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来中国“冒险”的美国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6日14:24 青年参考

  作者JohnBoudreau

  编译小河

  

  美国人汤姆·梅尔彻发动自己的汽车,穿过熟悉的街道,直奔他喜欢的一家快餐店而去。这是一次典型的周六晚上的 全家外出活动,就像他们在家乡帕罗奥多的那些晚上一样。但他们没有吃比萨饼,而是要了一碗牛肉面。他们到餐馆时,11 岁的萨米用中文和餐馆服务员“侃大山”。

  3年前,汤姆·梅尔彻和妻子莎朗·鲁沃特受到这个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的吸引,举家搬到了中国。他们是追随 全球趋势的成功专业人士中的一个小小却坚定的支流。在北京和上海的夜总会中,常常挤满了刚刚大学毕业四处体验冒险的年 轻美国人。现在,来自硅谷的移民家庭在中国变得日益常见。

  

  “把全家搬来

  是个很大的决定”

  “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的漩涡当中,而我们恰恰就在漩涡的中心。”43岁的硅谷企业家梅尔彻说。现在,他创办了 一个提供多种服务的中文网站,服务内容包括从婚礼策划到如何送孩子到美国念大学等项目。

  搬到中国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语言障碍,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们不得不适应呼吸浑浊的空气,应付难以想像 的混乱的交通,在一个截然不同的商业和教育文化中前行。“这里的一切都不容易。”来自硅谷的风险投资商埃里克·拉西拉 也承认。他和他的家人去年搬到了北京。

  美国人金玉米(JeremyGoldkorn)说,就在不久以前,在中国的美国人还是以单身者和年轻人居多。 他本人是一名互联网企业家,已在北京住了12年。他说:“对一个年轻男人来说,这里简直就是天堂。你每天都能学到一些 东西。这里有很多漂亮姑娘。每时每刻都充满着无限的机遇。但把全家都搬来就是个大得多的决定。如果你来自硅谷,那里空 气清新,一切如意。而要来到一个到处都很脏,和需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地方,我想最终会产生很多不幸的夫妇。”

  像租房子这样简单的事情,有时会变成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中国,很多交易仍用现金进行。拉西拉每月要支付大约5000 美元的房租,他不得不带着“一个装满现金的公文包,就像电影里一样”。清点这些人民币就得花上45分钟。不过,对于那 些想要改变世界的企业家和相信这是“中国世纪”的开始、并希望置身其中的人们来说,这些麻烦事只不过是小小的代价。

  

  “中国试验”

  的成功

  40岁的罗伯·麦科马克说:“在你的事业中途搬到亚洲,曾被视为是‘死亡之吻’。”他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创 始人之一,已向中国的初创公司投入4000万美元。“现在,情况恰恰相反,因为亚洲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中国的重要地 位在2004年就已凸显。目前人们的看法一致:中国是最热的。”

  2004年,他和妻子、互联网企业家刘佩吉迁至上海。几乎每隔几个星期,这对有两个儿子的夫妇,就会认识一些 搬到上海的硅谷居民。

  “能成功吗?我不知道。”梅尔彻说,“你能碰到一个初创公司的所有困难。我创办这个媒体网站用的不是我的母语 。我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国家做生意,尤其对外国人而言。每天我都在思索我是不是贪多嚼不烂。”

  在家里,他的“中国试验”已显示出成功的迹象。他10来岁的女儿们在试衣服时,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自如地交谈着 。尽管她们说渴望回到美国,但看起来姑娘们已完全将北京当成了家。

  

  “她几乎要

  打我耳光”

  抛掉一切顾虑,将全家带上飞往中国的飞机的第一步也许是最困难的。风险投资商拉西拉认为,将全家搬到中国来是 一个大胆的灵感,他的妻子雪莉当初则认为他神经错乱。“她几乎要打我耳光。”他回忆道。去年10月份,他们搬到了北京 。“在美国,我的生活非常棒——我是风险投资商,有一个大家庭。”他说。

  41岁的拉西拉以前经常访问中国。后来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对中国投资呢?他和全家目前住在一个高级社 区的传统中国式大院中,大院里还住着其他几个外国人。戴着白手套的警卫引人注目地站在角落里,向来往的居民和访客敬礼 。

  拉西拉认为,他的家庭会亲眼目睹“将被载入历史的事件。”他自豪地表示,他3岁半的女儿安雅说话已带上了中国 口音,他1岁半的儿子科纳也将这样。拉西拉说:“中国的经济如此庞大。我一直在纳闷,为什么没有更多人像我们一样搬到 这里来?”

  (::美国《圣何塞信使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