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疯子”心目中的“真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16:11 外滩画报
“电影疯子”心目中的“真实”
沃纳·赫尔佐格

  “新德国电影”大师之一沃纳·赫尔佐格为好莱坞拍摄的“商业片”《重见天日》,7月在美国上映。这部电影实际上改编自赫尔佐格自己10 年拍摄的获奖纪录片《小迪特尔要飞》,讲述了越战期间,一名美军飞行员被击落,而后从战俘营成功逃亡的故事。

  文/蔡头

  身为德国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沃纳·赫尔佐格之所以被称为世上硕果仅存的“电影疯子”,可能与他对探险的偏执有关。他少年轻狂时遍游英国、希腊、墨西哥、南斯拉夫、苏丹等地,即使在走上电影之路后也从未间断。

  1970年拍摄《海市蜃楼》时,为追逐沙漠中海市蜃楼的镜头,赫尔佐格被捕并送入喀麦隆监狱。这成了他个人第一起有案可循的犯罪记录;1977年,加勒比海域的瓜德罗普岛上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下,仅剩一名老人留守家园。消息传到赫尔佐格这里,《苏弗里耶火山》—一部关于被抛弃的岛屿的纪录短片诞生了;1982年完工的《陆上行舟》让摄制组陪着他在秘鲁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中呆了5年;到了2005年,在那部让人灵魂激荡的纪录片《灰熊人》中,赫尔佐格将目光对准了13年来死守在麦克尼尔河国家公园陪伴灰熊、最终死于灰熊爪下的野生动物保护主义者蒂莫西·崔德威尔。也许正如其所说,“拍摄电影是关于运动的美学”,赫尔佐格用作品展现了他具有的如铁人十项运动员般的体力和意志力。

  在1997 年的纪录片《小迪特尔要飞》中,赫尔佐格将其疯狂迷恋的电影主题“一个执著的人在无情的荒野中与大自然和自我搏斗”拍到了极致。影片中的主人公迪特尔是美国海军飞行员,1966 年,他驾驶着A-1 攻击机从航母上起飞去轰炸北越军队的营地,却在老挝境内被击中,关押在战俘营中。尽管面对复杂生僻的自然环境、敌众我寡的局面、同伴的不信任与退缩、伤痕累累的身体、惶惑无助的心灵,6 个月后,迪特尔死里逃生,成功越狱。

  与灰熊人崔德威尔一样,死于2001年的迪特尔的人生经历与赫尔佐格的心声殊途同归。早在1997年,他的故事便被导演搬上银幕。迪特尔与赫尔佐格同样出生于希特勒执政时期的德国,是在寒冷、饥饿、缺乏父爱与幻想中成长的一代,有不少相通的感触。

  10年后,与好莱坞合作的赫尔佐格领着浩浩荡荡的人马,一路踏进了泰国的潮湿丛林。在新片《重见天日》中,赫氏换汤不换药,再次着手迪特尔的故事,将其流落异乡奋勇求生的故事“进行到底”,只是探险目的地从南美移至东亚,御用演员金斯基换成了好莱坞炙手可热的红人克里斯蒂安·贝尔。比“真实电影”更深的真实对比《重见天日》与10年前《小迪特尔要飞》,我们不仅会被老赫迷恋的电影主题感染,得以窥见“艺术的真相”,也许还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所谓的“发明创造、想象力和捏造杜撰可以接触到比‘真实电影’更深的真实”。因为在这位老当益壮的电影大师手下,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可以界限模糊。

  纪录片《小迪特尔要飞》中,在迪特尔从战俘营逃生后数月后的一场戏里,迪特尔重复地开关自己家中的门。这个简单的动作对迪特尔来说意义重大,据赫尔佐格在《赫尔佐格访谈录》透露:“这个仪式般象征自由的镜头是我的主意,迪特尔生前偶然向我提起过,死里逃生后,他的确享受开门的感觉。他坚持认为,电影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迪特尔,那些经过重新编排、脚本化和排练的部分不过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性格。”

  英国导演约翰·格里尔森对纪录片是“对现实创造性的再现”的弹性定义用在这儿,解释赫尔佐格的影片恐怕再恰当不过了。其实,早在1971年执导的纪录片《沉默与黑暗的世界》中,他便开始将超越事实的粉饰融合到纪录片的拍摄中。照他自己的话来说,事实是肤浅的真相,电影照亮的是整个内心世界,而不应仅仅还原表相的真实。

  反“写实主义”战争片

  或许有反对者认为赫尔佐格所谓的“美学真相”只是他扭曲事实的托词,可我们也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即一方面赫氏在纪录片中引入了虚构元素,另一方面,故事片《重见天日》中却也保留了浓重的纪录片色彩。比如,扮演迪特尔的贝尔的成熟演技似乎全浪费了,他更像在扮演他自己。从他嘴里吐出的德语口音听上去就像半个布鲁克林人说的,当他在戏中被水牛拖入泥石流时,贝尔表演起独门绝技—牙齿疯狂地格格作响。正如赫尔佐格对《纽约客》所说:“如果那是假的,观众总能觉察到。难道你以为这‘真’的发生了,抑或‘真’的在镜头前发生了?”

  《重见天日》对战俘的受难经历可谓轻描淡写,赫尔佐格故意省略了迪特尔在战俘营中遭受的非人折磨。显然,赫尔佐格反对好莱坞那些号称“写实主义”、充斥了内脏与残肢的常规战争电影,力图避免因过渡渲染囚犯的痛苦,而将影片变成一部恐怖血腥的电影。“要是一部电影需要我爬入地狱,与魔鬼较量,我会在所不辞。电影就像倔强的孩子,有其自己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式,导演就得像家长一样,不顾一切地保护它。”作为一个敢于为了电影冒任何险的人,赫尔佐格以其强悍的执导风格著称,“如果镜头离演员的脸部太近,那是一种轻视、侵扰,是对演员个人的强暴。”在《赫尔佐格访谈录》中他说,“赫尔佐格式的美学真相强调的是给观众足够的空间思考和想象,建立观众个人与真相的联系,这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