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乌托邦的建筑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17:40 新世纪周刊

  作为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热衷于建设一个科技与人文并重的乌托邦,他的理念是平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 包容性

  -本刊记者/张鹭

  对于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

  (RichardRogers)而言,2007年是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先是在1月31日,他和意大利建筑师 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设计的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迎来了开馆30周年的纪念日。作为欧洲最大的现代艺术 博物馆,蓬皮杜中心融图书馆、展览馆、电影院、工作室和剧院于一身,和卢浮宫双峰并峙,是现代巴黎的文化标签。在设计 蓬皮杜中心之前,罗杰斯很少有作品推出,正是这件科技乌托邦色彩的作品让他一夜成名,并将他推向了国际级建筑师的地位 。

  更大的惊喜是在3月28日,靠着蓬皮杜中心和随后设计的劳埃德大厦(Lloyd’sofficebuildi ng),73岁高龄的罗杰斯获得了普利策建筑奖。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策建筑奖在评奖程序及奖金方面都参照诺 贝尔奖而设置,每年有40多个国家的500多位候选人被提名,最终由评委会无记名投票选出一位获奖人。他青年时代的合 作伙伴诺曼·福斯特(NormanFoster)和伦佐·皮亚诺,早在1998年和1999年就分别拿到了这个奖。面 对罗杰斯的得奖,媒体一片“迟到的肯定”的语气,《时代》周刊还登出组图《建筑传奇》,盖棺定论般地为他的经典作品做 了一次回顾。他本人显然对这份迟到的肯定感到惊喜,“无论什么时候来,它依然是个大礼”。

  “裸体”高技派建筑

  在点评蓬皮杜中心时,评委用了“对博物馆设计的一次革命”的字眼,称赞这个透明的建筑有机地把公共空间和私人 空间结合了起来,把向来只为精英而设的场所变为社会及文化交流的大众场地——除了宽阔无阻、各功能区混杂的内厅外,蓬 皮杜中心外面的广场可以容纳自发性的娱乐活动及露天表演,广场上经常有各种杂耍、民间艺人和小丑表演。

  但在1971年,这个表现主义风格的“裸体”方案从681个方案中脱颖而出时,情况可不是这样。罗杰斯和皮亚 诺将原本属于建筑物内部的管道和电梯炫耀性地“翻”了出来,外露的钢骨结构、复杂的管线,而且外露管线五颜六色:空调 管路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黄色、自动扶梯是红色。皮亚诺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重视,加上罗杰斯赋予的机械感, 让蓬皮杜中心成为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但挑剔的巴黎人一时无法接受,讥讽它是“化工厂”。多年后他接受采访时,仍对当 年遭到的抵制念念不忘:“我们设计建造蓬皮杜中心时,6年没有从媒体读到一句正面评价。”

  蓬皮杜中心获得成功后,他在他在1986年设计的劳埃德大厦延续了这种充分袒露结构、内部畅通无阻的风格。位 于伦敦金融区的劳埃德大厦看起来像从一台引擎上取下的巨大的凸轮轴,长方形的主体中间是很高的大厅,四周是大玻璃墙, 周围有六个塔楼中安置步梯、电梯和各种管线,主体的办公间没有固定的隔断,可以灵活使用。虽然外表像一座冷冰冰的大机 器,里面却热火朝天、人声嘈杂。

  耗资7.5亿英镑的英国格林威治千禧穹顶(MillenniumDome)在2000年开幕,是全球最昂贵的 建筑。玻纤材料制成的模状屋顶像蛋壳一样覆盖住整个建筑,“蛋壳”由12根100米高的桅杆支撑,远看像巨大的帐篷, 内部有近20个娱乐设施展示英国人新世纪的生活方式。不过,其太空漫游式的外观始终毁誉参半,还被《福布斯》评为十大 丑陋建筑之首。2002年,由于游客稀少,政府不得不将经营权转让给开发商。

  2006年完工的马德里的巴拉加斯机场第4航站(MadridBarajasAirportTerminal 4),以对光线与空间的安排、应用而著称。除了设计者惯例性的大玻璃墙之外,在新航站的两个航站楼上方,波浪形的顶部 由令人舒心的竹子拼贴而成,点缀着天窗——其通过可调节的屏障,过滤了马德里刺目的阳光,使阳光渗透性地射入航站内部 。“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使其展示的建筑。”罗杰斯说。

  人文主义者

  在赫胥黎小说《美丽的新世界》中,对技术强大的控制力的着重刻画,让很多人把高度发达的科技与极权乌托邦联系 起来。作为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人物,英国工党成员罗杰斯热衷于建设一个科技与人文并重的乌托邦,他的理念是平等精神、社 会责任感和包容性。

  在他的罗杰斯合伙公司里,管理层的薪水不得超过底层员工的6倍。1999年,他领衔的城市规划特别小组,在对 伦敦进行了长期考察后,完成了一份题为《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的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鼓励富人和穷人一起居住, 提出打破目前城市按功能性来划分的习惯,把伦敦变成一个村落的集合。对于他而言,这不是个空想,他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实 现这些设想:他是伦敦市长的首席顾问,还是监督伦敦准备迎接2012年奥运会的城市建设的两个小组的成员。

  1993年,罗杰斯曾在上海为陆家嘴CBD做总体规划,当时他把土地面积的15%留给了道路,而当2004年 回到上海时,他发现这个比例变成了50%——可想而知,在一个道路面积占据50%土地的城市里,人是无法在自己的城市 中停留,坐下来交往的。私家车引发了道路的过度扩张,而道路的扩张又直接挤压了人的活动空间。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 状,他在伦敦设计了一个8年计划,抑制私人汽车,发展公共交通,确立行人和自行车对于汽车在争夺道路上的优先权。

  “现在一辆汽车穿行伦敦的速度与100年前的马车一样,每小时9.8英里,这种社会发展很荒谬。”在接受中国 媒体采访时,他以30%的人把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哥本哈根为例,指出“公共交通比小汽车更有效率,对城市的污染也少 得多,上海中心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不错的,要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当然自行车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在他系统阐述自己城市理论的小书《一个小行星上的城市》中,罗杰斯提出城市中应该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比如市 场、公园和路边露天咖啡馆。一个城市有很多舒适、安全的公共空间,可以吸引不同的人群聚在一起,还可以培养一种宽容、 明了、一致、共有、互相尊重的气氛。他认为,这样的城市设计才能使市民感受到交流的快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