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尔的功过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12:47 南方人物周刊

  上台之后,布莱尔藉着经济复苏的春风扶摇直上,但今日却因在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深陷伊战泥潭

  西谚曰:所有的政治生涯都于眼泪中了结。布莱尔也不例外,5月10日,在苏格兰的塞奇菲尔德,他含泪宣布将于6月27日辞职。

  “他在自己选择的时刻和地点,以自己选择的方式离开。”24年前,30岁的布莱尔就是在这里当选为英国下院议员,开始政治生涯的。从当年意气风发的“工党神童”到今日满怀心事的失意政客,其间的荣与辱,毁与誉,历历在目。

  布莱尔1953年5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但11岁时父亲在竞选议员时突然中风,这改变了布莱尔的人生,壮志未酬的父亲“把他的雄心壮志传给了我。对我来说,这无疑增加了某种约束,我深深地感到,绝不能让父亲失望”。虽然中学时他带领同学反抗校规,大学时一度成为嬉皮士,但大学一毕业,他就回归正途,加入工党,以政治神童的形象步步高升,1997年5月2日,他成为继1812年小皮特之后最年轻的英国首相。

  布莱尔上台给英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朝气”,他的年轻、活力、辩才无碍,都给约翰•梅杰以来沉闷乏味的英国政坛带来一股清风。事实上,对外表的关注贯穿了布莱尔全部的首相生涯。他每年花在美容上的费用超过300英镑,比一般英国妇女的195磅高出54%。往往在重要选举之前,人们发现他突然间变得红光满面,专家们相信这种效果是由一种特殊美容机像给汽车喷漆一样喷出来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时尚编辑克劳狄娅分析称:“布莱尔至少喷过假肤色、涂过胭脂腮红、发胶和大量粉底霜。”

  但显然,布莱尔的朝气并不仅仅是在“以色事人”的角度上的,更重要的是,他更新了工党,使垂垂老矣的“大英帝国”重新焕发了活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成分发生变化,那种在大规模工厂中劳动、人口集中、庞大的无产阶级已经不存在,传统的阶级分析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变化了的现实。20世纪90年代,布莱尔和克林顿重组和改造他们各自领导的党,吸收了右翼政党的许多政策和理念,比如重视市场的力量和作用,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注重社会秩序和法律,主张家庭发挥更大的作用,认为贫穷的人要为自己的贫困承担责任等。这使克林顿在国内连续赢得两届大选,布莱尔在英国也同样做到了。

  作为这种政策的直接后果,在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普遍遭遇经济瓶颈的情况下,英国跨入自

二战后最长的经济繁荣期。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8%,超过了战后2.5%的平均水平;创造2500多万个工作岗位,就业形势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好的状态。同时,一直广受诟病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如今的英国人都承认,正是由于布莱尔的10年教育改革,英国的教育才有如今不输于其他国家的水平。

  上任伊始,布莱尔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 1997年8月31日,深受欢迎的戴安娜王妃在巴黎遇

车祸而香消玉殒。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布莱尔即称戴安娜是“人民的王妃,她在我们的心中和记忆中将永远是人民的王妃”。这一评价成为了经典。同时,他劝说女王亲自表达哀悼,化解了一场王室和民众之间的信任危机。

  和普通百姓一样,政坛元首们也有自己的绰号,被冠在布莱尔头上让他恼怒却也无可奈何的绰号要算“哈巴狗”这个说法了。英国的一个黑客当年黑掉了工党的官方网站,将一张讽刺照片——咧嘴大笑的美国总统布什怀抱一只长了个“布莱尔头”的哈巴狗——贴在了主页最显著的地方,从而令布莱尔“哈巴狗”的绰号广为流传。这反映了英国和全世界对布莱尔在伊战问题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鄙视,也成了布莱尔近些年日益不受欢迎的根源。

  但事实上,国家利益是没有尊卑可言的,对一个政治家而言,以强硬姿态来取悦人民是容易的,以自己的名声为代价追求长远利益却是艰难的。自丘吉尔以来,面对英国日益衰落的事实,追随美国、以二流实力追求一流利益是英国外交坚定不移的方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英国其实是借着美国之手实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以迄今为止牺牲100余名官兵的代价换得了

伊拉克整个南部地区的利益控制权,保住了英国对中东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在这一点上,历史会给与他更为公正的评价。

  另一个让布莱尔广受诟病的是他的妻子切丽。在媒体的眼里,这位第一夫人爱慕虚荣,热衷敛财,挥霍无度,但在布莱尔眼里,他就是“亲爱的切丽”。当年,两人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时一见钟情,并相互约定:先当选议员的人从政,另一个则继续当律师,并负责养家。布莱尔后来的当选中断了切丽的政治梦,他显然深知切丽为自己作出的牺牲,所以说:“她就是一块石头,我在上面构建了自己的生活。”(赵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