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走红的真正秘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1日15:31 外滩画报
哈利·波特走红的真正秘密
排队等候购书

  编译自Bloomberg专栏,作者Kevin Hassett

  1966年在接受伦敦小报《晚旗报》采访时,约翰·列侬说他的披头士“现在比耶稣更受欢迎”。尽管事后列侬不得不为此言作出道歉,但他的自信也不难理解:年仅25岁,却已经出了11首冠军歌曲,出席他们演唱会的无数听众都带着宗教般的痴迷。

  披头士带来的文化大爆炸可能仍是近代历史之最,但“哈利·波特”现象显然也成了紧随其后的第二名,而且它的人气也堪与那位基督教救世主相匹敌。

  《圣经》是美国的第一畅销书,2005年的销量大概是2500万本,而前6本《哈利·波特》全球销量累计已达3.25亿本,第7部在7月21日发行当天又卖出了1100万本,今年估计能轻松超过《圣经》。

  图书销售还不是全部。据《广告时代》估计,波特相关产品的总销售额可能已超过150亿美元,其中图书占90亿美元,电影票房44亿美元,DVD光碟10亿美元以上,电视播放收入4.9 5亿美元。

  仅在票房收入一项,《哈利·波特》到年底就可能超过《星球大战》和《詹姆士·邦德》,成为历史上创收最多的系列影片,别忘了还有两本书还没有开拍呢。其实,与《哈利·波特》小说同样有趣的作品还有不少,比如菲利普·普尔曼的《暗物质》就同样可读,而且可能更有想象力。但《哈利·波特》还是撷取了大奖,为什么呢?作者J. K .罗琳的才华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新”经济的新机制显然也扮演了某种角色。

  图书和电影与其他消费品不同:我们的经验好坏部分依赖于其他人的体验。一个苹果好不好吃你自己就可以知道,但如果我和同事都看了同一部电影或同一本书籍,我们就可以享受谈论它的快乐。经济学家将这种交互作用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它在《哈利·波特》的成功中就起到了巨大作用。只要这一因素存在,一旦销量超过平衡临界点,一种产品的成功就可以像滚雪球那样急剧扩大。

  从1999年起,一个小学生如果还不对巫师和麻瓜了如指掌,他就会被人耻笑。这种社会压力点燃了需求,并诱使家长与孩子一起读该系列小说。由于书本身也确实好看,成人之间的口碑于是确保了《哈利·波特》的流星般升起。

  那么,为什么《哈利·波特》会成为焦点呢?答案是这既和品质有关,也与时机上的运气有关。在互联网时代,外在性效应无疑变得更加强大。网站、在线聊天和视频游戏都使粉丝们在书读过后很久仍有机会扩展自己的享受,使整个网络不断放大,又为下一本书的更大成功搭好了舞台。如果没有互联网,《哈利·波特》未必能有今天的成功。

  披头士热过了30多年才遇到对手,但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我们大概不必为下一个《哈利·波特》级别大热门的出现等上这么长时间。

  见好就收

  编译自《泰晤士报》社论

  包装纸被急切撕破,书店门被一推两开。从7月21日午夜开始,年轻的哈迷们就迫不及待地坐在伦敦的路灯下,贪婪地阅读自己心中英雄的最新冒险经历。这将是伦敦城最后一次见证这一商业气息浓厚的狂热。哈利·波特就要正式退休了,在落日中度过他无趣的成年生活,靠着一份巫师退休金。

  不过,他会不会永远保持沉默?他的粉丝(还有出版商)难道不会对他的创造者连吵带哄,纠缠着让她在电脑打印机里再放进一叠打印纸,打开一个新文件,然后打出这样的开头:

  “第一章。如今哈里已经27岁了”柯南道尔就让步了。歇洛克·福尔摩斯最终还是没有从赖兴巴赫瀑布坠落惨死,而是抓住了一块凸出的岩石,设法脱险并辗转回到贝克街。伊恩·弗莱明据说也一度厌倦了邦德,在一本小说的结尾让他消失,人们都假定他已死去。事实上当时M甚至下令在《泰晤士报》上发了一篇讣闻。不过007也很顽强,后来的《雷霆谷》(You Only LiveTwice)标志着他的复活。

  其他一些死去的主角则因创作者的固执而保持沉寂。白瑞德令人扼腕地承认他对郝思嘉已经“我不才在乎呢”,这本应成为《飘》的定局,若不是后人写的续集又拉长了这段恩怨情仇。续集、前传和一心想赶超经典的其他尝试固然有趣,但终归徒劳。当幕布落下时,主角就应该躺下。如果E.M.福斯特(Forster,英国现代作家,著有5部小说)再写20本书,他的每一部小说还能跻身经典吗?

  给J.K.罗琳的信息很明确:现在就停手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