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环球》杂志专题 > 正文

中东乱局07年猜想:美国与伊朗关系成走向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14:39 《环球》杂志

  中东局势波诡云谲,美国伊拉克问题研究报告初露政策调整端倪。2007年,中东将往何处去?

  文/倪海宁

  中东“联环结”

  受持续动荡的影响,近来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同时,地区激进势力渐趋活跃,反美力量日益壮大。

  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哈马斯”、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伊拉克反美武装等遥相呼应,反美力量与美国及其盟友组成的两大不对称营垒的对立与碰撞,已越发清晰和激烈。

  而目前的中东“大乱”,似应“归功”于美国布什政府在本地区实施的“破旧立新”战略。

  海湾战争后,美国的中东战略逐渐成型,并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得以推行。其特点是,以“注重与大国及本地区主要国家合作”为策略,以维持中东基本稳定为主线,防止打破该地区的独特政治生态,使本地区内部力量相互制衡,从而避免地区性霸权国家的出现。

  但“911”改变了一切。其后,美国决策层认定,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巴以冲突、非民主政权和“无赖国家”,已经对美国构成了多重战略威胁。基于此判断,布什政府企图通过“先发制人”铲除上述威胁,一举同时实现地缘、

能源、安全几个方面的国家利益。

  

伊拉克战争揭开了美国对中东“强力改造”和“柔性重塑”并举的序幕。然而,布什政府低估了中东局势的复杂性。美国的武力“倒萨”之举,固然使对萨达姆政权抱有戒心的许多阿拉伯国家达到了“借他人之剑除己之患”的目的,却也勾起了饱受外来势力胁迫的本地区民众的不快回忆。

  就这样,中东地区的脆弱平衡被彻底打破,美国“快刀斩乱麻”的举措,最终只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反美组织一面“硬顶”,使美军在伊拉克付出了近2900官兵丧生的惨重代价;一面“软扛”,哈马斯等通过民选合法上台,使美国陷入“选举悖论”……中东这口本已火热的大锅,经过美国这位以“一厢情愿”风格著称的厨师大翻大铲后,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沸点。

  “伊拉克问题”变“中东问题”

  面对强烈反弹,美国不得不反思和修改自身政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举动,是经过8个月时间打磨并于2006年12月提交的伊拉克问题研究报告。

  报告的首要起草人之一、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虽是布什家族的世交,但在文字上并未给布什留面子,这也足以显露出他敦促布什尽快“亡羊补牢”的急切心情。

  报告开篇即言:“伊拉克局势十分严峻,并在不断恶化;美国现行的伊拉克政策已经失败。”因此,如今已是美国必须在伊拉克与本地区的外交和政治问题上有新突破、并逐步从伊拉克泥潭抽身的时候了。

  为此,这份报告开出了两剂据称是“不能保证一定成功,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伊拉克前景”的“药方”。

  头一剂是所谓的“外部影响手段”。报告强调外交和政治手段应成为解决伊拉克问题的主轴,军事手段应退居其次。报告提议,美国应同伊现政府一道,在2006年年底前就动员中东地区的所有主要国家,包括伊朗和叙利亚,参与解决伊拉克问题。同时,美国须致力于解决巴以问题,通过以色列在巴难民回归等问题上的让步,使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最终实现和平,以便为解决伊拉克问题创造最有利的外部条件。

  第二剂称作“内部处理方法”,即帮助伊拉克人稳住阵脚,美军趁机抽身。报告开列了一份“伊拉克重建日程表”,并将美国每年向伊提供的50亿美元经济援助的调拨与“伊政府取得的成就”挂钩。报告没提出明确的撤军时间表,却建议美国向伊派遣士兵人数从目前的3000~4000人增加到1万~2万人,并让美军“嵌入”伊安全部队,承担培训和援助任务,加快移交安全任务。这样,大部分美军作战部队就有望在2008年春天前从伊撤军。

  报告中最令人注目的,莫过于敦促美国同伊朗和叙利亚接触、在伊拉克进行“大赦”、将伊拉克问题与巴以问题同步处理等建议。

  美国一旦按此行事,就意味着它将试图开始从单边主义地直接涉足中东,向以前使中东本地区各支力量相互制衡、自己有限介入谋利的政策回归,从而一步步解开中东的多个“死结”。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20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