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伟:赵承熙精神症状带有浓厚宗教色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10:35 南方周末

  “总体看来,赵承熙的精神症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刘锡伟说,“他把自己当成了‘圣者’,想去拯救整个受苦的人类,这意味着他除了‘人格解体’,还存在‘夸大妄想’。”

  或许赵承熙早就不把自己视为“赵承熙”了。赵承熙的室友安迪说,赵承熙曾经给他打手机,并坚持自称“问号”。安迪当时提醒过他,但是赵承熙回答说:“我不叫赵承熙,我是‘问号’。”此外,同学还证实说,去年文学课开课第一天,赵承熙在签名册上写的也是一个问号。老师问,“你是叫问号吗?”他一言不发。

  还有一次,感恩节假期时,赵承熙打电话给室友考克,深信自己正在北卡州跟俄罗斯总理普京在一起度假。说两人是一起在莫斯科长大的好友。

  从赵承熙的宣言中,刘锡伟能深切体会这个人的痛苦。他认为,赵承熙在文中质问别人是否知道往其脸上吐口水的感觉、向喉咙里硬塞垃圾的感觉,以及从两耳之间切割喉咙的感觉。这些显然不是他文学性的比喻,而是他真实的感受。问题是,从来没有人对他做过这样的事,这仅仅来自他的错觉和妄想。“在精神病学上,这样的错觉被称为‘内感性不适’。”刘锡伟说,“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当时在痛苦中挣扎。”

  由于赵承熙枪击时使用的是一种爆炸性子弹,他自尽时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开枪,大脑被完全破坏,验尸官曾表示无法通过尸体解剖弄清赵承熙的脑部异常——精神病人常有的一种病理现象。

  不过,刘锡伟与刘协和皆认为,即便无法进行解剖,仍可以根据赵承熙生前留下的资料对他进行缺席司法精神鉴定。

  邱兴华案枪声响过之后,这两名精神病专家均曾提出过这样的建议。

  国内另一名司法精神病学权威杨德森教授同样在关注赵承熙案,不过他认为,以他现在了解的情况,尚不能断定赵承熙患有精神分裂症。他认为,人类对精神病的认识还相当有限,在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并没有找到一个清晰的界限,而中间的一段灰色地带,恰恰是争议最多之处。

  “不过,这并不是一些没有精神病学常识的所谓专家可以妄加揣测的理由。”杨德森说。

  可以避免的悲剧?

  “你有亿万次机会……”这是赵承熙宣言中的第一句话。刘锡伟认为,综观赵承熙作案前后,其实其精神病症状早有了先兆,但是,由于周围人们对精神病认识的不足,导致错过对赵承熙的救助机会。

  在作案之前,除了上文所述中将自己命名为“?”、写荒谬剧本、幻想太空女友外,赵承熙已经证实的怪异行为还有:对别人的问候不予理睬,在宿舍内放火,无故跟踪女同学,在桌下偷拍女生双腿,自称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度假等。

  刘协和认为,仅凭在宿舍放火和桌下偷拍两个迹象,即可高度怀疑其为精神分裂症。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赵承熙的作品、奇怪的癖性和单调的回答曾引发他的英语老师的警觉,一位教师曾威胁说,如果他不离开她的教室,她就辞职。另一位教师还为她的助手设计了一个密语,以暗示她致电警方。

  不过,校方对这些并未引起重视。文学系系主任罗伊曾向校方反映过赵承熙的问题,不过学校官员只是表示同情,并未采取什么措施。

  赵承熙的家人显然也早有对赵承熙的担心。据他的室友称,每次开学,都是父母亲自驱车将赵承熙送到学校,然后恳请室友们帮忙照顾他。不过,他们并没有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刘锡伟认为,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当时校方和赵承熙的家人尽管感觉到赵承熙的怪异,但并没有意识到他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由于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即便是平常一起生活的家人,也未必能发现身边的精神病人。”

  2005年底,警方曾接到赵承熙室友的求助电话,指在他身上发现自残的迹象。当局后来安排赵承熙到精神医院接受检查,不过,院方只让他留住一晚,隔天就放他回家。没人知道,他过后有没有再接受治疗。

  有室友证实,就在作案当天,赵承熙还服用抗抑郁的药。精神病学界公认,抑郁症尽管也属于精神病,但跟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不同,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并没有效果。

  刘锡伟认为,那名医生可能并没有诊断出赵承熙的真实病情。

  不过,刘锡伟和刘协和均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赵承熙本人并不认为他自己有精神问题。

  事实上,在接到文学系老师对赵承熙问题的反映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方认为,由于赵承熙的行为没有形成切实的损害,因此校方也无能为力。

  无法调和的悖论?

  由于可能对他人及社会造成损害,精神病问题亦被视作公共卫生问题。不过常见的情况是,精神病人并不认为自己患有精神病,拒绝甚至抵触治疗,这成为全球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顾问,刘协和曾多次去美国与同行们交流,他发现,在美国这样注重人权的国家,各州的精神卫生法律也充分保护了精神病人的权利。但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到对精神病人的强制性救治。“如果精神病人本人拒绝救助,那么对此谁都无能为力。”

  在精神卫生防治与尊重人权之间,似乎形成一个无法调和的悖论。刘协和介绍说,在美国,精神病专家和律师们曾就此问题多次争论,结果最后胜出者总是后者。目前美国的相关法律所体现出的精神是:宁可承担精神病带来的社会风险,亦不可以牺牲人权为代价换取前者防治工作的进步。

  刘协和曾是我国精神卫生法草案的原起草者,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曾就此问题征求刘协和的意见,他的回答是:我们“ 原则上”需要经过患者本人和家属的同意。结果得到对方赞许。

  尽管此次枪击案影响巨大,但刘协和不认为能改变美国的相关立法。

  假如赵承熙没有在此次枪击案中自杀,而是被警方抓获,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刘协和认为,按美国的法律,律师或家人会为其提起司法精神鉴定,然后鉴定专家和律师会在法庭上与控方展开激烈辩论,至于最后结果,难以料及。“可以肯定的是,他会得到司法精神鉴定的权利。”

  刘锡伟注意到,在充满悲伤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师生们把赵承熙也视作了一个遇难者。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4月21日,学校中心广场展开悼念活动,人们摆放了33块花岗岩,分别代表在这场悲剧中死去的33个人,其中代表赵承熙的那块排在第四位。

  上周五,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的每周电台致词中,承认“枪手是一个精神严重受困扰的年轻人”。他继续说:“我们的社会继续在如何处理精神病患的问题上挣扎。这些病患可能对自己及他人构成威胁。”(记者 柴会群)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