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的电影世界:一如梦境,一如你所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11:16 南方人物周刊

  我是为日常生活的目的、而非为永恒拍摄电影

  王宝民

  75部电影电视,170部戏剧

  “我自称‘艺术家’,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名字。我的创作中除了冲动之外,没有任何不言而喻的东西。……我曾被指认为某种奇怪的东西:五条腿的小牛、怪物。……我可以不时地感觉到妄自尊大的飓风横扫我的双眉。但我相信自己是免疫的,只需一秒我便可提醒自己:人类世界的艺术微不足道。”

  电影《狼的时刻》(1968年)中画家约翰的话,似乎可以看作电影艺术家英格玛·伯格曼的肺腑之言。其中所包含的对被误解的无奈也足够真诚。这种误解,一部分来自瑞典电影独特的“幽灵”传统,一部分来自精英影评人试图“封圣”的善意。在这样的评价中,伯格曼的电影成了被“鬼魂附体”的痛苦、折磨的化身,或者中产阶级敏感心灵的写照。长久以来,伯格曼被当作一位伟大的电影作家,其作品含义深邃、象征复杂,需要长篇累牍、高深莫测的解读方能进入,他自己却强烈地否认这一点:“我是一个电影制作者而非一个作家,电影是我表达的媒介而非书面文字。……当我的电影被当作一本书时,我感到强烈的羞辱,就像把鱼叫做鸟,叫做火,叫做水。”

  对伯格曼电影的最佳进入方式,或许可以出乎意料地简单:“一如梦境,一如你所见。”——这是他赞美塔尔柯夫斯基时的话,完全可以用在他自己的电影上。

  在伯格曼自己看来,他仍旧只是童年那个狂热地盼望得到一架电影放映机的孩童而已。追究伯格曼电影梦的最好去处,是他的童年。在1987年出版的自传《魔灯》中,他认为:“我们的成长过程大都建立在如做错事、认错、受惩罚、被宽恕和恩宠这样一些概念上,这些具体的因素凝结在孩子、父母、上帝的关系中。”对爱的缺乏的深刻体验,不仅体现在他人生在世的各种人伦关系当中(他曾经五度结婚,和父母的关系也经历了艰难的对立、和解过程),体现在对上帝的信仰、怀疑,对死亡的惧怕和坦然接受当中,也自然构成了他的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使他的电影带上浓重的阴郁、严肃、内省、怀疑的气质。

  从1944年至今,他拍摄了75部电影电视作品(其中导演62部、编剧66部)、制作了170部戏剧作品(其中经典戏剧34部、广播作品44部)。1982年,他宣布自己的电影生涯终结在《芬尼和亚历山大》这部鸿篇巨制上。在这部电影中,家庭成为主要的舞台,他的自传人生成为主要剧情。

  “我的每一部电影都是最后一部”

  1918年7月14日,伯格曼出生在瑞典乌普萨拉,3岁时全家迁往斯德哥尔摩。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诚的路德教徒,曾长期担任牧师。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亲对伯格曼的管束严厉到残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压抑的气氛。最大的快乐是木偶剧团的演出和用100个锡兵向哥哥交换了一部电影放映机。

  1921年元旦,影响了他一生的电影《幽灵马车》在斯德哥尔摩首映。这也是他后来隐居法罗岛时仍旧反复观看的电影。这部影片的导演维克多·斯约斯特罗姆开启了瑞典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1937年,伯格曼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大学毕业后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这为他日后的电影编导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46年,他在“斯文斯克电影工业公司”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危机》。

  他真正的成功是在第6部作品《监狱》问世时,这是他第一部自己编剧的电影。

  1950年代,瑞典正在风行一种所谓“夏季电影”,伯格曼深受其影响,拍出了《欢乐颂》、《夏日插曲》、《等待中的女人们》、《与莫妮卡同在的夏天》、《夏夜的微笑》等作品。人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瑞典夏季浪漫温馨而又充满诱惑的气息,惊异于夏日海滩上女性诱人的胴体,会心于夏夜情侣们纯真的爱情。这些影片和他后来阴郁、深邃的风格大异其趣。

  接下来,他拍出了后来享有盛名的《第七封印》和《野草莓》。前一部虽然“有一点疯狂,有一点愚蠢,同时还有一点急就章”(伯格曼语),却成为瑞典电影的辉煌巨作,死神与骑士对弈的场面历来为评论界津津乐道;对伯格曼个人来说,这是他“最后一部讲信仰的电影”。后一部电影因为老年维克多·斯约斯特罗姆的出演,“加进了他自己的经验、痛苦、忧愁……”,伯格曼相信它“不再是我的电影,而是斯约斯特罗姆的电影”,因为“他有我父亲的身躯,却占据我的灵魂,把两者变成他自己的所有物”。

  1960年和1961年,凭借《处女泉》和《穿越黑暗的玻璃》,伯格曼连续获得两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的电影生涯达到巅峰。前一部作品中男主人公在女儿遇难地拷问苍天的镜头,曾经在李安心中引起巨大震撼;后一部作品是他和摄影师斯汶·尼克维斯特的首次合作。此后,尼克维斯特几乎拍摄了他的全部电影,他们的合作成为世界电影史的神话。《穿越黑暗的玻璃》(又译《犹在镜中》)和《冬日之光》、《沉默》被评论界合称为“沉默三部曲”,加上《假面》、《狼的时刻》、《耻辱》、《安娜的激情》等片,1960年代的伯格曼致力于探讨人类生活中的罪恶感和惩罚的主题,影片中的人物都在互相折磨、自我折磨中痛苦不安,和解的希望渺茫不可见,上帝的影迹不再光临人世。

  接下来的1970年代,对于伯格曼来说是混乱和动荡的年代。1971年54岁时,他开始了第5次婚姻。因为剧院的“逃税风波”,他受到调查,被迫“流亡”德国慕尼黑。在此期间,他在风格上有了很大转变,更加专注于家庭关系中的裂痕和修复主题,拍摄了《呼喊与细语》、《婚姻即景》等影片。前者以姐妹和解的典型姿势而著名;后者是一部长篇电视电影,探讨了婚姻生活的种种微妙情境。流亡期间,他在挪威拍摄了《秋天奏鸣曲》。这部作品把母女之间的冲突发挥到了激情的高度,令人颤栗。

  这一次,童年不再仅仅是阴郁的

  “我是为日常生活的目的、而非为永恒拍摄电影,我惟一的骄傲是作为一个好的匠人的骄傲。”

  熟悉伯格曼的观众很容易勾勒出他的电影世界中的典型场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严厉的父亲、拘谨的母亲、听话而受压抑的孩子、可亲的祖母、马戏团的演出、圣诞节的欢乐,以及背叛的夫妻、失和的姐妹、冷淡的兄弟……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人们总会遇到这些令人头疼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问题。这些问题堆积日久,变成了人类沉重的负担和困顿。伯格曼并不高蹈。他在探讨死神、信仰问题之后,很快回归这些琐碎的日常生活。

  1978年秋天,伯格曼在慕尼黑开始构思一部新的电影。再次回到家乡法罗岛时,他已经 60岁,越来越像《野草莓》中的那位退休教授。不同的是,他能够与9个子女欢聚一堂,这使他感到人生的快乐。1980年9月,电影开拍了,这便是长达3个小时(电视版长达312分钟)、伯格曼的最后一部杰作《芬尼和亚历山大》。这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高的影片——60个有台词的角色,1200个群众演员,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片熔于一炉的家庭史诗。在这部获得4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里,他又一次沉浸在童年的回忆当中,这一次,童年不再仅仅是阴郁的,也充满了欢乐、幻想、倾诉、渴求、希冀和难得的爱。

  1982年,他宣布退出电影界;1983年,他拍摄了一部名叫《卡琳的面孔》的纪录片,以纪念自己的母亲,宣告和母亲的彻底和解。

  2003年7月,他宣布隐退家乡法罗岛;2004年7月,他宣布退出戏剧舞台;10月,他出版了又一部自传作品《三本日记》。法罗岛的日子平静而美好。他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快乐、充实。他不再看自己的电影。在一次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他解释了个中缘由:“我不经常看我自己的电影,看的时候总是战战兢兢,随时会哭出来,感觉很可怜。”

  伯格曼5次婚姻的时间分别是2年、5年、8年、10年和24年,越往后越长。他和她们育有8个孩子(8个子女中,有5个导演,1个演员,一个作家,一个机长)。除了这5位妻子,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还有丽芙·乌尔曼,后者与他合作拍摄了10部电影,并生有一个女儿,是伯格曼终生的爱人和朋友。

  2007年7月30日,89岁的伯格曼——这个从不服输的电影“棋手”,终于在法罗岛与死神握手言和。死前,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守候在他身旁。围绕着他的,是一个大家庭。

  躺倒在女人的怀抱,得到永恒的安宁——这大概是一个从小缺乏母爱的孩子最大的心愿。他的电影的主人公们总是以这种典型的姿势和解。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知道哪位女人的臂弯能够安放下这颗一生不得安宁的、痛苦而沉重的灵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