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之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15:12 世界周刊

  世界周刊6月24日播出节目《点睛》,以下为节目内容。

  康辉

  本次点睛开头,还是先来看看观众朋友针对上周互动话题发来的短信。

  上周我们报道了英国军火交易中涉及到的跨国腐败问题,我们的话题是:在治理海外腐败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应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陕西西安手机尾号为2127的观众说,打击腐败发展中国家在国内要重拳出击,在国外要积极参与国际和作,逐步健全本国的法律制度.

  浙江杭州6512的观众说,各国之间应该签署罪犯引渡条约。

  浙江嘉兴750的观众认为,打击跨国腐败急需地区及世界范围内各政府的强强联手。

  感谢发来短信的朋友。

  相信很多人知道,香港在反腐败方面有非常成功有效的做法,值得内地借鉴。但我们今天的话题不谈香港的廉政公署,而是着重说说香港回归这10年的变与不变。

  康辉

  下周日,7月1号,就是香港回归10周年的日子。

  1997年的时候,我在香港参加了回归的直播报道。(请康辉作为亲历者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十年以后,香港到底变了没有?又成了海外媒体热议的话题。

  正文

  《国际先驱论坛报》仔细地屡了一下,发现香港变的地方不少,比如“皇家”两个字很少见了,像皇家警察改成了香港警察,但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香港游艇俱乐部”依然保持“皇家”的称号。

  另外,英国女王的生日不再是节日,取而代之的是十一国庆节和七一香港回归纪念日。

  以前红色的英国邮政信箱也变成了绿色的香港邮政信箱。

  但也有许多没有变的地方,比如香港在很多国际组织中保持了自己的位置,比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海关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

  香港的车辆仍然延续英联邦的传统,靠左行。

  人们还在玩着赌马,不过互联网的博采业也挺兴盛。

  康辉

  大屏幕上这位是末代港督彭定康,这位曾经的“麻烦制造者”后来出任欧盟外交事务委员,现任牛津大学校长,与中国有很多的交往。也许许多人还记得他当年依依不舍离开香港的情景,那么,他对现在的香港是怎么看的呢?最近他发表文章说,香港比任何时候都充满自信和活力。

  但是污染问题开始严重,他认为这可能会影响到国际投资。

  正文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本月发表封面文章《香港的未来:晴天,有云》。

  文章说,《财富》杂志曾预言回归令香港死亡,但回归并没有令香港死亡。“作为一个兴旺的中国的一部分,这几乎保证它可以永远繁荣。”

  不过,《时代》周刊指出,香港到了一个该为它的未来重新定位的时候了,处理好与内地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是影响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康辉

  《亚洲时报》有一则评论叫《香港十年的继续》。

  文章说,一国两制使香港保持了平稳发展。

  而香港和内地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正文

  比如,现在有50万香港人在内地工作,这几乎和香港移民海外的人一样多。

  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根据香港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10年前香港回归的时候,大多数中学生认为他们首先是香港人,其次是中国人。而如今大多数人首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其次是香港人。

  港币和人民币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随着人民币升值,港币价格第一次低于人民币,人民币在香港越来越受欢迎。

  美世投资咨询公司的调查说,香港的地价高了。去年香港岛山顶一块地皮,每平米38万港币,世界最贵。

  康辉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舒乙先生写过的一篇文章,说香港有一颗最贵的树,那就是位于湾仔和金钟交界的大榕树。当时为了保护这棵树造了一个直径18米,深10米的大花盆,花了2389万港币。

  如今,这棵树还是那么郁郁葱葱,而在树底下,已经修建了最豪华的商场。

  树如其人。英国《观察家报》认为,尽管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和非典,香港人那种“敢想敢拼”、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10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康辉

  《美国有线新闻网》注意到了香港的另一种回归。

  那就是,97年的时候,一些香港人因为对香港的未来没有信心而移民国外。

  如今许多人返回了香港。他们说:不变的香港确实是我家。

  点睛二

  慰安妇之怒

  康辉下周二,也就是26号,美国国会将讨论一份有关“慰安妇”的议案。这份议案要求日本政府承认“慰安妇”问题,并就此道歉,承担相关的历史责任。由于众议员联署人数已经超过四分之一,这份议案通过的可能性加大。

  就在美国国会确定讨论日程之后两天,6月15号,日本右翼在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刊登整版的广告,否认日本强征慰安妇的历史。

  正文

  广告打出“真相”两个大字,号称“要与美国人民分享真相”。

  广告说,“没有历史文件显示,日军曾违反妇女意志,强迫她们成为慰安妇”

  “慰安妇是注册的娼妓,在当时是普遍现象”。

  广告还声称,许多“慰安妇”“挣钱比日本军官还多,甚至比将军还多”。

  康辉

  这则广告一推出,立即招来了众怒。

  马来西亚的华文报纸《当今大马》说,看来日本很难进行真正的悔改。

  正文

  曾被迫充当日军“慰安妇”的澳大利亚妇女奥赫恩斥责这则广告“骇人听闻”。已经84岁高龄的奥赫恩说,日本右翼的做法又勾起了她当年的痛苦回忆。

  奥赫恩只是二战期间被日军强征的20万“慰安妇”之一。资料显示,在20万性奴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二岁。

  韩国的《朝鲜日报》指出了日本右翼刊登这则广告的用意,那就是阻挠美国国会通过谴责日本政府的议案,因为广告上说“慰安妇问题……可能会给美日友谊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在《朝日新闻》看来,这版广告起了反作用,因为本来对“慰安妇”决议案有所保

  留的美国议员们也认为,“是该通过决议的时候了”。

  康辉

  韩国《东亚日报》也认为,这则广告在美国“犯了众怒”。

  因为为了表明其合法性,广告中提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军曾向日本政府提出设立“慰安所”。

  这让一向重视国家形象的美国政府官员和议员们大为恼火,就连和日本右翼一向关系很好的美国副总统切尼也公开表示了反感。

  说到这儿,您可能会有这么个疑问,日美关系不是很好吗,为什么美国国会会出现这么个议案呢?

  正文

  这就不得不提到该议案的发起人本田迈克。本田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民主党众议员。加州亚裔人口多,代言本选区选民的关切本来就是议员的本职工作。再加上本田本人在二战中受日本牵连使他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极其反感。二战中,在美日开战后,美国政府强制隔离了在美国的日本人,本田和他家人也因此被带到科罗拉多州的一个“收容所”,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这使他对“慰安妇”等战争受害者心生同情。他说,“那些可怜的女人们在一天天老去,时间不等人。”

  康辉

  《亚洲时报》注意到,现在世界各国纷纷换上战后出生的领导人。这些领导人往往不拘泥于过去,愿意面向未来。可是,日本右翼势力却不断否认历史,和当前的国际潮流格格不入。

  所以“慰安妇之怒”,不仅是“历史之怒”,更是“未来之怒”。

  已经去世的韩国慰安妇郑淑恩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根本不想谈论痛苦的过去,因为那就是噩梦,我们只是希望讨还历史一个公道,这样我们将来才能得到安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