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科考潜规则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1日10:40 《环球》杂志

  斗争中的科学导向

  在非缔约国难以形成气候的情况下,缔约国之间的竞争便上升为南极“争夺战”的主要内容。如果问未来南极洲的版图被分割、资源遭瓜分,最可能的依据是什么?答案是:科学,有且只有科学才能成为未来南极权益话语权的依据。

  伴随着人类在南极的科学探索活动,政治权益意识一直延续至今,一国在南极的科学探索脚步延伸至何处,其政治、外交和现实利益也同时延伸到那里。换言之,一国在南极领土归属问题以及南极资源的争夺和开发利用能够获得多少筹码,是与该国对国际南极考察所做出的贡献成正比的。正所谓在奉献中收获,在参与中发展。

  1983年,当南极问题被列入联大议事日程时,许多无力亲赴南极的国家都强烈要求改变南极事务被少数国家支配的现状,但以美国为代表的《南极条约》协商国集团,坚决反对“彻底开放”,认为南极的科学考察是投入巨大而持久的事业,必须坚持“投入与受益相匹配”的原则。

  根据《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规定,各国在南极可开发时能够享受的资源份额将由其对南极科考事业的贡献程度来决定。虽然该公约最终流产,但其提出的此项规则已演化为不成文的惯例。

  南极科考奉行的“潜规则”是,谁首先对一个区域进行考察,谁就拥有在这个区域建站的优先权;相应的国际惯例是,哪国在某地建站,周围的科研活动就以哪国为主。

  有鉴于此,各国纷纷下大力气投入南极事业,建立科学考察站,争相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为了在南极问题上获得更大的发言权,甚至一些小国也千方百计地前往南极建站“插旗”。

  到目前为止,28个协商国已建起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还创设了许多“南极特别保护区”。按照惯例,设立者就是保护区的主要“负责人”,而欲设保护区,前提便是提出合理充分的科学根据。

  时至今日,极地科学考察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高科技水平的体现,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从头到脚的资源诱惑

  在南极的诸多利益中,资源是各国的重要考虑。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南极地区发现特大油气田的消息就强烈地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在七大洲中,没有哪个洲像南极这样“从头到脚”处处是资源,而且资源量常常要以天文数字来计量。

  有观点认为,南极石油储量达千亿桶之多,天然气达5万亿立方米,但它们还算不上是南极的能源大户,南极最具代表性的地下能源是冰盖之下和周边海底中的可燃冰,经预测,其埋藏量远远超过了地球上现存的所有化石燃料——石油加煤炭的总和,是能够替代石油或煤炭的清洁能源。

  为了解决资源纠纷,第二届南极条约特别协商会议经过整整6年的争吵,于1988年签署了《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但因为分歧太大,许多国家拒绝批准,该条约直到今天也没生效。

  1991年,南极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决定50年之内(也就是2041年之前)禁止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然而,《议定书》没有对2041年之后的资源问题做出任何规定。

  随着全球资源特别是非再生资源日趋枯竭,一旦南极资源的开采技术发展成熟,并且能够做到不破坏南极的环境,那么人类不可能永远不动用南极的资源。

  直到今天,没有任何国家或者南极研究者否认南极资源在未来开发的可能性。美国已经突破了在北极地区开采石油而不破坏环境的技术难题。因此南极“资源开发时代”的到来恐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目前,有些国家已经采取各种方式,在南极洲圈占势力范围,占据最佳战略位置,进行《议定书》失效后的资源开发准备。

  南极资源的开采到底离我们还有多遥远?这不但受到人类资源稀缺程度、开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更可能取决于南极环境的变化速度。

  美国《科学》杂志曾报道,科学家通过研究南极洲古代冰层发现,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已达到65万年来的最高值,全球变暖的趋势已难以逆转。

  2006年7月14日,在塔斯马尼亚首府霍巴特举行的一个国际科学大会上,专家们预计,在未来100年内,由于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趋势,被称为“不毛之地”的南极洲将有望长出树木。如果南极洲“山河变色”,届时恐怕就不是一场资源争夺战那么简单了,因为那时的南极,恐怕已经“适合人类居住”!

  第3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三大焦点

  2007年4月30日至5月11日,在赤道附近太阳炙烤下的印度首都新德里,来自40多个国家的代表们又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南极问题了。

  这一次是第30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作为它的决策咨询机构,第10届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CEP)会议也同时举行。

  根据南极条约环保议定书的规定,各缔约方可以申请在南极特定区域建立特别保护区和管理区。本次会议上,这一问题又成了冰火交杂的焦点。经过全体会议上的多场“群戏”以及私底下短兵相接的“对手戏”,最终,四个已经修改的区域保护和管理计划得以通过。

  其中,美国提出的特别管理区面积达到了26400平方公里,创历史之最——为此前最大特别管理区面积的近百倍。经两年修改,中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联合提出的拉斯曼丘陵地区特别管理区计划也获批准。此外,中国新近提交的格罗夫山特别保护区计划也得到了广泛支持——这是中国首次独立提出区域保护计划。该计划和中澳共同提出的阿斯曼湾特别保护区计划顺利进入了会间讨论修改程序。

  近年来,南极旅游热已成为各方环保人士关注的焦点, ATCM一直试图用法律手段规范和限制南极旅游及非政府活动,希望以此保护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然而,南极旅游不仅对普通游客极具魅力,对旅游业经营者来说更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施加强有力的限制措施不无阻力。

  本次会议,美国提交了限制游船规模的决议草案。各方在此基础上通过了一项决议,限制载客量超过500人的游船在南极卸客,同时鼓励各方对登陆游船数量、游客数量、导游与游客比例作出相应限制。

  在游客场所使用问题上,新西兰建议各国对南极旅游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然而一些国家对它提出的旅游活动范围的界定、环境评估的批准等问题持有不同意见。最后,会议还是通过了一项决议,但只在原则上要求各方“劝阻”可能对南极环境造成长期实质不利影响的旅游活动。

  在南极条约环保议定书现行的五个附件中,附件二专门制订了南极动植物保护的相关规定。此次CEP会议提出要将其标题由“南极动植物保护”改为“南极海洋物种保护”,扩大附件中所列的物种保护范围,得到了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支持。但此修订将大大限制对海洋物种的开发和利用,因而遭到了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对。虽然会议就具体修订问题进行了非正式讨论,但并未取得成果。(赵磊)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