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尼日利亚遭遇“石油诅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17:25 观察与思考

  -赵瑞琦

  拥有财富而不能善加利用,终将被财富所诅咒:很多彩票大奖得主的生活一塌糊涂,悔不当初;不少衔着金汤勺出生 的豪门子弟,花天酒地懒于奋斗,最终成了“富不过三代”的失败者;“荷兰病”的出现让众多荷兰人觉得当初如果没有发现 石油,现在国力可能会更盛;前苏联如果不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石油涨价而大发其财的话,就可能不会放弃改变僵化体制的 经济改革与科技革命的努力……

  这些都验证了经济学界广为流传的“资源的诅咒”的理论。这个理论是说: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其政治经 济体制容易失去变革、创新的动力,被锁定在某种不自由、不发达的状态。

  尼日利亚正在为这个理论提供鲜活的例证。

  输油管道爆炸

  凸显人民生活窘迫

  2006年12月25日夜,尼日利亚南方重要城市拉各斯,一伙窃贼在幕色掩护下,割开了一条输油管道,向数百 个大桶内灌油。不久,满地流淌的石油引得周围数百居民蜂拥而至。当人们大桶小盆端得正欢的时候,悲剧发生了:不知从哪 来的

火星点燃了地上的石油并引起了爆炸,顿时间血肉横飞,撕心裂肺的哭喊救命声响彻天地。等救援人员赶到时,现场已惨 不忍睹:没有发现一个幸存者,所有死者都面目全非,尸身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有的只剩骨骸,几近成灰,根本无法辨认身 份。据尼日利亚红十字会估计,可能高达850多人被活活烧死。

  这只是尼日利亚最近一起因盗油引发管道爆炸和火灾并引起大量人员伤亡的人间惨剧。自1998年以来,尼日利亚 石油管道爆炸导致10人以上死亡的事件达15起之多,其中,1998年10月18日,尼南部德尔塔州一条输油管道遭偷 油者破坏,油料泄漏引发火灾和爆炸,1082人死亡;2000年7月11日,瓦里油田盗油者哄抢油料,引发油管爆炸, 将近300人死亡……

  尼日利亚自然资源优越,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是非洲第一大产油国、世界第六大原油出口国 。目前,尼探明石油储量是352.54亿桶。根据尼日利亚石油工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尼石油探明储量将达到40 0亿桶,占全球石油储量的大约10%。但是,“黑金”并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希望,它正在遭受“石油的诅咒”:在过去3 5年里,尼日利亚的石油收入超过4500亿美元,但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今年对173个国家生活状况的评估,它是位居 世界第26位的最贫穷国,其失业率高达50%,60%的人口日生活费不足1美元。

  为了活命,衣食无着的人们什么都不管不顾。2005年10月,尼日利亚一架

波音737发生空难,附近的民众闻 风而至,不是为了救人,而是为了从遇难者身上搜走现金与金银珠宝等值钱物品,“一些洗劫者甚至连尸体残肢上的衣物都扒 了下来”。当然,这种“天掉馅饼”的“好事”并不多。更多的时候,生活在贫困、失业状态的人们会铤而走险去盗油维持生 计。除了近海油田所产石油直接用油轮运往海外,尼日利亚开采的不少石油都借助输油管运往沿海出口。于是,不少人就在输 油管沿线通过破坏油管偷盗油料,充作生活燃料或在黑市上出售。如果一不小心引发大火和爆炸,不仅他们一命归西,还可能 殃及附近的百姓。

  谴责这种偷盗行为是容易的。但是,社会应给每个公民提供起码的生存条件。就像一个人因为饥饿而去偷馒头果腹时 责任在于社会一样,当尼日利亚一些百姓为生计所迫而甘冒奇险去偷油时,板子难道只应打到这些生计无着的人身上吗?!

  找出原因,采取对策,消除痼疾,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才是在对此类事件进行道德评价前应该做的事情。

  “上天的礼物”变成了

  “魔鬼的诅咒”

  那么,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拥有丰富资源这样“上天的礼物”的好事是如何变成“魔鬼的诅咒”的呢?石油财富如 何生出了人民生活困苦这样难以吞咽的苦果呢?

  其一,能源收入会腐蚀政府官员和民众的关系:当政府的运作资金不再依靠国民的纳税时,官员们尤其是领导者对国 民的责任感就会趋于淡薄直至荡然无存,放弃制度创新的努力,从而致使发展中国家多数存在着法制不健全、行政能力低下、 产权模糊等弊病,于是大量的寻租行为就成了社会的潜规则,从而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出现内乱和战争。 其二,国家通过出卖自然资源获取的大量美元会导致通货膨胀,压低外币汇率,进口变得便宜并大量增加,国内工农业部门则 受到挤压和破坏并引起大量失业,使国民经济的抗风险性显著降低。其三,受国际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油价经常在短期内大 副波动。于是,在油价坚挺年份获得的巨额财政盈余会鼓励政府不惜大借外债,匆忙上马一些投资周期长、金额巨大的项目; 而当油价一旦回落,国家马上就陷入了财政危机。

  尼日利亚的情况几乎是逐条对此做出了注解。

  一,决策缺乏透明度,腐败泛滥成风,权力寻租盛行。

  长期以来,在不同石油利益团体劲风吹动下,尼日利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不稳定性、功利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各项政策支离破碎,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一致,难以获得整体效应。不少政策犹如墙头之草,左右摇摆、朝令夕改。而政策在 实施过程中也常常会变形走样,与初衷大相径庭,加之实施中滋生的腐败行为,很难达到政策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比如在油气领域决策过程中,特别是在分配石油勘探许可证方面,开发权及承包项目的授予经常取决于政府官员的态 度,腐败行为常搀杂其间。尼日利亚素有“腐败国家”和“投资环境最差国家”之称。2003年和2004年,国际“透明 组织”分别将尼列入世界上最腐败国家名单的第二和第三位。国家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没有官员去操心,电力、港口和交通等 基础设施落后,航空运输、海运、信息及金融银行业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低,难以满足外国投资者的需求。这直接导致外资与技 术流入的巨减,也导致了尼石油勘探开发与石油炼化均处于较低水平,阻碍了石油工业特别是陆上石油生产的发展。像尼日利 亚这样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它的汽油竟然要进口,并一再发生油荒现象。

  二,政府过度依赖石油美元、片面追求石油赢利,错过了产业结构改革机会,工农业生产因被忽视而凋敝。

  现在,石油工业收入占尼外汇收入的95%、财政收入的80%。正如尼日利亚女财政部长内达迪·奥斯曼所说:“ 石油让我们变懒了……以前我们必须发挥聪明才智,现在年轻人不再这么做,他们堕落了。”

  巨额石油收入来得太容易了,导致政府只想靠石油换金钱来获得财政收入,国民经济很难良性发展,结果是经济结构 单一、农业萎缩、工业制造业发展缓慢,粮食、工业制品供应不能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而且,巨额的石油收入导致货币 币值被过度高估,严重损害了传统工业和农业生产,对商品和农作物出口形成了强烈冲击。

  上世纪60年代发现石油时,尼日利亚还是有名的农业大国。尼日利亚国旗的旗面是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 ,两边为绿色,中间为白色。白色象征和平与统一,绿色象征农业。但现在,石油变成了惟一的经济支柱,整个经济都被绑在 油井里,农业已完全被忽视。

  在此过程中,西方的大石油公司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皇家壳牌公司、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等欧美大公司漠视当 地发展,进行掠夺性开采,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农业。

  这些公司为了省钱,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逐年递减,且很少检查并维修它们铺设的石油管道,管道经常破裂,导致石 油溢出着火,对空气造成极大污染;为节约成本,这些公司对原油生产的副产品—伴生气简单地一烧了之。结果,熊熊大火和 滚滚浓烟成了这个富产石油的国家到处可以看到的现象。而就在这燃烧不尽的油火旁,当地人民延续数千年的农耕生活难以为 继:他们本来种木薯、香蕉、山药维持生计,但因为环境问题,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产量也跟着下降;同时,泄漏的石油污染 了河流,不仅渔民断了生计,甚至连喝水也成了问题。

  不仅如此,石油资源开发模式上也有致命缺陷:仅限于石油开采和运输,而石油提炼能力较弱。尼日利亚的国营石油 公司原油产量仅占该国原油总产量的5%-6%,产业链条短,未得到资源加工增值的收益。实际上,长期以来,由于技术落 后、资金匮乏、管理不善、维护不佳、设备陈旧失修且毁损严重,尼日利亚本国的三大炼油厂生产效率极为低下,加上管道偷 油、火灾和爆炸等不断发生,其实际产量仅有设计能力的50%,石油下游其他产业也处于惨淡经营状态。因此,尽管尼日利 亚这些年来的石油产量不断增加,但国家发展却没有太大起色,贫困人口反而越来越多。

  三,为争端石油收益分配,暴力活动频仍。

  长期以来,尼联邦政府与产油地区在资源拥有和利益分配上存在严重分歧。一些政府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 侵吞国家财产,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产油地区因不能得到联邦政府足够的石油收入再分配,很难改善其基本环境。广大民 众就更无法从石油开发中受益了,只能抱着金饭碗要饭吃。虽然得益于近年来石油价格的大涨,尼日利亚经济有了引人注目的 增长,但同时,国内贫困化的增长也是触目惊心。在1990年到2002年这十几年间,尼人均收入只增长了30美元(如 果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这个数就会是个负数);而在此期间,石油价格暴涨,平均每桶油价格的上涨就超过了30美元。

  于是,一种绝望的情绪在社会中普遍漫延,暴力活动也开始频繁发生,导致整个国家,尤其是产油区尼日尔河三角洲 地区局势动荡不安,部族冲突频繁,武装匪徒横行,绑架勒索以及海盗和破坏现象严重。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带生活着40多个 部落。为从石油公司分杯羹,各部落之间每天都会发生绑架、勒索、仇杀,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在1000人以上。也有一些 当地居民以外国石油公司对尼油气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破坏了当地环境为由,经常采取针对它们的暴力袭击活动。还有一些 武装组织通过占领石油终端出口设施,捣毁输油管线,绑架外国石油工作人员和尼雇员,以此来要挟政府让他们分享当地资源 带来的财富,或是向石油公司施压,以期增加工作岗位或提高待遇。

  这种针对石油开采的暴力活动成为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尼石油工业中最大的忧患。去年,尼日利亚武装分子对输 油、产油设备的破坏,使该国石油出口至少降低了20%。

  事在人为,

  措施得当可化解诅咒

  其实,被“资源诅咒”毁掉的发展中国家有很多,尼日利亚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当然,这样的事不仅国外有,比 较中国国内不同地区间的发展模式,也会发现同样的现象。比如,自然资源丰富的山西现在经济结构畸形发展,几乎陷入“经 济塌陷”之中,而自然资源贫乏的浙江,现在却是中国经济的骄子。

  但是,这并不是说拥有资源必然带来祸害,关键是如何利用:辟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兴国;不能用之者,可以亡 国。其实,近几十年来,在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中,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自然资源开采与经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但也 有协调发展同步上升的。比如,30年前,印尼和尼日利亚的经济支柱都是石油,两者的人均国民收入也比较接近。但经过几 十年的发展,现在,印尼人均国民收入是尼日利亚的4倍。

  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当事国用什么样的“资源观”和“发展观”来看待和利用自然资源。事在人为,尼日利亚政府也逐 渐认识到:源于石油、天然气的收入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丰富的资源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创造财富和福祉 ;尼在做大做强国内石油产业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发展其他产业部门,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保证国民 经济持续、协调和高速发展;经济增长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提高多数人的生活水平。

  可喜的是,在对资源开发、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关系有了此种理性认识后,尼日利亚已经行动起来,采取 了相应措施,以充分发挥资源开发在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比如,加强政府反腐力度及工程项目操作 中的透明度,加大经济金融犯罪委员会的工作力度,抑制经济腐败行为的发生;改善政府支出结构,减少贫困人口;调整国内 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石油领域受西方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就本土化内容进行立法,制定一系列政策使本土 公司在跨国公司运营中保证有最低程度的参与;采用资源开发收益再投资方式,稳定国内物价,实现石油美元的增值等等。

  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也应该为国家国民带来好运。希望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尼日利亚人民能把“诅咒”再变为“ 祝福”。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