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孩子更快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02:01 都市快报

  ■快报快评之迅雷不必掩耳

  他们的孩子更快乐

  本报首席评论 徐迅雷

  你要让孩子快乐还是痛苦?这不是问题;怎么才能炼成孩子的快乐?这是一个大问题。

  跑过瑞士德国十城市,遇到的孩子给我印象极为深刻,无论是巴塞尔街头游玩的少女,还是魏玛学生活动节上调皮的男孩;无论是莱茵河畔踢球的少年,还是法兰克福偶遇不同肤色的孩子,他们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那种一见你对他举起相机就跳跃着摆姿势,开心地打V字手势,真让你感到他们个个都是“三把钥匙挂胸口——开心开心再开心”。

  看看我们自己的孩子吧,除了上幼儿园之前有天真可爱的笑,其他岁数上更多的就是“苦瓜脸”。我国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临了,在现今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孩子们从小到大几乎就忙一件事:读书应考。瞧我们的孩子,老实得像火腿,拘谨得像板鸭,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苦的人,虽然有点夸张,但情形大抵如此。

  6月1日,我国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施行,其中有一条是要保证未成年孩子的睡眠;想想也真可怜,我们的孩子连基本的睡眠都没有得到保障,能精神抖擞、开心得起来吗?天天披星戴月、起早摸黑的是我们的孩子,每个家长不妨算一算自己孩子每天上课和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不是比家长的“8小时上班”要长。

  有意思的是,瑞士并不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因为更多的中学生不是选择上大学,而是选择上职校,或者干脆进企业当学徒工。瑞士的社会和企业绝不会歧视这些“学历不高”的青年;学徒工出身照样也能当总裁,就像美国的比尔·盖茨大学退学照样办企业一样,开放而宽容的社会照样能让他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孩子的快乐是怎么炼成的?一个舒适宽松的社会大环境,是“大前提”;只有素质教育,而不知道“应试教育”为何物,是“中前提”;至于家庭教育、家长态度,就是“小前提”了。瑞士人从来不喂小孩吃饭,道理很简单:孩子饿了,自己会吃。哪像我们的家长,每日三餐追着孩子的屁股喂吃喂喝,恨不得自己把饭嚼碎了再喂到孩子嘴里,弄到最后是孩子什么都不爱吃。

  这两天央视《新闻会客厅》访谈了“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周弘,把双耳失聪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的周弘先生,倡导的是“赏识教育”。就在5月27日,他到诸暨举办了一次赏识教育的讲座。简单地说,孩子永远是没有错的,家长要永远对孩子“竖起大拇指”,永远不对孩子抱怨失望,所谓“孩子是夸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赏识绝不是溺爱。

  其实,宽容孩子、赏识孩子,早已深入到发达国家成年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的常态之中了;对家长来说,正是你的赏识,炼成了孩子无与伦比的幸福与快乐。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