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门替弱势者发声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19:31 外滩画报
来联合国之前,马修做过很多工作。当过律师的他精通经济法,曾创办两个非盈利组织“公平金融观察”和“内城报道”。前者专为纽约的低收入者打经济官司,后者关注纽约最北部的布朗克斯区—嘻哈文化的发源地、少数族裔的大本营、全纽约最破最穷的地方,问题和冲突也最多。马修自出生就一直住在这个区,在联合国当记者后,每天都乘半个多小时的地铁回布朗克斯的家。 也许是因为出生地的缘故,马修特别关心那些被忽略和被轻视的弱势人群。作为一个没有“单位”、不代表任何机构或者组织的博客,马修堪称“世界记者”,联合国管什么,他就问什么。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责任感:专门替那些没有机会说话的人提问,对热门问题反而不太涉及。 马修一直关注朝鲜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他发现,虽然联合国机构每天讨论的都是这些国家的问题,但这些国家并没有记者派驻联合国。于是他每天都特别留意这些国家的新闻,在发布会上提问,然后将问答贴到博客上。“从非洲发来的电邮多到看不过来,他们免费提供照片给我,鼓励我继续写下去。” 马修每天会问自己:世界上都在发生些什么,哪些需要在这里得到答案?不管事件发生地在哪里,只要他觉得有必要,就会在发布会上举手提问。一天他在《悉尼晨报》网站上看到联合国维和人员在东帝汶涉嫌嫖娼的报道,澳大利亚在联合国没有常驻记者,“如果有澳大利亚记者在这里,他们应该会就此提问。既然他们不在,我就来问一下。” 遗传了中国爷爷的钻研精神马修姓“李”,赵钱孙李的李。没想到这个长着一脸犹太式大胡子的美国人,居然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 “我的爷爷是中国人。”马修似乎猜到了记者的惊讶。他爷爷是四川人,1938年获得加州理工大学的奖学金来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一家飞机公司当工程师,娶了美国太太,就此安家立业,现已去世。 “1992年他带着我们回到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这是个大家庭,那里有他的13个兄弟姐妹。”马修的祖父是个乐观开朗的老头,像其他的美国老年人一样,时不时会去拉斯韦加斯试试手气,输赢不计,权当消遣。他还为美国航天局研制过飞机,“只不过那架航天飞机还没上天就坠毁了。”马修忍不住笑出声来。 马修认为自己遗传了爷爷的钻研精神,做的是“调查式报道”。“科学家碰到一棵树,想知道它为什么长成这样。我也一样,总是好奇事情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于是联合国这个让很多人觉得乏味的地方,在马修眼中成了应有尽有的天堂,有取之不尽的“矿藏”供他尽情挖掘。 马修认为,“问那些发言人想听的问题没有意义,毕竟你要的不是官方答案,你要的是真相。”他不想制造新闻,也不想改变新闻,只想发现新闻背后还有些什么人们不知道的真相。 马修不喜欢传统媒体,觉得它们的版面限制会使自己的很多“调查成果”白白浪费,而空间、自由度都没有限制的互联网才是他的最好平台。“我觉得自己像个侦探,总是不满足于给出的真相,非要一路跟踪下去,把我要知道的都弄清楚才会满意。” 他将自己定义为“互联网记者”。他觉得:“写博客的好处是比传统媒体更快,而且博客没有空间限制,不用每次都把事情解释一遍,你可以用超链接。” 刁钻的提问者 5月初,潘基文任命了三位气候变化特使—智利前总统拉戈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和韩国前外交部长官韩升洙。 马修为拉戈斯准备的问题是:“有智利的环保组织说,你不应担任这一职务,因为当总统期间,你没有对智利的环境做过什么好事。对此你怎么看?”他扔给韩升洙的则是:“你是否因为曾经是潘基文的上司,才得到这个位子的?” 2006年8月,美国说唱歌星Jay-Z为一个“生命之水”活动来到联合国,呼吁人们关注非洲的饮用水问题。在发布会上马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饮用水应该私有化,还是继续由政府控制?” Jay-Z回答说:“我不在乎,这是当官的事,我只知道应该有更多的水。”马修又问:“有人说你的服装品牌Rocawear是洪都拉斯的血汗工厂生产的,对此你如何回应?”Jay-Z瞪着马修,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我不敢相信你居然问这种问题。我不是来回答这种问题的。” “对不起,但你是在联合国的新闻发布会,这里提倡的是人权和自由,你不回答可以,但我有问的权利。如果不是真的,你可以否认;如果是真的,说说你接下来要怎么办。”马修回忆道。 “他气坏了。我不是他的歌迷,不要他的签名。我是个记者,来问问题的,不是别人讲话你鼓掌。记者不能受这些人的钱,不能与被采访者结成联盟,不能站到某一方的一边。” 《纽约时报》刊登了对他专访文章后的一天,马修在联合国大楼碰到安理会当月轮值主席、南非大使库马洛。他向大使打招呼,库马洛假装嫉妒地对他说:“等等,你只是一个记者,媒体为什么报道你比我还多?”马修笑着答道:“大使别担心,我会报道你的。”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