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西方大国崛起3根必要支柱:海权 工业 殖民(图)(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10:03 国际在线

  这些令人惊愕的实力增长,顺利带来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优越感和更为强硬的外交政策。虽然美国仍然对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缺乏兴趣,并避免向任何国家承担明确的军事义务。虽然1892年,《纽约先驱论坛报》还在呼吁取消无所事事的国务院,然而这个国家已经筹划在美洲和亚洲更为积极地扮演角色:早在1846年,美国喊着“天命所归”的口号吞并了得克萨斯,不顾加拿大抗议重新划分了阿拉斯加的边界线。1898年又利用美西战争取得了菲律宾、关岛和古巴。然而7年后,国务卿海·约翰就向列强发出了“门户开放”照会,西奥多·
罗斯福总统又在1905年充当了日俄战争的调解人。为了捍卫美国在西半球的利益,军备开支自南北战争以来第一次有了显著增长,1914年,美国海军获得了1.39亿美元的预算拨款,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海军力量。对于处于战争前夜的欧洲列强来说,美国在即将到来的冲突中的作用,显然已经不会局限于一个慷慨的后勤保障员了。

  从凡尔赛体系到两极世界

  在1914年6月18日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的5周内,欧洲各大国都迅速进入了战争状态,所有参战者都满怀信心地期待一场短暂而辉煌的战争。士兵高唱着“马赛曲”或“蒂珀雷里”,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回家”。唯独睿智而冷静的英国外交公使格雷子爵暗示“整个欧洲的灯火都在熄灭,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们被重新点燃”。等到1914年12月,协约国和同盟国发现战争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堑壕战,几百万军队对峙在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总计长度达6000公里的铁丝网和纵深工事后面,尽管头4个月双方就有超过50万名士兵伤亡。然而战线的移动很少超过30公里,并在其后的3年中也大体保持原貌。

  战争之所以变得冗长而绝望,是因为协约国的物质优势并没有强大到足以迅速压倒对手的程度,并且双方都从水雷、潜艇、机关枪与毒气等战争新手段中获得了几乎同样的好处;贸然发动的攻势常常以自身的惨重伤亡而告终,最恐怖的屠杀发生在1916年7月1日:一天之内,英国远征军就在索姆河攻势中承受了6万人的伤亡。

  在后方,德国精心策划的总体战显然要优于它的对手。在瓦尔特·赖歇瑙这样精明的官僚督促下,德国动员了1325万人为战争服务,这个数字甚至高于俄国。军火生产与资源配置被统一管理起来,国家化工研究所则生产出了人工合成硝与橡胶等替代品,将英国的封锁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比利时工人则被征集到德国工厂劳动,罗马尼亚的石油和卢森堡的铁矿被有计划地运往占领国,而英国和法国却要承受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带来的反封锁。而英国则照方抓药,照旧充当它战争银行家的角色,利用自己的黄金和投资储备偿付英法联军的开销。到了1917年,协约国集团战时贷款已经达到43亿美元,其中88%由英国政府提供保证。然而此刻已经不是1815年,作为借贷方的美国不需要英国工业产品,唯一的可行方案就是在纽约和芝加哥金融市场借债,以美元偿还,从而很快耗尽了英国的外汇和黄金储备。财政大臣亚瑟·巴尔福在1916年3月警告说,“到了明年6月,美国总统将处于向我们发号施令的地位,如果他愿意”。

  最终,1917年4月美国的宣战正式打破了双方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持续僵局:它庞大的造船工业能够轻松弥补协约国每月50万吨的船舶损失,并用占世界45%的粮食产量接济盟友。在潘兴将军指挥下,每月都有25万美国生力军开进欧洲战场。天平的逐渐倾斜促使德军总司令兴登堡和参 谋长鲁道登夫在1918年3月发动了孤注一掷的“米迦勒”攻势,尽管德军曾经一度挺进至距离巴黎只有37公里的地方,然而它却耗尽了最后一点战斗力;8个月后,战争宣告结束。

  1919年元旦,为缔结和平条约的各战胜国代表聚集巴黎,他们面临的问题远比1816年或1763年更为复杂棘手。新近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俄罗斯退隐为欧洲边陲国家,奥匈帝国则完全瓦解,欧洲增加了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等一批心怀不满的民族国家。而欧洲邀请来的新伙伴、美国总统威尔逊则拿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欧洲均势外交的全新国际秩序方案——集体安全与民族自决,并力图建立一个国际联盟而非俾斯麦时代的密室阴谋来维护和平。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利孟梭却仍然相信欧洲传统的外交智慧,然而衰弱的英国发现很难依靠自己千疮百孔的经济来维持整个大英帝国:钢产量下降45%,纺织品和造船业分别降低了40%和30%。1931年,英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了金本位,并通过《贝尔福宣言》和《威斯敏斯特法》给予自治领地以独立,从而能支付得起在那些“关键”殖民地区如印度、伊拉克、埃及的军事存在。

  在欧洲本土,虽然德国接受了《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件,它的动员能力、巨大的工业潜力和人口仍然不能让战胜国安心。而那些能够遏制德国的盟友却都已不复存在,法国组织的一系列“小协约国”式的组织既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也没有经济基础去支持下一场同样规模的战争。事实上,如果没有遁入孤立主义的美国或苏联出手并承担起领袖责任,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已经衰落为“中等国家”的前大国根本不能在下一场大战中遏制德意志这个被暂时“封冻”的大国。

  于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愁云惨淡中,德·托克维尔预言中的两极世界轮廓已经隐约可见。(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朱步冲)

[上一页] [1] [2] [3] [4]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