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年缺乏了解 友好事业青黄不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09:24 国际先驱导报

   中日世代友好不是一句空话,到底该如何让青年人从老人们手中接过接力棒是个问题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常璐发自北京  1984年,3000名日本各界青年应邀访华,与中国青年一起举行了规模盛大的“中日青年大联欢”活动。23年之后,当年参与“大联欢”的近百名代表带着自己的后人再次来到中国。6月14日至20日,他们不仅参观了中国经济的桥头堡上海,还到了西北内陆地区的甘肃。

  友好事业青黄不接?

  当年访问中国的日本青年,如今都已是满头华发的老人。但提起那段经历,55岁的奥野明美至今仍记忆犹新。回国后,她在日本国内接收中国

留学生到家中寄宿;积极援助在中国的日本遗孤;为加深与当年翻译的友情,她每年都要来华一两次。

  和奥野明美一样, 69岁的丹羽惠造今天也依旧在为中日友好交流事业到处奔波。丹羽惠造参与建立了友爱日中研修协会、爱知日中青年研修协会等机构。1984年访华后,协会开始接收中国研修生,截至去年10月,共负责接收中国研修生977名。

  代表团中参加过1984年“大联欢”的成员,都有自己的“成绩单”,不过,《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从代表团的名册中,发现一个现象:在这个由200多名成员组成的代表团中,年龄最大者89岁,年龄最小的13岁,平均年龄是48.3岁。

  “不可否认,日本在过去十年间经济低迷。受此影响,日本有些年轻人也变得内向,更多地考虑自己的事情。”当被问及为何目前活跃在日中友好事业中的骨干力量多为满头华发的中老年人,少见年轻人的身影时,代表团团长、日中协会会长野田毅显得很无奈。

  两国年轻人缺乏了解

  13岁的大木博是年龄最小的团员,妈妈大木智惠子对当年访华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次我带儿子再次来到中国,正是希望他们这一代人能接过前辈传承下来的接力棒,把两国世代友谊传下去。”大木智惠子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但当记者问大木博对中国的了解时,这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小声说了一句日文,妈妈翻译过来就是:“以后能多一些吧”。

  传承的前提,是彼此的了解。但今年3月一份以中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两国年轻人之间最缺少的恰恰是彼此的了解。

  日中友协副会长井出正一表示,两国应继续增进青少年的交流与互访。在井出正一看来,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对于近现代日中交往史笔墨甚少,“这不利于培养青年人正确的历史观”。

  找到适合年轻人的交流方式

  如何才能增加中日青年人的交流?在《追捕》中饰演“真由美”的中野良子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只有两国年轻人在新的基础和平台上寻找新的共同点,“才能拉进距离、增加认同感”。

  曾经在北京和上海工作了近六年的《读卖新闻》资深记者山田道明1984年作为报道联盟的一员访问了北京。他认为,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青年人对于以体育、音乐、文化等为中心的交流很感兴趣。

  目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占留日外国学生总数的60%以上,而中国也一直是日本学生留学的主要目的地之一,超过1.3万名日本学生在华留学。“相信未来日中关系会到达更理想的状态,就是即使不说‘友好’这个词,也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山田道明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