静,他们的生命没有危险,”韩国联合通讯社援引统一部官员的话说,“朝鲜军队也没有显示异动迹象。”“我们正密切关注朝鲜局势,将尽最大努力确保在那里的韩国国民的安全,”统一部官员说。

  高层紧急磋商

  韩国军队高级指挥官10日在首尔举行紧急会议,评估朝鲜9日宣布核试验后的安全形势,并讨论如何回应朝方。包括韩国军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陆海空三军司令等约50名高官参加了这次闭门会议。

  韩国国防部长官尹光雄在讲话中称,朝鲜宣布核试验是对“东北亚和平与稳定的威胁”。他命令韩国军队保持警戒。

  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说,目前韩国军队已向靠近韩朝军事分界线的陆地和海域增派人员,但没有提升警戒等级。目前,警戒等级仍处于3级监视和4级防御准备状态,属惯常等级。

  尹光雄10日早晨还与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通了20分钟电话。法新社报道说,两人同意,朝鲜宣布核试验成功一事将成为本月晚些时候美韩防长年度会晤时的主要议题。

  接触政策不变

  韩国总统卢武铉10日先后与国会执政党、反对党领袖和前总统们共进早餐和午餐,就韩国下一步行动征求他们的意见。与会的前总统包括金大中、金泳三和全斗焕。此前,卢武铉曾称将作出“严厉而镇定”的反应,但没有就此作出详细说明。

  韩国媒体10日广泛批评了“阳光政策”,这项政策旨在加强韩国与朝鲜之间的接触,增进了解,消除敌视。

  卢武铉9日承认,“阳光政策”正受到威胁。他说:“我们绝对不能放弃对话,但情况正发生变化。”韩国统一部长官李钟奭当天也在国会听证会上说,他认为接触政策不应遭到抛弃。

  黄恒(新华社专稿)

  ■核试追踪 朝鲜核试当量不及常规1/10?

  美韩研判朝鲜地下核试验细况

  朝鲜9日宣布成功进行了一次核试验,但朝方并没有公布核试验的地点和相关数据。美国、韩国的专家10日表示,他们正在密切跟踪事态发展,分析各种数据。

  美国核试“部分成功”

  《纽约时报》10日援引美国专家的话说,朝鲜“看来是”进行了一次核试验,但爆炸当量很低,试验可能只取得了“部分成功”。

  这篇报道指出,一般来说,核试验爆炸当量一般在1万吨TNT到6万吨TNT之间,但根据不少国家检测到的地震数据来判断,朝鲜这次试验的爆炸当量只有1000吨TNT或者甚至更低。

  美国地质勘探局宣布,该机构9日在朝鲜半岛上探测到4.2级地震,可以转化为约等于1000吨TNT的爆炸当量。

  报道引述美国国防部负责武器试验的前任主管菲利普·伊·科伊尔的话说,爆炸当量非常低,表明试验只取得了“部分成功”,或者说是遭到“部分失败”。

  韩国判断还需时日

  韩国科技部10日表示,韩国方面在13日之前无法确认朝鲜是否进行了核试验,韩国方面将从瑞典租用一台氙探测器,对空气成分进行探测。氙探测器可以探测到核爆炸或者核电站事故后临时出现在空气中的非活性气体氙,从而确定核爆炸详细情况。

  另据韩国联合通讯社报道,韩国统一部长官李钟奭 10日指出,韩国政府相信朝鲜“确实进行了一次核试验”,但核实核试验需要一段时间。

  另据联合通讯社报道,韩国国防部长尹光雄10日在韩国国会表示,目前没有发现朝鲜准备再次进行核试验的迹象,但他并不完全排除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的可能性。

  另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间谍卫星一直在密切监视朝鲜可能进行核试验的地点,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有辐射污染的迹象。

  韩建军(新华社专稿)

  ■解决之路 中国外交部:六方框架并未失败

  呼吁各方冷静应对使朝核问题重回六方会谈轨道

  本报讯(记者 徐春柳)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昨日在京表示,朝鲜进行核试验对中朝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中国一贯致力于发展同朝鲜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这一政策不会改变。刘建超称六方会谈仍是解决朝核问题的有效途径。

  尚未发现中国大气污染

  在回答记者有关朝核试验的问题时,刘建超介绍,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进行核试验,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中方强烈要求朝方信守无核化的承诺,停止一切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行动,重新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上来。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政府呼吁有关各方冷静应对,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和平解决有关问题。中方将继续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中方也正在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做各方的工作,以使朝鲜半岛核问题尽快回到六方会谈轨道上来。我们希望有关各方能够积极行动,推动形势向缓和的方向发展。

  刘建超称朝鲜方面进行核试验无疑给中朝关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中国政府一贯致力于发展同朝鲜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这一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没有变化。中方在处理同朝鲜的关系时,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符合中朝双方的共同利益;第二,有利于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中方将继续本着这样的原则处理中朝关系。

  刘建超称中国有关部门一直在密切关注朝鲜进行核试验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目前没有发现对中国大气造成污染的情况。

  在回答中方是否会考虑修改《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时,刘建超称目前没有听到有修约的考虑。

  六方会谈仍是最佳途径

  有记者问,朝核试验是否是中国外交的失败。对此,刘建超说:“我不认为这是中国外交的失败,更不认为这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六方会谈有关各方为解决朝核问题而作出的外交努力失败。相反,我们应该沿着六方会谈的轨道继续前进下去。”

  刘建超指出,六方会谈是国际社会,也是六方会谈各方所认可的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最佳途径,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方说六方会谈已经失败,不再需要六方会谈了,事实上各方都希望六方会谈能够恢复,也就是说国际社会和有关各方都希望通过六方会谈,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有些国家和舆论认为在处理朝核问题上应该有更多选择,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但中方认为最后还是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对六方会谈持悲观失望的态度。”

  据刘建超透露,中方与六方会谈有关各方都保持着接触,就有关问题已交换了意见。

  刘建超还称,目前中方认为联合国安理会应采取适当行动,有关行动应该有助于通过协商和对话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外交努力,应该有利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有利于实现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六方会谈的恢复。中方将继续同有关各方就有关问题进行协商。

  ■国际反应 日本将坚持无核三原则

  据新华社电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0日在日本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回答各党代表质询时表示,日本的无核三原则没有一点改变。

  在谈到日本国内可能会因朝鲜进行核试验而出现主张拥有核武器的意见时,安倍表示,日本没有拥有核武器的选择,现在根本没有改变这一点的想法,无核三原则也没有一点改变。

  日本前首相佐藤荣作1968年1月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时明确提出了“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众议院全体会议1971年11月通过了这一原则。这是日本政府关于核武器的基本政策。

  10日晚,日本众议院全体会议还通过了一项有关朝鲜进行核试验的决议。决议说,绝不能容忍朝鲜开发核武器。日本要求朝鲜立即放弃一切核武器及核计划,无条件早日重返六方会谈。

  国际社会呼吁和平解决朝核

  综合新华社电 朝鲜中央通讯社9日宣布朝鲜进行地下核试验后,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此表示关注,呼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表声明,呼吁有关各方以建设性态度应对当前严重挑战,并敦促立即恢复在六方会谈框架下的有关谈判活动。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在声明中指出,朝鲜进行核试验使国际安全局势面临严峻挑战,也使国际社会有关推动核裁军进程的承诺遭受明显挫折。当前迫切需要促成《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早日生效,以建立一个具有合法约束力并普遍适用的核试验国际禁令。他同时强调通过谈判解决朝核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当务之急是恢复所有有关各方之间的对话。

  总部设在维也纳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筹备委员会发表声明,呼吁朝鲜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履行在共同声明中所作的承诺。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也分别发表声明,要求朝方立即停止发展任何形式的核技术,无条件回到六方会谈的轨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