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2006诺贝尔奖专题 > 正文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科恩伯格:子承父业获殊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10:22 新华网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科恩伯格:子承父业获殊荣
罗杰·科恩伯格

  47年前,时年12岁的罗杰·D·科恩伯格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亲眼见证1959年度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奖实况,获奖者正是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

  47年过去了,已近六旬的罗杰·科恩伯格本月初接到斯德哥尔摩来电,获悉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花落自家,这一次殊荣属于他本人。

  美梦成真难预料

  “您要取消订票的原因是什么?”票务网站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询问。

  片刻停顿后,罗杰·科恩伯格吞吞吐吐说出他的理由,“嗯,我……我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显然,面对诺贝尔奖殊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杰·科恩伯格至今尚未完全适应。他此前曾对外人讲,自己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不大”,认为如此荣誉实属“可望不可及”,更未刻意期盼成就有史以来第六对父子先后获奖的佳话。

  接到通知电话时,他刚从以色列做讲座归来数日。获悉得奖,他简直“惊呆”了。事后接受采访时,他笑称“还未缓过劲”,内心感受更是“难以名状”。

  不过,罗杰·科恩伯格的头脑不乏清醒,获奖后最先想到便是共同研究的同仁,“我有这么多才华横溢又勤奋工作的同事,不必细说,你也能想到我是多么感激他们”。

  罗杰·科恩伯格还不忘包括父亲在内众多科学前辈的贡献。“我一直仰慕他(父亲)的工作以及在我之前其他许多人的工作,”他说,“我把他们视为最近50年间真正的巨人。”

  至于自己,罗杰自谦道,尚难归为他们一列。

  热爱科学属遗传

  罗杰·科恩伯格12岁时对父亲荣膺诺贝尔奖的记忆至今清晰。那一年的圣诞节,当被父亲问及想要什么时,罗杰答道,“在实验室里呆上一个星期”。

  47年风水轮换,这一次为对方自豪的人换成了老父阿瑟·科恩伯格。

  与儿子不同的是,已88岁高龄的阿瑟·科恩伯格似乎对儿子获奖早有思想准备。“我很失望,等它(诺贝尔奖)等了这么久,”老人在斯坦福大学新闻发布会上开着玩笑。

  阿瑟·科恩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用实验证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并分离了复制所需的酶,于1956年发表《脱氧核糖核酸的酶促合成》一文,因此与人分享195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如今,罗杰·科恩伯格2001年发表论文,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并凭借这一在医学上具有“基础性”作用的课题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父子所获奖项不同,研究课题不同,却都涉及遗传基因。而罗杰·科恩伯格对科学的热爱是否也得自遗传基因?

  虽然外界有意找寻科恩伯格父子的共性,罗杰·科恩伯格本人并不赞同。“我父亲的研究是在一个非常不同的时代里从事的非常不同的研究,今日的方法与方向已经发生巨大转变,”他强调说。

  不过,有一种特质却是一脉相承。“毋庸置疑,我至少从他(父亲)身上遗传了对科学研究的激情,”罗杰·科恩伯格说。

  坚守理想20年

  科学界公认,罗杰·科恩伯格因是在分子层面上提供真核转录实际过程画面的第一人。

  真核生物是有细胞核的生物,相比起细菌更为复杂,动物和植物都是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如果想应用存储在基因里的信息,必须先将信息备份并传送至细胞外层,细胞再利用这些信息生产蛋白质,这个备份过程被称作转录。

  罗杰·科恩伯格所揭示的真核转录过程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人们寻找治疗上述疾病的方法。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理解转录过程有助于人们理解

干细胞如何发展成不同的特定细胞。干细胞,特别是胚胎干细胞,能分化成不同种类的体细胞。科学家相信,将来可以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修补人体受损的组织和器官,治疗多种疾病。

  科恩伯格证实,已有与他的研究课题相关的许多疗法或药物处于开发、试验或者应用阶段,“今后还会有更多”。

  研究达到今日程度,罗杰·科恩伯格为此付出了20年的坚守。他1967年本科毕业于

哈佛大学,1972年在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赴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76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1978年重返斯坦福大学任教,一直未离开生化领域。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约瑟夫·普格利希认为,“和所有伟大的科学家一样,罗杰没有中途放弃。他就是这么顽强。许多研究人员可能坚持不了5年就会放弃。”

  依惯例,罗杰·科恩伯格定于今年12月10日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荣誉以及1000万克朗(约合137万美元)奖金。对于这笔款项的用途,他目前只想到偿还债务,以及换掉开了20年的“老爷车”。

  “科学之家”成美谈

  在科恩伯格这个大家庭中,热爱科学的可不仅仅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父子两人。

  现年59岁的罗杰是家中长子。罗杰的二弟托马斯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教授。三弟肯尼思·安德鲁是一名建筑师,但也与科学渊源不浅,特长就是建造科学实验室。

  这个家庭中的“科学爱好者”不只男性。罗杰已经去世的母亲是一名生化学家,生前一直与丈夫共同研究。罗杰的妻子亚赫丽·洛赫来自以色列,现为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他们夫妻每年都有4个多月在以色列工作和生活,届时罗杰通过网络指导他的研究团队工作。

  “这是一个科学之家,”托马斯·科恩伯格说,生物化学问题是他们永不厌倦的餐桌话题。

  托马斯记得,兄长罗杰从很小时就已经立志于科学研究。“除了科学家,他就没想过当别的。即使时至今日,他这种一门心思的执著也在科学家中相当知名。”

  父亲阿瑟·科恩伯格至今仍在斯坦福大学拥有自己的实验室。罗杰·科恩伯格也准备在自己的研究方向继续走下去。“我们已经攻克了难题的核心部分,”他说,“下面我们想描绘出转录过程从头到尾的整个活动画面。”

  对于这对父子,诺贝尔奖只是奖励,不是终点。(孙浩)

  相关专题:2006诺贝尔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