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世界最杰出的野生动物学家之一乔治·夏勒专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16:48 外滩画报
大熊猫 “熊猫是我灵魂的一部分” 他是第一个研究中国野生大熊猫的外国专家,也是第一个被中国政府允许进入羌塘开展研究的外国专家。他的建议促成了世界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他最早揭示了藏羚羊被大量盗猎真相。74岁的乔治·夏勒被《时代》称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三位野生动物学家之一。“不管如何,中国是我最关注的国家。”夏勒对“外滩画报”说。文/李琴 图/王钊 6月22日晚,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报告厅,座无虚席。 演讲者是乔治·夏勒,WCS(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副总裁,野生动物学家。2006年冬,他带队横穿海拔5000米的羌塘北部无人区,开始为期两个月的野生动物调查工作—这是自1896年以后人类首次穿越这一区域。 74岁的夏勒拥有不少“第一”或“首次”的头衔:他是第一个来到中国研究大熊猫的西方人,当时是1980年,他第一次到中国;4年后,他走进羌塘,成为第一个被中国政府允许进入羌塘开展研究的西方科学家,他的建议最终促成了羌塘自然保护区的成立,这是世界上除北美洲格陵兰国家公园之外最大的保护区;其间,他第一次将“戒指披肩”沙图什的贸易和中国的藏羚羊联系在一起,藏羚羊被大量盗猎的真相由此揭开。 夏勒的“粉丝”也不少。比如《侏罗纪公园》作者迈克尔,他多次称夏勒是其“崇拜的英雄”。中国的崇拜者更多,奚志农是中国最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家,他与夏勒熟识已久,在早前的一次采访中,他告诉记者,“夏勒是标杆性人物,也是我的偶像”,当日演讲之后,他再次表示,“夏勒坚持每年在野外呆8个月,对于我们而言,无论怎么做也不为过。”因保护麋鹿而知名的郭耕当晚也出现在听众席,他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与夏勒合作救助过一只名叫斯蒂文的雪豹,但当时未曾谋面。次日清晨,他发来邮件说,“我一直很崇敬一个半世纪以前来华考察,先在北京发现麋鹿,后又在四川发现熊猫等动物的博物学家戴维神甫,而乔治·夏勒同样伟大。” “那些西方探险家射杀熊猫” 1980年5月15日,夏勒第一次到卧龙自然保护区,一起到达的还有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席史考特(PeterScott)爵士,“当时WWF没有熊猫方面的专家,所以和WCS签订了协议,找了我。” 夏勒对熊猫的痴迷由来已久。在读高中时,他就到圣路易动物园,隔着壕沟看熊猫在令人窒息的酷热下蹒跚走动。更多的信息来自罗斯福兄弟所著的《追踪大熊猫》和露丝·哈肯丝所著《淑女与熊猫》。前者在1929年4月13日,成为第一批射杀熊猫的西方人,后一本书则讲的是1936年,第一头活着到达西方并引发轰动的熊猫的故事。他在自己后来的书—《最后的熊猫》中写道:“我在地图上找到了成都位置,因为1940年以前,所有猎捕熊猫的探险队都从这儿出发。” 西方世界对于熊猫的最早了解都来自那些远赴中国的探险家。夏勒介绍,1929年的罗斯福兄弟、1931年的杜兰探险队等。1936年,露丝·哈肯丝在野外发现一头幼年熊猫,带回美国向全世界展示并因此名声大噪。出生于美国的杰克曾是罗斯福兄弟组织的探险队的队员之一,他在1937年射杀一头熊猫,这可能外国人最后一次在野外看到熊猫。“我的资料都是来自他们,当时在中国,胡锦矗等人也开始研究熊猫,但研究成果只是发表在中文刊物上。” 在夏勒看来,熊猫充满了矛盾和不合逻辑之处,“它既像熊又像浣熊。研究它的行为是否有助于解开谜团?熊猫有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这种外貌像熊的动物竟然只爱吃竹子,简直就像爱吃肉的牛一般匪夷所思。” 熊猫,对动物学家,是太大的诱惑。 由于WWF的缘故,夏勒成为了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进入四川进行熊猫研究的西方人。“之前他们(指前文所指探险家)只是猎杀它们,而不是保护。”夏勒做了一个抬手瞄准射击的动作。 进山第一天,夏勒碰到了熊猫粪便。多年后回忆,仍历历在目:“浅绿色的锥形物体,六英寸长,两英寸宽,里面有未消化的竹屑,排列得整整齐齐,被黏液胶合在一起,闻起来有新修剪竹枝的甜美香气。”他捧起一堆,然后又交竹枝给美国同行史考特,两人兴高采烈,陪同的中国翻译瞠目结舌。 随后几个月就没那么幸运了。夏勒整日在林地里搜索,傍晚回到营地,衣服湿透,全身发冷,膝盖疼痛,但笔记本却是空白一片—熊猫就如同消失了一般,踪迹全无。1981年3月1日,幸运降临。夏勒连着见到了一只小熊猫和另外一只粗壮的成年熊猫。“胡锦矗和我相顾微笑。这一天双喜临门。”夏勒回忆。 夏勒在卧龙呆了4年多,其间发生了举国轰动的箭竹开花、熊猫大规模死亡事件。夏勒也由此和一起工作的中方工作人员发生冲撞。夏勒说,竹子开花威胁大熊猫生存是事实,但人祸更大于天灾,卧龙死亡的大熊猫,并不是饿死的,有的是套死,有的是饲养不善致死。夏勒点名要求撤换不称职的中方人员。 后来他又写了《最后的熊猫》和《卧龙的大熊猫》,回忆了这一事件。采访中,记者重提此事,夏勒却已不愿多说。夏勒于1985年1月10日离开卧龙。 “我的任务就是调查熊猫:熊猫的基本行为模式、饮食习惯、栖息地必备条件等。剩下的就是政府的事情。” 离开时,他遇到了大熊猫珍珍—这是唯一一只经常在营地附近活动的熊猫,也是夏勒最为熟悉和喜爱的熊猫。“它在距营地不远的地方,蜷着身体坐在一块布满青苔的大岩石上,脑袋低垂,嘴靠在交叠的前臂上。我悄无声息挨近到距它45英尺处,静静等着。它始起头,满不在乎地看看我,转背对我,斜倚着身子照旧睡它的觉··它的突然现身仿佛是一件临别赠礼。” 夏勒说,跟熊猫共同生活的那几年,已成为他灵魂的一部分,就像熊猫用它灿烂的生命充实竹林一般。 1997年、1998年,夏勒回了两次卧龙,但他再没有涉足熊猫的研究。 沙图什披肩背后的悲剧 离开卧龙,夏勒去了羌塘。“1985年10月,一场暴风雪后,在那片广袤的高地—羌塘的东部地区—覆盖了深达30 cm的白雪。此时海拔4500 m高的青藏高原,白茫茫一片,一望无垠。我在凛冽的寒气中艰难地前行··” 夏勒的《青藏高原上的生灵》一书如此展开。自1896年,两个英国探险家组队横穿羌塘之后,这里人迹罕至,更无人再度穿越。“羌塘地区作为一个完好无损的寒冷的高山草原区域,为我们研究这种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动物提供了最后机会。”夏勒说。 1984年,夏勒与国家林业局达成合作协议,双方一起在中国西部地区开展以动物为主要对象的生态研究。由此,夏勒成为了第一个被中国政府允许进入羌塘开展研究的西方科学家。几年后,他的建议最终促成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的成立。 夏勒所研究的关键物种是藏羚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90%的葬羚羊消失。夏勒一直在探寻藏羚羊大量死亡的原因:草场破坏?自然灾害?猎杀?几年后他终于找到了原因:沙图什! 沙图什,这个词源于波斯语,意为“毛绒之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沙图什披肩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富有阶层之中成为时尚。沙图什的来源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藏北高原上,生活着一种名叫藏羚羊的野生动物。当每年换毛季节来临之时,一缕缕轻柔细软的羚羊绒从藏羚羊身上脱落下来,当地人历尽艰辛把他们收藏起来,织成华贵而精致的披肩。” 夏勒第一个揭穿了这一谎言。“当时我在西藏统计到藏羚羊的数目逐渐减少,之后又亲眼目睹被当地牧民杀死的藏羚羊。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杀死藏羚羊?牧民也说不出原因。他们将所有的藏羚羊都卖给一个收购的商人,商人再转给下一个人,交易层层继续。后来,我在克什米尔遇到一个来自美国的羊毛商人,他收购了许多不知来历的羊毛。之后好像灵光乍现,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羊毛来自西藏的藏羚羊。” 夏勒的发现直接推动了各国政府制订沙图什贸易的禁令。“在伦敦收缴藏羚羊的毛巾,价格达到11300多英镑,相当于11万人民币。任何一个拥有这样一条披肩的妇女,实际等于是有3到5只藏羚羊在她肩上。” 夏勒在羌塘的项目一直持续,“我每年到中国就必然到羌塘。” 2006年冬,73岁的夏勒率队10人横穿海拔5000米的羌塘北部无人区,历时两月。在这次穿越范围,他们共观察到8104只藏羚羊、800只藏野驴、1097只野牦牛及22只狼。 “这是一个成功的保护案例。”记者称赞。 “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夏勒一脸严肃地否认,“在这儿我们干了一件愚蠢的事,在雪原上行驶,我们竟然把车开进了湖里,使尽手段,也无法拉出,只好放弃。”在演讲会上,夏勒以忏悔的口吻叙述车陷冰湖的情景,“在这如此美丽的地方,扔下一辆卡车,太不合适了。” 好消息不少,藏羚羊的数目在大跌之后正在慢慢恢复,藏野驴、藏棕熊的数量都在增加。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动物更多,牧民也更多,帐篷变成了房子,马变成了摩托车,草场的情况更糟··“每次都我取得一定进展,回头又发现新的问题。”夏勒抱怨。 中国并不是夏勒唯一的目的地,他的足迹遍布全球,中非森林的大猩猩、印度山林的虎、蒙古的黄羊等,都是其研究的话题。1994年,夏勒在老挝发现了罕见的动物武广牛后,他又重新发现了越南疣猪—一个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物种;1996年他重新发现了一群西藏马鹿,这也是一个认为已经灭绝的物种。 “不管如何,中国是我最关注的国家,过去的20多年里,我几乎每年都会到中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