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裙子的男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09:23 《环球人物》杂志

   本刊特约记者 韩晓星 发自莫斯科  本刊特约记者 艾 文

  俄罗斯媒体认为,在5月中旬粉碎的暗杀阴谋中,马特维延科之所以成为行刺目标,原因之一是,暗杀她能够产生足够大的轰动效应。因为,她以强硬著称,被誉为“俄罗斯头号女强人”;她在叶利钦和普京两任总统任内,均平步青云,受到重用,成为能在俄政坛呼风唤雨的人物。

  那么,马特维延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呢?

  “女强人”幸福生活

  1949年4月7日,马特维延科出生在

乌克兰赫梅利尼茨基州的舍佩托夫卡市。上世纪60年代,她来到涅瓦河畔,报考列宁格勒化学制药学院。多年以后,马特维延科的一位同学回忆道:“她是位非常漂亮的姑娘。男同学们看见她时都会出神。我们住在一个宿舍里,在厨房一起煮饺子、煎土豆。”还有的大学同学说,马特维延科一直是他们当中的核心人物。她非常关心朋友,尤其喜欢当“红娘”。她自己也在大学期间结识了现在的丈夫弗拉基米尔。恋爱3年后,两人结婚。

  1972年毕业后,马特维延科留在了圣彼得堡。但她用非所学,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共青团事业当中,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政治生涯。

  如今,当年那个年轻的共青团女干部,已是俄罗斯政坛叱咤风云的人物。这要得益于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马特维延科的丈夫弗拉基米尔在军事医学院工作了大半辈子。数十年来,夫妻俩恩爱如初。丈夫成了她事业的最坚强后盾。儿子谢尔盖也很能干,虽然今年才32岁,但已是圣彼得堡两家银行的副总裁。只要一谈起儿子,马特维延科就会显得很自豪:“儿子是个电脑专家,生活在网络世界里。他还会讲汉语,而我一点都不懂。”

  尽管出生在乌克兰,但马特维延科常年生活在圣彼得堡,她将这里看作是自己的家乡。因此,2003年10月就任圣彼得堡市长后,她一周工作6天,“要使家乡变个模样”。

  女“工头”坚韧高效

  1985年,马特维延科到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直属的社会科学院进修。毕业后,她沿着共青团-党-苏维埃的阶梯一路攀升。认识马特维延科的人都说,她太走运了,仕途可以用一帆风顺来形容——先是在共青团列宁格勒州委员会任第一秘书,后又“连升三级”,调到列宁格勒苏维埃执委会,当上了副主席。上世纪80年代末,马特维延科接到苏联妇女基金会的指令,进驻莫斯科,成为工会议会的议员……

  实际上,光靠运气是不能在仕途上走得太远的。马特维延科能够不断被提拔,与她自身的能力和性格不无关系。她从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最崇拜“保尔”式的钢铁战士。因此,“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成了她的座右铭。“马特维延科当工头”的故事,就很能体现她高效、坚毅的工作作风。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马特维延科是列宁格勒市苏维埃执委会副主席,分管文化和教育工作。有一天,世界著名的爵士乐音乐家达维德·戈洛谢金找到了她,提出建造一座爵士乐音乐厅的设想。马特维延科认为这是件好事,应该给予支持。于是,她将戈洛谢金带到一座废弃电影院前。“怎么样,这里行吗?”马特维延科问道。“绝不会有比这更好的地方了!”戈洛谢金非常兴奋地回答。但接下来,他们遇到了麻烦。马特维延科的顶头上司——列宁格勒市苏维埃执委会主席,恰好正在打这块地皮的主意。他不好意思直接将马特维延科的建议驳回去,就出了道难题,想让她知难而退:到新年前,如果工程不能完工,就将电影院收回!马特维延科掐指一算,发现时间根本就不够用。但她豁出去了。为了赶工期,她几乎成了工地的“工头”。后来,工程如期完工,这座音乐厅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立爵士乐音乐厅。

  马特维延科早年的同事,至今仍对她的这种韧劲赞许有加。据他们透露,在工作过程中,马特维延科认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于是,同事们发现,有一天,她突然开始拼命学习英语,甚至在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的路上也不放松。几年以后,她出任俄罗斯驻外大使的时候,英语果然派上了大用场。

  动荡中稳如泰山

  1991年,马特维延科在成功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她结束在苏联外交部外交领导人员进修班的学习,获得了全权大使的外交等级资格。不久,她出使马耳他,成为驻马大使。1997年,受总统叶利钦的派遣,她又出任俄驻希腊大使。

  在希腊期间,马特维延科做了一件“挽回俄罗斯形象”的事。她后来回忆说:“当我第一次看到我们租赁的领事馆时,我为俄罗斯感到羞耻。大多数与俄罗斯有关系的外国人都要到领事馆来办事。但是,我们(这个领事馆破旧)的外表,与我们的国家形象很不相符。因此,我被迫在两个月内要回了本来属于我们、但被突尼斯代表非法占领的建筑。后来,装修好的领事馆赢得了来访者的高度评价。”此外,马特维延科还用她超强的游说能力,说服外交部为驻希腊使馆增加资金,改善了在那里工作的外交官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这样的努力和坚持,使马特维延科得到了叶利钦的高度认可。这为她的继续晋升铺平了道路。1998年,是马特维延科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当时,俄罗斯刚刚遭遇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思变,危机四伏。叶利钦病急乱投医,走马灯似的更换政府高层官员。马特维延科临危受命,被叶利钦直接调回国,担任主管社会问题的副总理,成为进入俄国家权力核心的首位女性。

  在政府频繁更替的动荡时期,马特维延科以其干练的工作能力,在副总理位置上一直稳坐到2003年,成为经历了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普京和卡西亚诺夫四位总理主政的“四朝元老”。

  其间,马特维延科长期分管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她以女性特有的韧性和细致,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但同时,她像一个脾气暴躁的男人一样,整治慵懒官员。有一次,几个部长喋喋不休地为一个社会问题争论起来,最后摆出了一大堆问题无法解决的理由。主持会议的马特维延科火了,顺手抄起身边的镇纸,“啪”的一下把桌子上的玻璃拍得粉碎。她怒斥道:“不破,怎能立!既然有那么多困难,你们明天统统打辞职报告好了!”部长们当即住嘴,一个个知趣而退。仅仅几天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马特维延科此次发火的故事,很快传遍了莫斯科,也传到了后来成为俄罗斯总统的普京的耳朵里。2003年10月,在普京的支持下,她竞选圣彼得堡市长成功,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城市、俄“北方首都”、普京总统老家的掌舵人。

  树敌多常遭暗算

  出任圣彼得堡市长时,马特维延科已与这座城市“失去很长时间的联系”了。她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如何“摆平”政府里长期蓄积起来的种种矛盾。

  当时,圣彼得堡市政府斯莫尔尼宫里分成两个利益集团:一个是工业建设银行和列宁格勒改建团的代表;一个是共青团联盟。他们的互相掣肘,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的改善。

  为了打开局面,马特维延科刚刚到任就重拳出击,将那些拒绝与他人合作的官员清理出市政府班子。此外,她还发出了把圣彼得堡打造成“欧洲首都”的呼吁。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她推出了一份《圣彼得堡标准生活条例》,制定了793款规定,把圣彼得堡人的吃喝拉撒全都严管起来。马特维延科的“头三把火”,立时引来了不少反对声。但在困难面前,她不为所动,并强硬地说:“不成规矩,哪有方圆!不管人们是骂我、恨我还是爱我,我都要使这些标准渗透到每个圣彼得堡人的骨子里。如果谁受不了,可以搬走!”

  “她骨子里有男人的性格。谁看不出来这一点,谁就是傻瓜。”马特维延科的改革举措推出后不久,她就赢得了这样的评价。一些圣彼得堡人甚至送了她一个外号——“俄罗斯穿裙子的男人”。

  马特维延科的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他们心怀忌恨,从她上任伊始就不断散布不利于她的各种谣言。例如,2004年4月,有谣传说,她在圣彼得堡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总统办公厅的不满,因此她不久后就要被撤职……她的儿子谢尔盖也受到她的连累。2006年夏天,“八国集团”峰会在圣彼得堡举行前夕,有人说,“谢尔盖因吸毒过量而死”,试图以此干扰马特维延科对峰会筹备工作的监督。为反击谣言,谢尔盖不得不出面辟谣,并公开与母亲一起去观看足球比赛。他坦言,关于他暴亡的传闻都是冲着母亲去的。但他对母亲很有信心:“他们企图让妈妈精神崩溃,但她非常坚强,她知道那些鬼话不可能是真的。”

  围绕着马特维延科的挥之不去的谣言,并没有影响普京总统对她的欣赏和信任。2006年12月,马特维延科向普京提出辞职,理由是:2007年即将举行圣彼得堡市议会和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而她的任期将于同年10月到期,她不希望市长易人给议会选举造成冲击,因而要求提前卸任。但普京拒绝了她的辞职请求,下令提前进行圣彼得堡市政府的换届工作,并根据新的选举法正式提名马特维延科为圣彼得堡市长人选。结果,马特维延科再续传奇,于2006年12月底再度成为圣彼得堡市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