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用默剧诠释古典音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16:25 外滩画报
魔术圈默剧团在美国经常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等名团合作。他们最擅长的,就是用精彩的哑剧形体动作对古典音乐作既通俗幽默又准确专业的诠释。7月27、28日,他们在上海音乐厅献演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让这个“高雅殿堂”一时间成了小朋友们的狂欢派对。 文/蔡宸亦 上海音乐厅7月底迎来了两场可能是平均年龄最低的古典音乐演出。台上60多名平均年龄十五六岁的“小演奏家”,全部来自香港MYO青少年管弦乐团;台下则是家长带着出席的“小观众”。顽皮的小家伙们,遇上美国魔术圈默剧团调动现场气氛的深厚功力,60分钟的演出,直把维持秩序的阿姨们折腾得心力交瘁。 暖场曲苏佩的《轻骑兵序曲》之后,急不可耐的小朋友们终于等到了普罗柯菲耶夫爷爷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青年指挥家杨力循循善诱地上起一堂古典音乐赏析课:长笛手扮演灵活好动的小鸟,出场曲是一串旋律高低起伏、节奏轻快的连音;饰演小鸭子的双簧管手身穿黄色 MYO队服, 头上倒扣一顶黄色鸭舌帽,吹着一支滑稽的调子一路外八字地登场,憨态可掬;单簧管手戴着墨镜、头顶小尖角,饰演一只黑猫,相应的音乐旋律则将角色的机警神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大管、弦乐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响,分别代表了爷爷、彼得和猎人的射击声等;伴随着阴森恐怖的旋律,狼突然现身2楼看台,全场的尖声惊叫掀起演出的高潮。嫉恶如仇的他们看上去人人都想把狼的扮演者送上绞架,幸好扛着长号与大号的猎人们及时出现,才化险为夷。 这场演出的幕后策划者、擅长将现代视觉戏剧元素融入音乐会的美国魔术圈默剧团成员Maggie Petersen和Douglas MacIntyre,在演出结束后接受了《外滩画报》的采访。采访中,香港MYO乐团的小成员们纷纷前来与这两个“老顽童”留影道别。 B=《外滩画报》 M=Maggie Petersen;D=Douglas MacIntyre B: 你们都有丰富的戏剧表演及演奏乐器的经验,为什么想到成立默剧团? M: 那是30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弹钢琴,而道格拉斯是圆号手。他跟我提出将戏剧元素与音乐会融合的主意,我们一拍即合。于是1978年,我们推出第一部作品《彼得与狼》,一直干到现在。 B: 你们的创作形式很前卫,是前所未有的? M: 是的。30年来,至少还没有遇到与我们类似的剧团。 B: 从官方网站上看,30年来,美国魔术圈默剧团仅创作了9部作品。 M: 确实是,但我们和将近100个乐团合作过,根据不同的演出季,每部作品都可以演上7—8年,而且每次演出都会有一些即兴创作,不可能完全一样。 B: 从寓教于乐的角度来讲,今天的演出很成功,所有的孩子都被你们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 D: 谢谢你的夸奖。但真正令他们情绪起伏的是音乐,对孩子来说,能亲眼看到演奏者表演乐器是很重要的,对声音源产生过程的亲历,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对音乐本身的兴趣。 B: 能谈谈你们为什么会对儿童剧感兴趣吗? D: 其实我们的很多创作是针对成人的。我们只是对古典音乐会的现代化形式感兴趣,大多数音乐会都并非建立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互动性很差,也间接导致了古典音乐观众群老龄化的问题。我认为,乐手的一颦一笑都可以作为音乐会表演的一部分,尤其在儿童音乐会上,我们只是帮助将其放大了。 B: 看起来普罗柯菲耶夫是你们很喜欢的作曲家? M: 说起最喜欢的作曲家,可能要数莫扎特了。我们曾两次创作关于他的作品《魔笛》和《体验莫扎特》。后者是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特邀好莱坞明星作曲家布鲁斯?布拉夫顿担纲创作。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偏爱近现代作曲家,如伯恩斯坦、艾夫斯等人。 B: 在美国,这样另类前卫的“默剧-音乐剧”能让许多保守的古典音乐乐团接受吗? D: 当然不可能。不过我告诉你一个故事,曾经有个非常老的指挥在看完我们的演出样带后,直接表示了不可能合作,但后来,他碰巧带着他的孙子看了一次我们的演出,结果不言而喻,回家后,他便联系了我们。碍于面子,那年的两场演出,他都请了乐团中另一位客座指挥上场。谁知,第二年他又找上门来,并且主动要求亲自指挥,原因是老头想让孙子知道:表演,爷爷也可以! B: 如今,魔术圈默剧团在北美已有不小的知名度,多次与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等名团合作。有没有打算把更前卫的剧目引进中国? D: 当然。与我们合作,对乐团本身来说,也如同遭遇一番改革。每当我们彩排的时候,乐手都会显得非常紧张,完全不能接受表演的任务。然而,等他们正式上台演出,接收到观众反响的信号时,就能很自然地将表演与演奏两者融为一体,产生全新的舞台魅力。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