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异乡感受“成长的烦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10:15 国际先驱导报

  身在异乡感受“成长的烦恼”

  闯荡在中国、拼搏在中国,不是件容易的事,“想说爱你不容易”是一些韩商心中的感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梁辉发自北京 对于“背井离乡”来中国淘金的韩商来说,闯荡在中国、拼搏在中国,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个中滋味也只有他们自己才有切肤感受。

  真正融入中国社会很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尤其是对初来乍到的韩商,面对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办事习惯的中国社会,他们在中国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来中国已经19年的韩商朴镛熙的体会最深。一次,他去北京王府井的一家书店购买地图,当要求服务员取一幅先看看时遭到拒绝。服务员告诉他,要买下才能看。因急着用,他不得不掏钱买下来;然后,再到另外一家书店购买一幅。“担心地图有错误,所以买两幅来比较,发现没问题后才放心。”

  在北京望京新城医院担任行政院长的黄仁元,

中韩两国建交后的第二年来到中国,一直在北京学习中医。在韩国曾是高中韩文教师的他,现在转行做了医生。从说话语气到举手投足,黄仁元身上的“韩味”已经很难被察觉到。但谈到在北京生活遇到的烦恼时,他还是强调自己曾跟银行、派出所“吵过几次架”。他抱怨说:“他们的工作效率不高,并且还有些官僚作风,让人难以忍受。”

  “在中国韩国人会”的秘书长朴先生觉得,中国是一个很讲人情的国家,人际关系纵横交错,外国人要真正融入进来还是很难,“我们大多数的人际交往还是局限于韩国人的圈子。”

  不愿孩子进“韩国学生班”

  孩子教育问题也是那些长期呆在中国的韩商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卞中和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二,13岁的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跟普通的中国孩子一样,穿同样的校服,学同样的知识,乐悠悠地享受在北京的生活。然而,他的父亲卞相臣却另有想法。

  “韩国学生一般都集中在一个班上课,跟中国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这不利于韩国学生融入到中国学生中去,不利于韩国学生学习中文,学到的知识也会有差距。”卞相臣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他一直希望自己孩子能跟中国孩子呆在一个课堂上课。他说,卞中和现在一学年的学费要5万元人民币,而在韩国孩子的义务教育基本上不需要家庭掏钱。“曾经打算把孩子送回韩国读书,但毕竟家安在中国了。”

  据黄仁元介绍,在北京的韩国小孩读中小学的学费少的一年要3万元人民币,贵的则七八万元,快赶上韩国的大学学费了。

  朴镛熙则已经把女儿送回韩国犁花女子大学就读了。他说,女儿在北京接受教育时,辗转就读过好几所学校,每到一个新环境,女儿都要花上一段时间来适应。“作为韩国人,还是必须回国接受自己的文化教育,韩国人的本色不能丢。”

  看病贵,看病难

  “看病难、看病贵”是中国老百姓的心头痛,而对于在中国生活的普通韩国人来说,他们也有同样的感慨。

  黄仁元所工作的望京新城医院有三分之一的就诊者是韩国人。黄仁元介绍,在韩国几乎人人都有

医疗保险,去医院看个感冒一般不会超过100元人民币,但在中国花上两三百元是很常见的。所以韩国人一旦遇上大病,大多飞回韩国治疗。在中国韩国人会秘书长朴先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虽然中国的医疗机构在技术水平上很不错,但由于语言沟通、医院的治疗环境、医疗服务以及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一些不方便,韩商在中国看病还是存在一些困难。

  “身处异乡为异客”,很多在中国生活的韩国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触。但当你走在北京的望京新城、青岛的海尔路或是中国其他城市的韩国人聚集区,看到街头比比皆是的跆拳道馆、韩国烧烤店,满眼的韩文招牌,让中国人反倒有身处“异乡”的感觉。然而,对于真正身处异乡的韩国人来说,“聚居区”或许是他们摆脱“异客”情绪、抵制“烦恼”的一种写照吧。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