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伊战四周年反思:民主改造没有拯救伊拉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3:59 世界知识杂志
田文林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冷战后发动的持续时间最长、后遗症最为严重的一场地区战争。四年下来,美国非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陷入了类似越战的全面困境。 强的变弱 弱的变强 由于这场“深度反恐战争”彻底摧毁了支撑伊拉克稳定的社会政治结构,使伊拉克陷入前所未有的无政府状态。对驻伊美军来说,“伊拉克没有前线,但到处都是战场;伊拉克没有军队,但到处都是武装分子”。伊拉克反美武装虽非正规军,也没有类似当年越共那样得到外部大国的强力支援,但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伊拉克反美武装作为弱者自有其独特优势:他们敢于无所顾忌地使用任何手段、不计较任何伤亡及由此引发的后果。反观美军在军事行动中却患得患失,顾及来自组织、法律以及道德上的种种限制,很大程度上被绑住了手脚,无法完全施展其强大军力。 美国最大的优势是军事优势,但依靠军事手段对付恐怖主义这一非对称敌人,却很容易因滥杀无辜导致“越反越恐”的两难处境。事实证明,美军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非但没能将其打造成根除中东恐怖的基地,反而使其境内恐怖活动从无到有,愈演愈烈。据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2007年2月2日公布的一份根据美国16家情报机构信息编写的评估报告称,目前伊拉克人之间的暴力活动已取代“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 出现政权弱化趋势 美国将中东“民主改造”视为新中东战略的支轴,伊拉克是这一新战略的“重点工程”。布什政府曾认为,只要引入西方民主,再辅以经济援助和社会改革,伊拉克就能由落后、独裁转变为民主、繁荣的新国家。但事实上,这种改造思路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 许多人拿伊拉克民主改造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对德国的改造相提并论,但德国和日本都是单一民族国家,且早在20年代就拥有一批推崇民主的强大中产阶级。而伊拉克原本就是不成熟的“人造”国家,其逊尼派、什叶派和库尔德人三派始终没有完整地整合到一起,高压统治一直是保持伊拉克统一的惟一方法。 几年来,美国一直将伊拉克政治重建视为稳定政局的制胜法宝,并不遗余力地予以推进。从2003年7月13日伊拉克临管会成立,到2005年12月举行正式议会选举,直至2006年5月马利基政府走马上任,伊拉克民主重建进程一直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政治重建的完成并未使伊拉克政局从此走上正轨。特定的教派分治结构,决定了伊拉克民选政府一开始就建立在教派分立基础之上,而各教派间的矛盾,注定它们相互之间内讧不断,难有作为。身处危机关头的伊拉克,本来亟需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力挽狂澜,但结果却催生了一个个与动荡局势极不相称的“弱势政府”。 缺乏明确的政策目标 美国当初在越南倾力投入的理论根据,就是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后来表明,美国撤军并未在东南亚引发连锁效应。说到底,越战是“大国傲慢自欺、滥用和挥霍财富与权力的范例。”而伊拉克战争同样是美国在实力处于巅峰时滥用武力的必然结果。9.11后,美国将反恐视为压倒一切的战略议题。但由于恐怖组织是一种非国家行为体,因此美国的“反恐战争”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将伊拉克这样的反美国家列为打击目标,由此造成战争目标与手段之间的逻辑错位。人们会发现,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所犯的错误与当初在越南时的如此相似,只不过这次美国的假想敌由“共产主义扩张”换成了“恐怖主义威胁”和“专制统治”。 而且,美国发动伊战的理由和目标也似是而非,一变再变,布什声称一旦“取得胜利”,美军在伊拉克“一天也不多留”,但他始终对什么才算“胜利”缺乏明确定义,因此面对伊拉克的严峻局势始终无法脱身。可以说,正是伊战本身的不确定性,才使美军深陷伊拉克泥潭。如今的美国与越战时的美国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