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难以摆脱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3:59 世界知识杂志

  美国难以摆脱困境

  美军在伊拉克的艰难处境,使得反思和调整伊拉克政策成为美国决策者的首要议题。2007年1月10日布什公布了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方案,决定在伊拉克继续增兵,同时遏制伊朗和叙利亚,从而明确否决了“伊拉克研究小组”此前提出的撤军和与伊、叙合作的建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美国政策调整的有限性,而这种有限性缘于美国当前中东整体战略存在的诸多结构性难题。

  美国不愿放弃“风水宝地”

  伊拉克政策是美国中东战略的核心环节,美国全面调整伊拉克政策(指逐渐收缩),实际就意味着美国对整个中东战略的全面调整。而从目前情势看,这种“根本调整”实际就意味着承认美国在伊拉克乃至中东的失败,这显然是布什政府所不愿接受的。

  对美国决策者来说,伊拉克是个不能轻易放弃的“风水宝地”。一方面,伊拉克具有非同寻常的丰富石油资源。据美国经济学家估计,依照目前的石油消耗和开采水平,世界各国石油储备能维持的年数分别是:美国10年,伊朗53年,沙特55年,阿联酋75年、科威特116年,而伊拉克至少能维持526年。另一方面,伊拉克地处阿拉伯世界中心,踞守海湾能源通道,是美国向欧亚大陆心脏地带渗透的理想前进基地。伊拉克的地缘战略价值是当年的越南所不具备的。因此美国不会轻言放弃。最近,伊拉克议会正在审议一部美国授意起草的《石油天然气法》,根据这部新法案,西方石油巨头将获得30年开采伊拉克石油的合同。在初始阶段,西方石油公司可分得该国石油收入的60~70%,直至收回成本;此后还可分得伊拉克20%的石油收入。如该法案获得通过,美国将控制中东石油的一半以上。

  伊拉克已成“烫手山芋”

  一方面,伊拉克战争虽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但也“捅了马蜂窝”,使伊拉克成为恐怖主义的活动天堂。由于美国在中东长期面临伊斯兰激进主义的挑战,因此美国在伊拉克最终境遇如何,将直接对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冲击波。美国如果从伊撤出,无疑将助长极端伊斯兰分子和“基地”等恐怖组织的嚣张气焰,而美国的盟友(特别是海湾国家)则会质疑美国保护伞的可靠性。因此,为避免出现这种灾难性后果,美国也不得不常驻伊拉克。另一方面,民主改造进程唤醒了伊拉克长期处于抑制状态的教派意识和教派矛盾,进而成为影响伊拉克稳定的头号祸端,因此简单的“退出”和“伊拉克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当年美国在越南面对的是一场人民战争,而如今在伊拉克面临的是一场族群内战,就连伊安全部队也在日益教派化。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化(即“伊人治伊”)非但不能缓解原有矛盾,反而可能使这种矛盾因失去外部约束而刺激局势冲突升级、失控,最终引发全面内战乃至国家分裂。因此,美国国内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美国的中东困境确实源于错误的中东政策,但美国现已深陷伊拉克,不可能马上撤出,否则将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

  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尤其是被迫朝着承认失败的方向调整,是个非常艰难的漫长过程。它要受到决策者政治理念,以及既定政策惯性效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初美国从越南撤军就是典型例证。早在约翰逊总统时期,美国决策者就意识到应该从越南撤军,但约翰逊最终还是选择了“逐步升级”这种“再赌一把”的做法。即便是尼克松,虽然在竞选时一再表示他有一个结束越战的计划,但一旦当选仍不愿“成为第一位战败的总统”,因此不断对北越进行大规模轰炸,直到胜利无望,“体面和平”才成为政府的口号。鉴往知今,目前,伊拉克问题已然成为布什总统的最大外交遗产,其成败与否直接决定对布什的历史评价。因此布什至今不肯接受“美国在伊拉克已经失败”的判断,甚至认为美国仍有可能在伊拉克获胜。布什2007年1月做出的增兵决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胜利幻想”支配下的产物,这与越战后期美国不断加大军事投入如出一辙。

  从更长时段看,美国在伊拉克(乃至中东)的困境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但布什始终抱定“大乱达到大治”的牛仔信念,一直在冒险。在谈到与伊战类似的越南战争时,布什也认为,如果当年美国坚持到底,其结果一定大不相同。也许正是由于美国在伊拉克的困境尚未使其伤筋动骨,因此美国目前仍对通过继续坚持既定政策缓解伊拉克困境抱有幻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