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距离感受拉姆斯菲尔德矛盾性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1日14:50 人民网 | |||||||||
已经黯然下台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堪称布什政府新保守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化身。不管你是否喜欢他,你都不得不承认,他在美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超过了所有他的前任。这种影响力既来源于他本人奉行的对外政策和价值观念,也来源于他的个人资历、与布什和切尼特殊的个人关系,还来源于他异常鲜明的性格。一位《纽约时报》记者说过,采访拉姆斯菲尔德,跟采访其他美国高官完全不一样,他的所有答案都非常直接明了,从不躲躲闪闪。出于机缘巧合,人民网驻美记者曾经与拉姆斯尔德有过几次近距离的接触,感觉他的性格
五角大楼走廊里偶遇拉姆斯菲尔德 先说自负的一面。2005年1月,记者与其他中国同行在参观五角大楼时,在走廊里偶遇拉姆斯菲尔德。眼前的这位老人虽已70多岁高龄,而且个头不高,但看上去却气定神闲,精神很好,金边眼镜背后闪现的神情,可以说是自信,也可以说是自负。要知道,当时有关美军的各种丑闻不断爆发,要求他下台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他并没有在记者面前显露出一丝一毫疲惫不堪、难以招架的样子。记者们问他,“您任职4年,尚未访问中国,现在有没有访华计划?”他回答说,“我正在考虑。”看到中国记者大多比较年轻,他笑着说:“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74年,那时你们可能还没出生呢!”这话明摆着就是显示自己资历老,似乎没有把这些初出茅庐的记者们放在眼里。 记者站附近的大街上邂逅拉姆斯菲尔德 再说随和的一面。2005年5月的一天,记者与夫人正在记者站附近的一条街边散步,不经意间再次邂逅拉姆斯菲尔德。他随家人在“老欧洲”餐厅吃完饭,刚刚从餐厅出来,穿着便装,身后不远处跟着保镖。出于职业习惯,我们跟了上去,保镖并未阻拦。追上后记者便自报家门:“我是人民日报驻美记者,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见到您!”拉姆斯菲尔德倒是很礼貌地伸出手来,与我们一一握手,同时语气平静地说:“见到你们很高兴!人民日报我是知道的!”我们趁热打铁:“希望今后能有机会采访您!”随即我又递上自己的名片。拉姆斯菲尔德接过名片,很认真地回答说:“感谢你有这个计划!我回去之后,你可以找我的助手安排这件事情。”记者随即与他挥手告别,他也挥了一下手。虽然知道他不过是在敷衍客套,但记者后来还是跟国防部长办公室多次联系,试图采访他,但一直没有结果,采访计划也就不了了之。短暂的街边邂逅,让记者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虽然对中国谈不上友好,虽然对中国一直抱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但生活中的拉姆斯菲尔德并非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样子,还是有颇为亲切、随和的一面。 自负清高,随和务实,到底哪个是真实的拉姆斯菲尔德?此间观察家认为,在拉姆斯菲尔德的个性中,自负清高和随和务实恐怕都有。只不过布什内阁中新保守主义的集体氛围,让拉姆斯菲尔德性格中自负、好战的一面最终战胜了随和务实的一面。加上与美国总统和副总统的特殊个人关系,“拉氏性格”便信马由缰,酿就了一副单边主义的“毒药”:2001年“9?11”事件后,获得总统授权的拉姆斯菲尔德开动美国的战争机器,杀气腾腾地扑向阿富汗,随后又气势汹汹地杀向伊拉克,名义上是反恐,实际上却是为了复仇。虽然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不堪一击轰然倒地,但中东的“潘多拉的盒子”却从此打开了。为了实施先发制人战略,拉姆斯菲尔德在任上又进行了美国5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力调整,磨刀霍霍,准备将世界上任何不听话的政权打翻在地。但拉姆斯菲尔德设计的美军战略蓝图,实际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眼下,美军在伊拉克伤亡惨重,处于撤不行不撤也不行的两难困境。此起彼伏的美军虐囚丑闻,也让美国在国际形象和道义力量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面对要求拉氏下台的呼声,布什一再力保爱将过关。但中期选举的惨败,终于让布什明白:拉姆斯菲尔德不能再保了! 人民网驻美国记者 唐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