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50年:全天候朋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14:34 新华网 | |||||||||
新华网内罗毕4月19日电(记者王丰丰)随着2005年亚非峰会暨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的临近,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合作也走过了50个年头。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全天候友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变得更加牢固,愈发深厚。 良好的政治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发展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是中国长期坚持的方针。中国的非洲朋友在台湾、西藏、人权问题上给予中国一贯支持,多次在国际大会上挫败反华提案,为维护和发展双边关系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自从周恩来总理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精神后,中国同获得民族独立的非洲新兴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高层交往。50年间,中国多位国家主席、总理访问过非洲,同时,近50个非洲国家的1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分别对中国进行了约200次的访问。频繁的高层互访,增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合作,使双方的友谊更加牢固。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1967年称赞中赞两国是“全天候朋友”,此后中非领导人经常援引这句话来形容双边关系。 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今年年初访华时说,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和对非洲的援助是真诚无私的,不附加政治条件,有利于增强非洲国家自我发展的能力,帮助非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平等伙伴关系。 中国与非洲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对当前国际形势有许多相同和相近的看法,双方在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4年初访问非洲时提出加强中非关系的三点倡议,强调双方应坚持密切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中国将继续支持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理主张和要求,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增强共同应对挑战的能力。 经贸互利合作不断拓展 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近年来,中非贸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贸易额从上世纪50年代的1000多万美元增长到1亿美元用了10年的时间,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用了20年的时间,从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又用了20年的时间。进入21世纪以来,中非经贸合作更进入了快速、全面、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双方贸易额从2000年的108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近300亿美元,而这仅用了4年时间。 中国出口非洲的商品除了服装、纺织品、箱包等传统商品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的比重逐渐上升,而中国从非洲进口的产品以原油、铁矿砂、棉花、钢铁制品等为主。 目前,中非双方仍在不断改善贸易环境。中国总理温家宝2003年底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宣布将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此外,中国还加入了非洲发展银行、西非开发银行等组织,为非洲建设投入资金。 人文领域交流为中非合作注入新活力 长期以来,中非双方的文化交流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双方民间的交往也不多。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2003年12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加强与非洲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3年内为非洲培训1万名各类人才。2004年,中国政府又把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非洲国家目的地由原来的两个增加到11个,随着到非洲旅游的中国游客增多,中国人对非洲的了解也更为深入。 中国和非洲各国政府还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双方文化交流。2000年,中国文化部宣布设立“对非文化交流专项经费”,向非洲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文化援助;大力开展中非文化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以艺术节形式集中、综合地向中国人民介绍非洲的文化艺术。 在医疗方面,中国除派医疗队支援非洲国家的医疗卫生建设外,近年来,更和不少非洲国家合作治疗在非洲大陆异常猖獗的艾滋病。自1991年起,中国分8批共派出33名专家赴坦桑尼亚,为那里的艾滋病患者实施了上万人次的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