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没有“中国制造”世界会怎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01:11 金羊网-新快报
本站新闻稿件与图片版权归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逐渐成为一种现实,而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停留于概念层次。各国政要纷纷将目光投向北京,诸多媒体先后进行有关中国的封面或专题报道,出版界也推出了大批以“中国世纪”、“中国公司”为名的著作;一些学者甚至根据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出现的“中国热”,提出中国的成功已经为世界提供了一条有别于“华盛顿模式”的发展道路,现其所缺的只是一套圆满的“主义”而已。 决定:过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 对此,一个看似普通,实际上却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所谓的“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包括欧美发达国家,深入千家万户,并逐渐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诸如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无所不至;以至于许多人会问:现在没了“中国制造”,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美国资深记者莎拉·邦乔妮的《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就是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 事情源于2004年的圣诞节。在那一年的节日庆典过后,准备清理家居时,邦乔妮突然注意到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国制造”正在占领她的家庭: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于是她把家里所有的用品分“中国制造”和非中国制造两类进行了一次盘点,结果发现总共39件用品中,“中国制造”25件,非中国制造14件,也就是说,64%是中国产品!美国的圣诞节简直已经成为中国人制造出来的节日! 这一发现让邦乔妮觉得不安。她说服了她的丈夫,做出了一个决定,从第二年的元旦开始,一直到年底,整整一年都不再购买新的中国制造产品。 过程:缺了“中国制造”到处碰壁 结果如何呢?首先碰上的就是她四岁儿子的球鞋问题。原有的鞋已经太小,无法再穿。为了给他买一双新鞋,邦乔妮四处找寻,弄得疲惫不堪,在经过两周的奔波之后,终于再也受不了了,花60美元给他买了一双从意大利进口的运动鞋。而一双中国产运动鞋才10美元,这让邦乔妮着实有些心疼。随后的麻烦更是接连不断: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邦乔妮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买到,最终不得不在厨房里找出一盒落满灰尘的但仍印有“中国制造”标志的蜡烛来,将就用了一下;一个旧抽屉从一月起就拉不开了,但却找不到非中国制造的修理工具。邦乔妮甚至不得不用起了旧式的扑鼠器,因为新式的也是中国制造的。 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儿童玩具——对美国家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玩具,对美国家庭渗透最深的对象是儿童。总是去买丹麦产的“乐高”(Legos)玩具作为生日礼物给他的朋友们,邦乔妮的儿子开始厌倦了。为此他发起了一场“反抵制”行动,坚决支持“中国的东西”。一天早晨,他们一家去百货公司购物的时候,儿子突然喜欢上了一个南瓜玩具,他哭着说:“我们已经很久不用中国的东西了。”他为此纠缠了邦乔妮一天。第二天早晨,邦乔妮不得不去商店买下了那个玩具。 结论:没有“中国制造”会很麻烦 的确,就像经济学家纳罗夫(JoelNaroff)在该书序言中指出的那样,美国2006年进口的1.7万亿件商品中,约15%来自中国,其中多数是沃尔玛或其他零售商的常见商品,属于一些中低阶层美国人生活的必需品。邦乔妮说得好:“有时我也担心就业机会流失到海外或者有关侵犯人权的报道,但价格总是最终战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根本无法拒绝中国出售的产品。” 邦乔妮这样写道:“没有中国货的一年,生活简直是在与家人的争吵中度过的。我试图证明‘中国制造’并不能影响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事实并非如此。一天晚上,我的儿子告诉我,一想到‘中国购买季’即将来到,他就感到很开心:‘希望我们不要再有抵制中国产品年了’。”她的结论是:“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在美国)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美国《华尔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