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阿奈特:我首先是记者然后才是美国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16:34 《环球人物》杂志

  本刊记者马小宁廖政军

  73岁的彼得·阿奈特刚从战火纷飞的巴格达回来。

  作为美国著名的战地记者,他已经在那里呆了4年。除了头发有些谢顶,这个老头儿依然硬朗,在战壕里出没,身手敏捷。在同行的眼中,“阿奈特是美国战争报道的百科全书”。过去45年里,他历任美联社、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等重要媒体的记者;见证了美国参与的大大小小20多场战争;面对面地专访了西方人眼中的“ 魔鬼人物”萨达姆、本·拉登;32岁时就因报道越南战争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奖。

  6月初,美国驻华使馆新闻文化处的会议室里,窗外融融的阳光打在阿奈特的脸上,但他还是留恋巴格达的动荡:“ 我是个战地记者,还要回巴格达去。”

  越战成就事业和爱情

  作为美国新闻史上的传奇人物,阿奈特1934年生于新西兰。1960年,阿奈特来到柬埔寨,经营一份很小的英文报纸。当年,柬埔寨发生政变,全境通信中断。一连几周,所有通讯社都断了消息来源。阿奈特把写好的稿件封在塑胶袋里,绑在身上,游过湄公河,河对岸就是泰国。在泰国邮局里,他一页页发传真给美联社,关于柬埔寨的报道才得以延续。此举让他得到美联社的特别赏识,不仅聘用了他,而且将其派往印度尼西亚工作。但很快,阿奈特的一篇分析印尼经济的文章惹恼了印尼官方,被驱逐出境。

  越南战争,是美国在历史上打得最失败的战争之一,但却成就了最出色的战地报道。包括阿奈特在内,美联社共有4 名记者因之获得了普利策奖。阿奈特尤其幸运,因为除了事业,他还收获了爱情。

  和大多数美国军人一样,阿奈特抱着一腔热情来到越南,他们不仅支持美国出兵的决定,而且认为只要和共产主义有关的就是坏的。但是在越南的所见所闻,改变了他的想法。阿奈特发现,美国所支持的是一个不得人心的腐败政权,美军根本不适应当地的热带丛林作战,战事进展极为不利。从1962年到1975年,他为美联社写了3000多篇有关越战的报道,甚至报道了美军对越南平民的伤害,如实的笔墨让五角大楼对他非常不满。为此,阿奈特受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 的调查。

  尽管如此,阿奈特依然认为越战时的美国新闻管制相对宽松。“越战时的记者都非常敬业,我们和战士一样深入丛林和战场,充满危险。但为了让报道建立在事实上,冒再大的险也是值得的。”

  在阿奈特传授的诸多战地记者经验中,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当地人提供各种帮助。这一点,阿奈特可谓近水楼台。越战末期,阿奈特结识了美丽的越南女子妮娜,与其喜结良缘,他们的一子一女都在越南长大。妮娜获得了美国政府奖学金,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她认识众多越南高官,给了阿奈特很多工作上的帮助。“不过,我娶她是因为我非常爱她,而不是因为她于我有用。”忆起往事,阿奈特哈哈大笑。

  独家采访萨达姆和本·拉登

  对萨达姆和本·拉登的独家专访,是阿奈特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历。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不仅是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让人们见识了全方位、立体战争的威慑力,也是新闻史上的一次革命,人类第一次通过电视连线的方式,对战争进行了现场即时报道。而阿奈特自1981年加入刚刚成立的CNN时,就从通讯社记者转变为电视台记者。那时,他就预见到电视更能发挥他的影响力。

  如果说越战在美国捧红了阿奈特,那么关于海湾战争的电视报道则把他的知名度扩展到了全球,同时也奠定了CNN 在国际新闻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1年海湾战争打响在即,美国要求记者全部撤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只准许CNN一家在巴格达采访。阿奈特不顾同事的劝阻,坚持留守巴格达,孤身一人。在著作《我从战场归来》中,他记录下了当时的心境:“巴格达外籍记者相信,战争爆发后还留下等于是自杀,但我不仅愿意留下来,而且深信,30年的战地经验可以让我存活。”在美军导弹袭击巴格达时,己近花甲之年的他,利用夹带进去的卫星电话,向全世界做现场独家报道,开创电视新闻史上的先河。当时,隆隆的炮声就在他身边回响,全世界的人们都因此记住了画面上那个谢顶的记者。

  “萨达姆很有头脑,他知道利用美国的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CNN抑或阿奈特也的确给了萨达姆这样的机会。战争开始一周后,他独家采访了萨达姆。“我希望观众能听到来自交战双方的声音。”阿奈特不仅力图提供平衡的报道,还揭露了一个大胆事实:美国军方宣称轰炸了一处伊拉克核武工厂,阿奈特查证后指出,所谓的核武工厂不过是一家婴儿奶粉厂,让五角大楼颜面尽失。

  1997年,在本·拉登藏匿的阿富汗山区一个山洞里,阿奈特通过层层关卡,采访了身穿白布长袍、手拿自动步枪的本·拉登。就在这次采访中,本·拉登发出了要对美国人发动大规模袭击的警告,但当时人们显然都没有把这一警告太当真。

  伊战报道被“炒鱿鱼”

  2002年,阿奈特受聘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探索》节目,继续在伊拉克采访。然而,战争的气氛越来越浓。这一次,包括CNN等美国各新闻媒体悉数离去。阿奈特再一次成为留在巴格达的唯一美国记者。这让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和当年越战的落差。那时,众多美国记者深入越战前线采访,“越战中死了60多名记者,很多是我的同事和朋友。”

  这一次在巴格达,他接受了NBC的邀请,为NBC及MSNBC(微软公司与全国广播公司合作的有线新闻频道) 作新闻报道,MSNBC的收视率在10天里涨了3倍。

  “NBC并不付给我钱。”毕生追求影响、对战争报道几近成瘾的阿奈特强调自己的独立性。

  让阿奈特没有想到的是,他却变成了汇合到巴格达的众多媒体争相追逐采访的对象。“作为唯一的美国记者,同时又有采访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经验,我非常引人注目。”

  问题却出在他接受了伊拉克国家电视台的采访。当时他发表看法,认为美军第一阶段的军事计划不成功,低估了伊拉克武装力量的抵抗强度和决心。这几句评语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也终结了他在美国的记者生涯。

  “NBC总裁曾打电话向我表示支持”,但迫于压力,NBC还是暂停了阿奈特的工作。几乎同时,国家地理频道也解除了与阿奈特的合同。

  阿奈特的被炒在美国引起了众多争议。支持者认为他做了一个记者该做的事,更多的是批评者,认为他逾越了记者的权限,为敌所用。一些右翼保守人士甚至称他为“叛国者”,“总是和美国的敌人站在一起”,声言要开除他的美国国籍。

  对“叛国者”的指责,阿奈特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只是说了实话,作为记者,他从不去考虑说实话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但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阿奈特还是在NBC的一档高收视率的早间新闻访谈节目中做了违心的道歉。

  阿奈特刚在美国失业,不足24小时,英国《每日镜报》就发出了工作邀请。“他被美国开除,但被英国雇用”的报道见诸众多的英国媒体。其实,要雇用阿奈特的何止英国媒体。阿奈特同时为许多国家的媒体工作,他的收入也前所未有地直线上升。“我进入了职业生涯里最忙碌的一段时期,如果有人说我在美国是‘叛徒’,那在更多人眼里,我还是‘英雄’呢。 ”

  阿奈特不是唯一的“叛国者”,许多自由派记者都被扣上这一“高帽”。阿奈特说,这只因为他们表达了不同于政府的观点。“和越战相比,美国的政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阿奈特认为,尽管媒体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但“ 9·11”和伊拉克战争给美国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因为政府对媒体的操控加强,主流媒体无法质疑政府的政策。而这一切,是美国政治趋于保守化的结果。

  “如今当一名记者非常不易。但这是现实,你需要适应这种生存环境。”尽管媒体在美国有“第四权力”之称,尤其强调彰显独立性,但“我们的新闻体制并不完美,无论越战还是现在。”

  “战争都是不必要的”

  争议几乎伴随阿奈特的整个记者生涯。

  越战中,他曾撰写了关于当地佛教僧侣自焚的报道,引来同行指责:为什么旁观而不去灭火救人?阿奈特回答说,那不是一场意外,那是一项政治声明。“身为记者,我不能介入历史”。阿奈特今天仍为自己的“冷漠”辩解。尽管很多人不同意他这个观点,但他认为记者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披露事实,让别人去判断。

  1991年他独家采访萨达姆后,曾被质疑爱国情操和报道职责孰轻孰重。他毫不犹豫地说,“我首先是一名记者,其次才是一名美国人。如果我不得不在两者之间选择,我宁肯选择前者。”这句名言虽广为人知,但认同者寥寥。

  今年初,阿奈特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前副总裁彼得·赫福德之邀,到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担任一个学期的访问教授。两位“彼得”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当年一起从事越战报道。面对中国未来的新闻记者们,阿奈特说:“相信记者职业的重要价值,是成为一个好记者的重要素质”。就是凭着这一点,45年来,阿奈特从未失去记者的激情。

  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阿奈特对战争的最大感受却是——“战争都是不必要的”。原以为阿奈特只追求新闻的真实,并不投入个人感情。但他这一回答,却充满感性。或许,岁月也在悄然改变着阿奈特的新闻理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