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透视日法美国民阅读现状:日本借读书观察自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08:56 国际先驱导报
岁末年初,国内外的各种读书媒体都喜欢给一年来的图书市场作个盘点,从这些盘点中,我们固然能看到受全球化影响的《哈里·波特》、《达·芬奇密码》等书的畅销,同样也能看到因各国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不同阅读热点,而这些阅读热点也成为我们观察他国国民阅读的一个窗口。因此,本报在年初第一期,特别选择了日本、法国、美国三国的年终图书盘点,以此解读和透视这三国国民阅读现状。 日本:借读书观察自身 任何一个民族都喜欢观照自己,而日本民族尤甚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刘迪发自东京 这几年,日本人读书量减少,但平均读书量仍在一定水平。2005年的统计显示,日本人平均购书在六七册之间。日本的读书群体除学生、上班族外,主妇与退休者也不可忽视。 《国家的品格》热卖 这几年,整个日本社会阅读倾向除追求人生感动、获得人生技巧外,涉及国家民族问题的主题也颇受关注。2006年,藤原正彦的《国家的品格》卖掉二百余万册,作者竟是御茶水女子大学数学教授,完全与国家问题研究无关。日本出版界流行“5万册成功,10万册畅销”的标准,以此观之,这本书可称“超级畅销”。 追求“方便”是日本阅读的一个倾向。与中国大开本趋势相反,近年日本“文库本”即小开本书热卖。现在,出版社除把自家的单行本改出文库本外,很多出版社干脆直接出文库本。文库本便携,价格也合理。尽管日本人也抱怨书贵,但与其收入比,书还算便宜。文库本多为600至1000日元,在东京,相当一碗拉面钱。 2006年日本人读什么书 2006年末日本人在读什么?据日本最大的图书销售公司“日本出版贩卖”调查,12月15日至21日间,该公司销售第一位的是盐野七生著《罗马人的故事——罗马世界的终结(第15卷)》。排行榜第二、第三位的是漫画,第四位为田中芳树编的《世界的日本人笑话集》。第五、第八、第十位均为小说。第六位则是上面提到的《国家的品格》。第七位是本总结2006年日本侦探小说的书。而排第九位的是野口嘉则的《镜子法则》,属人生技巧类。 每周销售排行,各媒体或书店所荐书目出入较大。但上述排行榜中,有几本亦见于其他媒体排行榜前位,如《罗马人的故事》、《世界的日本人笑话集》及《国家的品格》等。在日本出版业界看,一本书畅销离不开主题、时机与书名。《世界的日本人笑话集》及《国家的品格》符合这三要素。 喜欢观照自己的民族 任何一个民族都喜欢观照自己,而日本民族尤甚。这种观照心理亦反映在读书倾向上。前述《世界的日本人笑话集》,折射了日本人探求外界中自己形象的心理,而《国家的品格》则是全球化时代日本人对自我存在的省思。 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2006年出版了最后一卷——“罗马世界的终结”。提前出版的《周刊读书人》2007年1月5日号以三个多版介绍了盐野及其著作。盐野七生1937年生于东京,学习院大学毕业后赴意大利留学,后旅居意大利。1992年,她的《罗马人的故事》第一卷在日出版,此后每年一卷至今。 很多日本政治家都读盐野的书。这套书具有的趣味性、揭示的历史教训及知识性,是长销的秘密。此外,在这套长卷中,盐野强调其与罗马人同步的生活,例如她每年元旦开始工作,她说,这是罗马人的习惯。该书表达了盐野多元的宗教观,而对基督教一神论,她持否定态度。盐野强调说,她是以日本人的观点写作。 法国:新精神、新风格 促使法国全民阅读、全民写作、全民批判的对新精神、新风格的追求,到底是何种新精神、新风格呢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周嫄发自巴黎 法兰西素以出新思想而闻名世界,而法国人好读书、擅思考的品质在整个欧洲也都有着不错的口碑。在法国的各式交通工具中,人们最常见的活动不是聊天,不是睡觉,而是阅读。 2006年12月的《读书》(lire)杂志出版了2006年12月和2007年1月合刊,盘点了2006年的图书“20佳”。这20佳包括了小说、散文、短篇小说集、儿童文学、游记、传记……20佳的多元化当然反映出了法国人举世闻名的“众口难调”。然而,众口难调的法国人,却在一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求新。在这个全民性的强烈愿望下,连国界都变得不那么刺眼了。 调和了各类文学奖和全体法国人民口味的“新精神、新风格”这一诉求,在榜首作品中得到了极致化的体现。这就是被两次拒绝法国国籍、以法语写作的美国人乔纳森·利特尔的文学处女作《善良的人们》。作为美国知名作家罗伯特·利特尔的儿子,年近四十的乔纳森,早年只在美国发表过一部被他自己称为“蹩脚”的科幻小说。当《善良的人们》以笔名送到伽利玛出版社的时候,总经理安托万·伽利玛匆匆一看之下,便决定购买了。 该书日后的成功证明了伽利玛的眼光:2006年龚古尔文学奖;2006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1、12月连续两个月畅销榜冠军;《读书》杂志评选的2006年“最佳图书”…… 暴力、乱伦、敏感历史主题,加上酷酷的作家身上数不清的“特立独行”的特征,当然还有名作家子弟的身份,《善良的人们》看起来集合了走红的几乎所有的必要条件。他的走红是由于披着纳粹的皮的犹太人对历史话题的炒作?抑或是媒体对这部“写得并不好”的小说集体炒作的结果?无论如何,那些把各式大奖都双手奉上的人们,那些蜂拥而至、掏25欧元来买这904页纸的人们,都不得不面对这个头发凌乱、戴着耳环、总以“走着瞧”来回答记者提问的作者在该书一开篇提出的问题:“长时间地,我们在这地上蠕动着,像毛毛虫那样。期待着孕育在自己体内的那个光辉灿烂的、半透明的蝴蝶。然而,日子过去,蛹期还不到来。我们还是停留在幼虫状态,苦恼不堪地证明,该拿它怎么办呢?” “写作。”乔纳森如是回答。或许还有阅读,总之,思考,必须要有新的思想,新的出口。这就是身处各种思想发源地的法国人所热心、忧心的事业。然而,这促使法国全民阅读、全民写作、全民批判的对新精神、新风格的追求到底指向何种新精神、新风格呢?每个人都在提供答案,每个人却又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在不再有中心,不再以无论谁为本位的世界中,新精神、新风格就沦为一种对相异性的永恒追求。一种颓废的、在绝望中对出口的找寻。这或许能够从另一个层面解释《善良的人们》在法国的成功吧。 美国:反省与小气 2006年对于美国非小说写作无疑是自省的一年,而小说的评选则多少有些“小家”气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王莼发自纽约 对于如《纽约时报》艺文版这样老硬、冷姿态的书市把门人来说,年度十大书籍大榜的颁布是一个惹眼事件。因为对于公认的评论权威来说,“限量”往往更多意味着“淘汰”。不计其数的佳作将在该过程中被略去。而最终,榜上有名者将连同落榜者一道宣布美国文坛新近的脉动。 5:5的非小说与小说比例工整地分割开现实与虚幻世界的文脉。2006年对于美国非小说写作无疑是自省的一年,如今年入榜的5部非小说中,以非主流话语讲述战争的在3部以上。 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的大手笔《五月花号:勇气、团队和战争的故事》便是意图以内省姿态挑战旧历史话语体系的美国“开国史”。同样具有“奇诡天才”(《纽约书评》评价)的迈克尔·波兰也是以深度的另类历史书写引领着这条内省路线。两本书无疑都影射到了现实的话题,诸如战争与国策、全球与地域等等。罗瑞·斯图尔特这个前英国外交官的第一人称的“敌方”见闻录《夹缝之地》描写了阿富汗的风土与人情,多方位挑战了今日早已被异化的中东形象,亦是另一种“历史还原”的尝试。 小说的那一半,必须提到今年的几位《纽约时报》系的落榜者,他们包括菲利普·罗斯,托马斯·平琼(又译品钦)这样的大师级作者,这些人的新作在另些权威性年度排行榜上多被提及。而《纽约时报》这样横跨严肃/通俗、现实/奇幻、试验/主流、政治正确/不正确河界的文学视线却掠过了他们的名头。 上榜的5部小说作品——加里·施特恩加特的《荒诞国度》,艾米·海佩尔的《海佩尔短篇小说选》,克莱尔·梅苏德的《皇帝的儿女》, 理查德·福特的《地势》,及马丽莎·佩斯尔的《灾难物理学专题》各自引领着美国新小说套式的前沿。施特恩加特与梅苏德故事都是在“9·11”前打住,让人猛得想起“后‘9·11’小说”的标签来。 海佩尔与福特的新作可被视作美国小说在文体与类型上的新典范。两人都是在多年创作中慢慢开辟出一条记叙现代美国日常生活的妥贴文字形式。同样写《常人》故事的菲利普·罗斯,笔调似乎是因为苍老的巨匠气没有上榜,总之它完全不属于新近的美国小说的范畴。至于以文坛隐士闻名的托马斯·平琼洋洋洒洒一千多页的新范本被拒,可以更进一步证明今年的“十大”榜是多么反巨匠与“小家”气了,不过,这“小家”气又是如此地与现时美国精神状态贴近。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