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朝鲜重返六方会谈专题 > 正文

专家:金融制裁问题可能是本轮六方会谈突破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05:4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王冲

  12月18日,中断一年多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重启,这是朝鲜核试验以后六方第一次坐在一起举行会谈。专家认为,金融制裁可能是本轮会谈的突破口。与此相对应,朝鲜有可能重新确认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原则。

  李敦球,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问题研究所“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到1995年曾经在朝鲜工作,1998年在韩国高丽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到2002年任韩国成均馆大学研究教授。15日下午,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各方解决朝核问题的紧迫感是复会原因

  记者:在第五轮第一阶段会议结束后,

六方会谈因朝鲜反对美国的金融制裁而中断。2006年10月9日,朝鲜进行了核试。其后,联合国安理会投票决定对朝鲜进行制裁,危机进一步升级。10月底,中、朝、美参加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代表团团长在北京举行了非正式会晤,三方一致同意在方便的时候举行六方会谈。11月底,六方会谈中的五方聚首北京,六方会谈在中断一年多以后复会。您认为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究竟什么是复会的关键因素?

  李敦球:复会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朝鲜进行核试验后,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加剧,给东北亚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样,周边国家解决朝核问题的迫切性增强了。因为危机如果继续恶化下去,有可能失控,将给本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严重冲击,这是不符合本地区各国利益的。这时候各国领导人着急了,意识到不能再拖了,意识到必须采取实际行动遏制局势恶化的势头,因此,斡旋的力度增强。

  第二是中国加大斡旋力度。比如说,朝鲜核试验后3天,国务委员唐家璇以胡锦涛主席特使的身份,到美国、俄罗斯、朝鲜,见了3个国家的首脑,把各国的观点和立场直接向最高领导人传达,减少了中间环节,这是很有力度的沟通。

  记者:是不是说,各国的紧迫感和中国的斡旋力度是复会的原因?

  李敦球:对,可以这样说。中国这样的斡旋力度是朝核危机爆发4年以来的第一次。

  记者:还有呢?

  李敦球:第三个原因是美国中期选举后,民主党在参众两院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而且两院外事委员会都批评布什政府的对朝政策,认为他的对朝政策是失败的,力度不够的,有失误,甚至要追究布什政府的责任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不得不作出调整。于是,它姿态改变了,灵活度增加了。如你问题中所提到的,(六方会谈美国代表团团长)希尔来北京3次。一方面,他要和中国政府沟通,更重要的是,他要在北京同朝鲜方面沟通。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准备采取什么行动?准备做哪些承诺和让步?都有了更具体的安排。

  记者:美国有哪些让步?朝鲜因为美国的金融制裁拒绝重返六方会谈,这方面美国让步了吗?

  李敦球:应该说,美国在金融制裁方面让步还是比较大的。在朝鲜核试验之前,美国坚持金融制裁是个法律问题,和六方会谈没有关系,应该分开处理。但现在美国同意在六方会谈的框架下,就金融问题和朝鲜进行双边磋商。

  记者:这是六方会谈得以复会的最关键因素吗?

  李敦球:应该说,这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另外,第四点,10月15日通过的联合国1718号决议对六方会谈的重启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个决议,说严厉也严厉,说宽松也宽松。决议最后说,如果朝鲜在解决朝鲜核问题上作出一些积极的、灵活性的举动,联合国在制裁朝鲜方面可以放宽,甚至取消。

  各方不会承认朝鲜有核国家身份

  记者:在11月29日结束的北京磋商中,希尔说:“朝鲜并没有主张有核国家这一立场。”但有报道称,朝鲜本次将以有核国家的身份参会。按照您的判断,本次六方会谈朝鲜的具体身份如何?

  李敦球:我认为,朝鲜以有核国家的身份参加六方会谈,这是不成立的。除了朝鲜之外,甚至包括韩国,任何国家都不会同意。六方会谈的目的是朝鲜半岛无核化,怎么还会承认它(指朝鲜)是有核国家呢?这是不可能的。大家都不承认,朝鲜自己坚持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因为朝鲜事实上已经进行了核试验,这使解决朝核问题的难度增加,成本增加。换句话说,朝鲜的要价高了。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事实。

  记者:朝鲜已经宣布有了核武器,然而,六方会谈的主旨是朝鲜半岛无核化。面对这个矛盾,朝鲜同意回到六方会谈,到底想要什么?哪些可能得到,哪些得不到?

  李敦球:具体来说,朝鲜的要求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比如说,2002年爆发核危机,2003年、2004年它提的要求都不一样,朝鲜核试验之前和核试验之后也不一样,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这些要求大致可以分为安全、政治、经济三个方面。

  第一是安全问题,即安全保障。朝鲜自始至终坚持这一要求,这也是朝鲜开发核武器的最根本目标。第二是政治问题,即朝美关系正常化。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它的发展空间将受限制。第三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主要是能源问题,包括和平利用核能,这是摆在第一位的;其次是直接的经济援助,包括粮食、药品等;第三个需求是经济政策需求,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难的,即朝鲜希望和美国建立正常经贸关系,包括贸易、投资、技术引进等。

  记者:是不是还有一个尊严问题?

  李敦球:这是政治问题。朝美若建交即表明相互承认,意味着朝鲜不再被美国看作“无赖国家”、“邪恶国家”。

  美国对朝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记者:美国陷于

伊拉克乱局,解决伊朗核问题也还没有良策,是不是可以说,目前它还依赖六方会谈,不会对朝鲜采取强硬措施?对美国来说,处理朝鲜问题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策略是什么?

  李敦球:我觉得,美国对朝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美国的对朝政策纳入美国整体对外政策的一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点,也和美国的亚太地区安全战略紧密相关,不是孤立的。美对朝政策调整,必然牵动亚太安全政策的调整。

  战略方面,美国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磨合,不会出现突飞猛进的调整。从战术上来说,调整的余地很大,幅度更大些。从最初的拒绝双边会谈,到可以会谈,再到提出激励措施,以前是没有的。美国在安全、经济方面给出的承诺,也是前所未有的大。

  美国之所以作出调整,是它自身压力的结果。美国政府焦头烂额,麻烦很多,有些力不从心。在时间、精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找一个靠通过增加灵活性就可以控制局势的点来突破。

  记者:就是说,如果处理朝鲜核问题得当,美国政府会得分,和自身的长远利益也不相悖?

  李敦球:对。

  记者:六方会谈已经举行了五轮,在本次会谈中各方如何定位?

  李敦球:我觉得,在六方会谈的各方中,中韩立场是比较接近的,韩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日本的积极作用有限。可以说,日本在六方会谈平台上全局观念比较淡薄,它的观点和立场不太和六方会谈这个进程协调,比如说,11月底,在各方为重启会谈努力时,日本采取了对朝鲜不利的行动,搜查在日本朝鲜人总部(简称朝总联),还搜查了与朝鲜相关的一个公司,引发朝鲜的反感,朝鲜于是说“日本没有资格参加六方会谈”。俄罗斯是不想对六方会谈放手的,它要发挥独特的影响力,只不过是行事风格比较低调,应该是一个积极因素,它的作用并不比韩国小。

  记者:中国作为东道主的作用如何评价?

  李敦球:如果没有中国政府的斡旋,如果中国不是如此重视,第五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不会这么快重开。可以说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么说并不过分。

  中国促成了会谈,但关键还在于朝美双方。中国的作用是对美国做工作,对朝鲜做工作,和各方一道,施加影响力,促使朝美达成共识,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应该说,中国已经尽力了,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比较好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总体来说是成功的。

  记者:是不是说,中国所起的作用是把双方从悬崖边上拉回来?

  李敦球:可以这么理解,但中国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关键还在朝美双方。

  可能在金融制裁问题上获得突破

  记者:既然关键在朝美双方,这次会谈双边直接会谈是不是会增加?

  李敦球:可能会增加,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美国六方会谈代表团里面,增加了

财政部的人员,准备和朝鲜谈论金融问题。

  记者:整体来看,本轮六方会谈有哪几大重要议题?

  李敦球:第一,重新确认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目标,我认为朝鲜承认无核化目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第二,冻结宁边核反应堆是个议题。第三,核试验场地的冻结或者终止。我想,对朝鲜方面大致包括这3个方面。对美国来说,包括安全保证问题、能源问题、与朝鲜关系正常化问题、取消金融制裁问题等。

  记者:有什么可以期待的成果?

  李敦球:朝核问题是一个多年积累的问题,解决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几次会谈全部解决是不可能的。本次会谈能就一两个具体问题取得进展就是不错的成绩了,就算成功了。

  记者:哪个问题可以是突破口?

  李敦球:我想,在金融制裁问题上可能获得突破。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会谈就没法进行下去,这是朝鲜提出的先决条件。

  记者:是不是朝鲜确认半岛无核化目标,美国取消金融制裁,双方各退半步?

  李敦球:也有可能。如果有进展,首先是这两个问题。

  本报北京12月17日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