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那些悲恸的房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17:22 外滩画报
他那些悲恸的房子(图)
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2001年)

  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丹尼尔·利伯斯金美国开展

  他那些悲恸的房子

  丹尼尔·利伯斯金经历过战争,领悟过死亡,因而他设计的建筑总承载着沉重的历史主题。近日,利伯斯金的作品展在美国举行,展出了他从业以来最著名的作品照片与设计图,对他的建筑设计生涯进行了一次梳理。

  文/ 刘勇

  丹尼尔·利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 似乎因为永远也无法摆脱二战的阴影,所以才那样热衷于“死亡建筑”。

  利伯斯金出生于波兰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母亲和十个兄弟姐妹都死于集中营,只有他的父亲和一个姑妈侥幸逃脱。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领悟,让利伯斯金选择了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对于利伯斯金而言,是一种可以把人生黑暗面尽情发挥的建筑形式,这从他参与竞标或接受委托的项目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趣味: 世贸中心方案、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奥斯纳布路克纪念馆、旧金山犹太人纪念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纪念馆扩建工程⋯⋯从来没有一位建筑师像利伯斯金那样,把战争的阴影融化在建筑中,仿佛真有一颗炮弹在建筑内部爆炸,让观众产生这样的视觉感受: 异常激烈、揪心、一种无处不在的疼痛感扑面而来。虽然利伯斯金个人的表述颇具风度:“建筑是一幕乐观主义的戏剧; 遗址不能成为埋葬死者的坟墓。”但毫无疑问,他带给这些建筑的绝不是乐观。

  最明显的例子非柏林犹太人纪念馆莫属。经过长长的地下通道( 对于观光者来说,不啻一次心理上的煎熬),仿佛走过一条时间隧道,往事在建筑的作用下重新聚拢来,汇成了一条令人恐惧的长廊。那些陈列的图片、遗物和罪证描绘了一张犹太人悲惨的生存画卷。

  当“9·11”以一种突如其来的方式宣布了城市中标志性建筑的倒塌,利伯斯金再一次被人类之间的蚕食震惊,他将死亡转化成了建筑,他没有义务重建一座商贸大楼,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建一座建筑纪念碑。

  毫无疑问,利伯斯金的建筑总是反映死亡,解构只是假像,但他并没有采取非理性的方式。尽管他的作品给人以繁杂、怪异的感觉,但那都是数学运算的结果。尽管利伯斯金的许多设计都停留在纸上,但并不表示他的设计是空想。

  利伯斯金设计的建筑会使游客失去对空间的判断力。他在柏林纪念馆中设计了一个向上的长楼梯,并提供了3 条走出地下通道的路线,但事实只有一条路是可行的,其他两条都是死路。死路是一个重要的隐喻。在常规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对死路避之唯恐不及,设计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要使道路系统流畅,但利伯斯金反其道而行之,其目的不外乎是要以新颖的空间设计来刺激麻木的游客。而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纪念馆中,利伯斯金采用了塞西尔·巴尔蒙德(Cecil Balmond) 发明的碎

瓷砖法,尽管这些瓷砖只是表面的装饰,与整体的厚重风格以及建筑边缘轮廓线的建筑形式完全不统一,但这是利伯斯金表现死亡建筑的有力武器之一。正是它们使墙体变得危机重重,原本的厚重被一扫而光,仿佛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利伯斯金努力使死亡实体化,分布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中,处处体现出对生命的不信任之感。

  为德国不来梅音乐厅所做的设计尽管从表面上来看与死亡无关,但那些仿佛鸟笼般的悬空构造将种植在其中的树木变成了囚徒,此情此景,熟悉利伯斯金背景的人马上就会联想到那个充斥着集中营的痛苦年代,但那铁丝网般的造型太过刺眼,多少有着一些“借题发挥”的嫌疑—就像是在为他失去的亲人作一次遥远的祭奠。

  利伯斯金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又如何? 这些悲观的建筑物既无法与周边的环境融合在一起,也很难感化社会,让社会良心发现,走上利伯斯金为建筑所预备的轨道。这是两难的诀择,冲突不可避免,利伯斯金的建筑和那些温文尔雅的绅士建筑站立在同一个街区上,显得多么滑稽。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的味道,利伯斯金力图告诉我们,建筑绝不仅仅是贵族们炫耀财富的游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