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各国组建战略核部队过程一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00:03 环球时报 | |||||||||||
朝鲜9日进行核试爆后,外界纷纷预测朝鲜是否有能力将核武器用于实战的问题。核武器不是简单地指核爆炸装置,只有安全可靠的小型核弹头与运载工具相结合才能形成核武器,不能投射的核爆炸装置不能称为核武器。众所周知,以洲际导弹、远程轰炸机及核潜艇为代表的“三位一体”核武器体系是最有效的核打击途径,但因其技术难度与发展费用并非所有国家都能解决,因此各国在组建战略核部队方面就显得千差万别。
至少经过四道程序 从技术专业角度讲,核试验不过是启动核部队建设的“号角”,各种运载工具及核弹小型化的工作远比制造核弹本身复杂得多。1952年11月和12月,美国相继爆炸了1000万吨TNT当量的“迈克”和10万吨TNT当量的“安妮”原子弹,但苏联克格勃显然对后者的情报更感兴趣,原因是“迈克”的大小相当于一幢二层小楼,没有实战投送意义,而“安妮”小到可由轰炸机或弹道导弹投掷,自然更吸引苏联人的目光。 各个核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军事战略、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相适应的核打击平台,并组建自己的核部队。据英国专家介绍,核试爆成功后,组建核部队一般至少经过以下几道程序:1、将核爆炸装置小型化,2、将核爆炸装置与相应的运载工具搭配,3、具有相匹配的制导系统,比如雷达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4、完善的保障系统等。当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其核部队建设、发展也不尽相同。 美俄印:热衷“三位一体” 如今,美国战略核力量已分为陆基洲际导弹部队、战略轰炸机部队和导弹核潜艇部队,大体处于均衡发展的态势,形成全球最庞大的核武库。美国陆基洲际导弹只保留500枚“民兵”III型导弹,该导弹保持了高达98%的戒备率,能在接到命令后实施“快速打击”。美空军装备了两种执行核任务的轰炸机:B-2A和B-52H。美海军有14艘“俄亥俄”级核潜艇,携带的核弹头数量约占美战略核武库的一半。 美国战略核力量未来朝兼顾常规作战的方向发展。目前,美国核潜艇正逐步换装既可携带核弹头,也可携带常规弹头的“三叉戟”D-5潜射洲际导弹。更为危险的是,美国有意模糊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区别,美国即将研制出新式核钻地弹,它可攻击地下20米深处的坚固掩体,而现役常规钻地武器能力有限。 俄罗斯也保留了“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其中陆基导弹和海基潜艇是强项。到2005年,俄至少拥有80枚“白杨-M”洲际导弹,俄海军也维持了14艘可用的洲际导弹核潜艇的规模,今后考虑到投放一枚海基核弹头的成本比陆基核弹头便宜一半,核潜艇有可能成为俄最“经济”的战略核系统。 而印度陆军已成立3个混成炮兵团,装备“普里特维”SS-150型核导弹。据报道,最新型号的“阿格尼III”型核导弹能打到4000公里。印度海军在孟买开工建造的第一艘国产核潜艇将于2008年正式下水,它将携带20枚核导弹。印度空军向法国购买可承担核攻击任务的幻影2000-5C战斗机。 英国:由美国代管核武器 在所有核国家中,要算英国建立战略核部队最省事了。依靠与美国的“特殊伙伴”关系,英国从原子弹研制到核武器部署的整个过程都得到美国“无微不至”的照顾,就连大多数核试验都安排在美国内华达州进行。冷战期间,一旦与苏联发生核战争,英国皇家空军只能从西德境内的美军仓库中领取战术原子弹,英国核潜艇也只允许安装美国的北极星核导弹,所有训练都被安排在美国境内进行。1998年3月,皇家空军正式结束了长达40年的核战备值班使命,英国战略核打击部队过渡到单一海基核力量,但这也意味着英国彻底失去独立核打击能力。根据美英共同防务协定,供英国核潜艇搭载的185枚核弹头平时必须保存在美国佐治亚州金湾基地。 以色列:常规武器平台充当核运载工具 以色列主要靠常规武器平台充当核运载工具。据英国伦敦《星期天时报》披露,以色列大多数核武器都储存在一个三角形地区内,三角形的基线处在地中海海岸,顶点是耶路撒冷。其最机密的核打击基地是雷霍沃特的空军地下机场和隐藏在纳哈里亚城以西犹地亚丘陵的导弹发射井,由F-16战斗机组成投掷核弹的“黑色中队”在地下机场内保持24小时戒备状态,而那些发射井里安装有70枚“杰里科-1/2”型核导弹。以军装备的F-15I和F-16I战机都具有投送核弹的能力。为了保证“二次核打击”的有效性,以海军还引进“海豚”级常规潜艇,可发射携带核弹头的美制“鱼叉”潜射导弹。 据专家介绍,从核试爆到核武部队形成战斗力,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并非一蹴而就。目前,除美国已朝兼顾常规作战方向发展,其他国家核武部队使命基本上单一,主要担负核威慑和核反击任务。而随着相关技术发展,精确化、快速化、突防力强将是未来核武部队的建设目标。▲雷炎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韩晓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