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俄互逐外交官各执一词 两国关系斗而不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14:5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0日电 7月16日,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宣布,由于俄罗斯拒绝向英国引渡卢戈沃伊,英国将驱逐4名俄外交官。作为回应,俄罗斯外交部7月19日宣布驱逐4名英国驻俄外交官。《半月谈》近日载文指出,由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神秘死亡引发的英俄之争,已升级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外交战争”。双方各执一词,却又互有保留,两国关系“斗而不破”。

  争端升级 双方各执一词

  去年11月,前俄联邦安全局特工利特维年科因钋中毒身亡,他在中毒住院前曾与3名俄罗斯商人在伦敦会面。当时,很多英国媒体猜测事件与俄罗斯有关,使英俄关系骤然紧张。围绕投毒案的调查,英国和俄罗斯没少闹不愉快。

  今年5月23日,英国检察部门指控3名商人之一的卢戈沃伊下毒杀害了利特维年科,要求将其引渡至英国受审。俄总检察院以宪法规定本国公民只能在本国受审为由,拒绝了英方的引渡要求。英国于是宣布驱逐4名俄罗斯外交官。

  在英国人看来,利特维年科虽然是俄前特工,但他已加入英国籍,是英国公民,并且他又是在英国的土地上被谋杀,属于放射性物质的钋更是让数以百计的英国公民健康受到威胁,英国没有理由让认定的凶手逍遥法外。

  俄罗斯也理直气壮。俄宪法不允许卢戈沃伊被引渡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此前三番五次要求引渡在英国流亡的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和车臣分裂分子扎卡耶夫,均被英国人拒绝。

  俄罗斯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俄总检察院7月16日发表声明称,过去10年间,俄护法机关曾先后向英方要求遣返21人,这些人被控犯有杀人、恐怖活动、盗窃和洗钱等重罪,但英国未向俄罗斯遣返过任何一人,“英国成了俄罪犯最钟爱的国家之一”。

  时机敏感 政治色彩浓厚

  有分析认为,英国在特工中毒案上之所以如此强硬,是因为布朗政府作为一个过渡政府,其政策重点是要赢得2009年大选,保证工党政府连任,对俄强硬可以显示其维护国内安全的决心,从而获得选民支持。

  再者,布朗政府也要利用这一事件,显示其外交政策的微调和转变。一方面,布朗要纠正其前任过于亲美的外交形象;另一方面,德、法等欧洲大陆国家对英仍存有疑虑和戒心。因此,美、欧与英国新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前景并不十分明朗。但在对俄关系方面,三方立场较为一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在今年持续转冷。因此,英国要借引渡事件增强其对欧盟影响力。

  而在俄罗斯,普京执政以来,俄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国力增强,俄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与民族自豪感也逐渐上升。加之,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和总统选举在即,此事也不失为争取更多选民支持的绝好机会。

  因此有分析指出,驱逐事件正赶上两国新旧交替的政治敏感时期,一旦染上政治色彩,事件往往会复杂化。这样看来,双方外交姿态上的强硬,似有“政治作秀”之嫌。

  互有保留 英俄关系“斗而不破”

  事实上,在表面强硬的背后,英俄双方均保留了相当的回旋余地,并不愿让危机进一步升级。

  英国方面,在俄罗斯也宣布驱逐4名英国外交官后,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并一再强调重视英俄关系。反观俄方,其反应也是相当谨慎与低调,基本采取的是与英国对等的做法。普京总统在事后的首次公开声明中说,相信俄英会度过“暂时的危机”。可见,双方都发出了避免危机扩大的信号,不愿外交争端影响其他合作。

  近年来,英俄在经济、

能源以及安全领域的合作,成为维系双边关系的重要纽带。英国石油公司和壳牌公司等在俄有数十亿美元的投资,2006年英俄贸易额达到150亿美元,同比增长50%。俄罗斯对英国金融市场有很大依赖性,而英国对俄能源的依赖也很大。布朗上台后,伦敦、格拉斯哥等地发生多起恐怖袭击事件,英国反恐任务艰巨,俄方的支持不可或缺。

  因此,出于政治、经济、安全等利益考虑,英国仍需要维持英俄关系“斗而不破”。而俄罗斯方面,普京政府一直坚持外交为本国安全和经济服务的政策,也不会一味将事件扩大化。正如普京对这次纠纷所作的表态:“俄英关系将正常发展,因为这是彼此利益所在。我认为我们能克服这短暂危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