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60年后,印度崛起了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8:39 国际先驱导报
1947年8月15日,摆脱长期的外族统治,印度人终于当家作主。60年过后,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正在实现经济腾飞。高盛公司预测说,印度经济到2015年会超过中国,真的会这样吗? 60年里,这个国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革?现在是到了可以总结一下的时候了。 因为总结印度,某种程度上就是总结我们自己,这两个国家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无论是进步还是停滞,都值得中国学习或反思 一个印度普通家庭的奋斗史 贾延丝的家庭故事是印度亿万中产家庭为生活奋斗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父辈大都贫困,自己则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但也异常艰辛,子女则享受前两代人的奋斗成果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唐璐发自北京 贾延丝·英加尔家的客厅很特别。与其他中产阶级简单的家庭装饰不同,贾延丝家在保留印度文化特色的同时,充满了浓厚现代化气息:西式家具、硕大的根雕、充满异国风味的各种脸谱……显示出主人的经济实力以及审美观的与众不同。 今年47岁的贾延丝是《印度斯坦时报》专栏作家,她的家座落在印度南部大城市普纳的一个高级住宅区。丈夫在一家公司担任工程师,经常被派往亚洲其它国家。两个女儿目前均在美国读大学。 贾延丝一家在印度应该算中产阶级。按照印度官方口径,在印度像贾延丝这样属于中产阶级的人数大约为3亿。 尽管贾延丝一家现在吃穿不愁,甚至拥有三辆轿车,但是回到她的父辈时代,看书时连座台灯都没有。 路灯伴父亲考上大学
贾延丝的爸爸是家里的独子,家境贫寒。虽说现在印度几乎村村都通上了电,然而,在贾延丝父亲上学的年代,村里能有个路灯就不错了。所以,他经常在路灯下面读书。 家里没钱,多亏父亲的姨妈资助他才顺利地读完大学。毕业后靠着自己的勤奋,贾延丝的爸爸通过公务员考试加入到印度电信部。退休前已经是泰米尔纳德邦马杜赖市电话局总经理。 生活条件的改善首先从电话开始,由于供职电信部,贾延丝家安装了电话,而且拥有固定金额的免费电话。“邻居们羡慕死了。”贾延丝回忆说。 随着印度的通信业迅猛发展,到2006年印度的电话普及率几乎已经快赶上15%的全球平均水平,达到1.3亿用户。这在几十年前,是根本无法想像的。 从“别浪费”到“别管多贵” 贾延丝的父母非常节俭。“印象中父亲只有2条裤子和2件衬衫,他工作时轮流换着穿。”贾延丝记得,父亲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不能浪费电去读故事书,应该把电用来学习。 但对于子女教育,父亲却很舍得投资。“父亲总是说:‘如果你需要钱买书,我马上就给你买。’”贾延丝回忆说。也许是贾延丝学习特别刻苦,在12年的学校生活中,她只看过3部电影。 如今印度的中产阶级已经成为印度经济繁荣的引擎,他们的消费理念完全不同于父辈。当贾延丝的孩子出世后,她给两个女儿的标准回答便是,“别管多贵,想买什么告诉我就行”。 从电视机到iPOD 1983年贾延丝结婚时她和丈夫的交通工具还是自行车。“20年后,当女儿上大学时,我们已经有3辆小汽车。”贾延丝说:“两个女儿都有手机、iPOD,每个人的房间里都有一台电视。我记得我是1983年到新德里时才有自己的电视。” 而童年时和一群人看电视的场景,贾延丝更是记忆忧新。“我堂兄家是我们家族中第一个拥有电视的。每个周末,邻居、小孩、佣人大约50个人将会挤到他家的客厅去看。”贾延丝笑着回忆说:“哈哈,当时,他们家没有任何隐私。” 现在,即便是在印度乡村,电视机也已经不再算是稀罕物,已经成为村里婚礼嫁妆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家电。 忘掉自己的性别 贾延丝的母亲当年出嫁并没有电视机作为嫁妆,甚至连书都不让读。“按照当时的传统,女人是不能读书的。”贾延丝说。不过由于贾延丝的外公是一个拥有两个硕士学位的梵文学者,所以贾延丝的母亲才被允许接受了初等教育,但直到她40岁的时候才如愿以偿地进入大学并获得了大学文凭。 初中毕业后,才13岁的她按照贾延丝外公的安排嫁给贾延丝的父亲,一个21岁的乡村学校教师。“她是我们家族最后一个童年新娘。”贾延丝说。尽管童婚自1929年起,在印度就算是违法,但即便是21世纪的今天,童婚现象在印度仍然屡见不鲜,而包办婚姻则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妇女在印度的地位可想而知。按照印度传统,中产阶级以及上层社会通常不让他们的妻子出门工作。贾延丝却不屑于向传统社会观念屈服,她以出色的表现成为印度第一代从事新闻职业的女记者,当然,在成功的背后,她也经受了很多难以想像的屈辱。 1987年,已婚的贾延丝一踏上记者的岗位,就被看成一个异类。印度媒体向来都是男性的天下,遭到男同事的排斥也就成了预料之中的事,即便是几年后,被派到《印度时报》的子报《星期六时报》担任副主编时也不例外。她的到来立刻遭到该报主编的抗议。“我的部门不能成为已婚妇女的垃圾堆场。”贾延丝记得那位男主编这样对她说。1999年,贾延丝已经坐上印度《经济时报》副总编的位置,但还是有人对她嗤之以鼻:“我不知道她是对执行总编施展了什么样的魔法。” 对付这种指责的最好办法就是“忘掉自己的性别”。贾延丝记得,那时她和40多个男记者挤在一个大房间里,不光要忍受呛人的烟味,还要学会听他们讲脏话,有时还要像男人一样坐在记者俱乐部里和主编喝酒到很晚…… 如今,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改变。在城市里的各个部门大约有50%的劳动力是妇女,在媒体行业妇女比例更大。尽管在农村,家庭通常仍然不会允许妇女出外工作。 印度从60岁开始变年轻? 如果说贾延丝还为自己前程担忧,她的两个女儿可以说真正是无忧无虑的一代。“她们经常早上7点才睡,我一个女儿最大的愿望竟然是希望六天不睡觉,晚上用来做《印度时报》上的那种填字游戏。”贾延丝说:“我的父辈却还是要早起拜神,穿着老派的衣服,这就是差别。” 贾延丝的家庭故事仅仅是印度亿万家庭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印度人的奋斗与拼搏精神,以及不同时代的人在生活、思想和消费理念方面的差异。 印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60岁的年轻印度》,他援引毕加索的那句“人从60岁开始变年轻”的话指出,“一种类似的情况现在似乎正发生在印度,至少在经济领域是这样。” 是的,在独立后的前30年,印度经济一直是以被戏称为3%~4%的“印度式增长率”增长,而在实行经济改革之后的整个上世纪90年代,其经济增长率提高至6%~7%,到2002~2006年平均增速达到7.5%,与此同时,印度的贫困率从70年代中期的55%降至目前的26%。 虽然许多经济学家对于印度经济崛起并不像对中国那样有信心,但是这并不妨碍印度经济可望进入持续高增长时期。随着经济的振兴以及中产阶级人口不断壮大,印度正在作为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出现在世界舞台。 一个印度“高干”家庭的60年 由于几代人都身居要职,老祖特希一家人在过去60年所经历的自然比普通家庭更为丰富而深刻,在他们眼里,印度进步很多,但问题也不少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陆春华发自新德里 在印度,祖特希家庭算是殷实的印度中产阶层。 20世纪60年代,老祖特希在新德里就已经建了一所三层的小洋楼。豪华住宅的两代主人都身居要职——独立前,老祖特希在印度空军服务;后来,其长子曾位居印度国有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现在,其女婿则是一名驻过中国的资深外交官。 说起印度60年来的变化,这个成员大都是政府“高干”的家庭也就有着比普通家庭更深刻的感受。他们经历了印度的一穷二白、政治动荡,目睹了经济改革、社会进步。 他们相信印度拥有美好的未来,但同样担忧印度面临的众多问题。 军人父亲:体味国家动荡下的心灵自由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那天,25岁的戈丽·祖特希正有孕在身。她听着广播里尼赫鲁的演讲,心里十分高兴,因为印度终于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拥有了自己的总理,并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现年85岁的戈丽回忆起那段往事时,依然十分健谈。“由于当时正期待孩子的降临,就没有出去。” 事实上,祖特希也不太敢出去,当时,虽然已经独立,但是印度社会秩序十分混乱,街头暴力冲突不断,随时可能出现意外。“1947年,尼赫鲁面对的是一个100万人死亡、1300万人流离失所、遭受了成百上千亿卢比的财产损失、宗派暴力的伤口依然血流不止的国家。”一位印度外交家在最近发表的《印度民主60年》一文中说。 祖特希夫妇所住的地方在他服役的印度空军营地内,该营地位于印度北方邦的密拉特,相对安全些。而当时,祖特希的家人大多生活在目前的印控克什米尔地区。 随着印巴分治,对于祖特希一家而言,选择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最终祖特希选择了印度,“原因很简单,我们都是印度教徒。”戈丽说。 独立给祖特希心理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的印度空军还由英国人管理。有些特定的区域只能英国人去,而印度人不能随便闯入。这让我有着深刻的疏远感,随着印度的独立,这一切完全改变了。” CEO儿子:感受国企改革的两度轮回
老祖特希夫妇共育有三个子女,其中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跟他们住在一起。今年已经65岁的希拉·祖特希是家中长子,目前已经从一家国有大型石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位置上退下来。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在一家美国石油公司印度分公司谋得职位。不久,印度政府通过收购,对希拉所在的石油公司实行了国有化。“印度当时受到了很多苏联的影响。之后,印度政府委派一名政府官员担任公司的总裁,使得公司更像一家政府机构,而不是商业化运作的公司。” “政府影响力巨大,公司出现了很多冗繁的程序,员工逐渐失去了主动性。”希拉说。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私营公司开始涌现。“比如在石油领域,国有石油公司就遇到了私营公司的强大的竞争压力。”希拉说,这些私营企业对促进印度经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的确,印度经济发展十分迅猛。不过在老祖特希的女婿兰加查里看来,印度经济离实现完全“独立”尚有距离。“印度目前还十分贫困,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很多家庭的收入每天还不到1美元。依然十分依赖于欧美国家的资本、先进的技术以及他们的市场。” 尽管如此,对于未来,兰加查里还是信心满怀,“就像现在美国的次级债危机会导致全球股市震荡,也许未来几十年后,印度经济的变动也能影响全球经济。” 外交家女婿:印度政治体系价值观正在下滑 作为一名已经退休的资深外交官,兰加查里对印度政治变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独立前,印度没有自主的外交政策,一切政策来自于伦敦的遥控。” 兰加查里说,独立后,印度则有了独立的外交政策。到了60年代,印度开始推行不结盟政策。 另外,兰加查里提到了印度政治方面的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从印度独立到1989年的42年间,印度国大党始终能轻易获得执政地位,不过之后,不管是国大党还是人民党,必须和其他政党结成联盟,才能获得议会多数席位,从而赢得执政地位。 兰加查里认为,印度政治体系的价值观正在下滑。很多从政人士与社会大众完全脱离,“他们并不正直坦率,而且只知道赚钱,为自己的家族牟利。”他说,1964年尼赫鲁去世的时候,他们全家非常伤心。而现在则不可能有这种感受了。 兰加查里还提到了与中国关系的变化。他于1973年到1976年在印度驻中国大使馆工作。在他看来,当时的印中交往特别少,而到了1995年到2000年,当他负责印度外交部中国事务时,印中交往明显增多。 社会工作者孙女:努力让发展惠及贫苦百姓 对于独立前出生的女孩而言,尤其在保守的克什米尔地区,接受教育几乎没有可能。而戈丽的幸运之处就在于她嫁给了一位好老公,他教会了她英语,还教她骑自行车。戈丽表示,自己的后代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孩应接受与男孩一样的教育已经成了这个家庭的传统,戈丽的女儿,即兰加查里的妻子是这样,兰加查里的女儿,即戈丽的外孙女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有良好的教育,兰加查里的两个女儿一个成了企业的律师,另一个则从事杂志编辑工作。 不过,在印度农村地区,女孩接受教育的确还是存在困难。 和其他三代家庭成员一样,希拉的女儿普里扬卡·祖特希也接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教育,目前在一个非政府组织工作,她主要负责将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电视节目——芝麻街送往贫困地区,以便让那些还没有普及电视地区的孩子也能看到这些有趣的节目。 年仅28岁普里扬卡代表了印度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她虽然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她的理想却跟摆脱贫困有关,“如何将目前的经济发展惠及到穷苦百姓是我最关心的”。 “印度追赶不上中国” ——对话印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莫汉 经过60年的积淀,印度象能追赶甚至一举超过中国龙吗?面对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宣称“印度将赶超中国”的说法,印度经济学者则给出了冷静的回答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唐璐发自北京 莫汉·古鲁斯瓦米是印度著名经济学家和政策分析家。这位印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是时任印度财政部长亚什万特·辛哈的经济顾问。2003年底,他和其他两位印度学者一起合写的文章《印度能追赶上中国吗》发表,这篇论文以大量数字为依据对有关印度将会很快追赶上中国的观点提出质疑,在国际上引起广泛争议。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那时的莫汉尚未来过中国。从2006年起,为了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他开始频繁访问中国,记者和莫汉也有机会多次就中印崛起以及两国经济对比等话题展开讨论。在印度独立60年之际,我们再次进行了类似的对话。 GDP增幅:印度不必超过中国 《国际先驱导报》:如今,你是否还坚持2003年的观点,认为印度追赶不上中国? 莫汉:当然。有些西方学者完全是在根据自己所认定的经济现象来解读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他们对印度经济过于乐观的估计缺乏证据。无论从经济增长率、社会指标,还是工业生产以及更多的方面分析,都能越来越清晰地看出,不仅中国会把印度落得很远,而且这种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不要说超过中国,到2050年印度能够和中国齐头并进都将是非常困难的。 《国际先驱导报》:不过高盛公司最近预测,印度的GDP增长率将要在2010年与中国的GDP增长率持平,到2015年会超过中国。 莫汉:印度面临的问题太多了,当前最紧迫的不是超过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味地追赶经济增长率对印度没有好处。 英语水平:中国超不过印度 《国际先驱导报》: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印度人英语都很好。印度人很喜欢把英语作为其与中国发展比较的一个绝对优势。而我的感觉却不同。我曾经在古吉拉特一个小镇上的大学生活过很长时间,古吉拉特属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我给学生讲课还要有人翻译成古吉拉特语。在印度是不是只有大城市和南部的邦英语才比较好,其他地方都不行? 莫汉:英语是在印度仅次于印地语的第二共同语言。大约有7.5亿人口说印地语,但是说印地语的人主要集中在印度北部。而在印度能够讲英语或者懂英语人数在4.5~5亿人。 现在印地语虽然是印度官方语言,但是英语在印度全国却是通用的。当年,印度开展全民运动争取独立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个以印地语为支柱的新的国家。但这一建议遭到南方拒绝。于是,印度南方继续使用英语,而北方省份则转向印地语,其他邦则继续鼓励说该地区语言。但是,英语仍然在印度占有主导地位,例如,在高校、法庭以及政府商务活动中都用英语。印度的地方语言很多,英语是把地处天南海角的印度人连接在一起的语言,可以说是英语把印度团结在一起。 《国际先驱导报》:你经常访问中国,跟印度相比,你觉得中国人的英语水平如何? 莫汉:中国不可能像印度那样让英语流行。在中国,英语是外国语;在印度,英语是我们的官方语言。 人口问题:印度年轻人优势更明显 《国际先驱导报》:以前我们谈到影响印度崛起时总是把人口问题归于阻碍因素,但是我注意到不少印度专家并不把人口多看成是问题。相反,他们强调,印度是世界上年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巨大的年轻人口将确保印度在未来经济发展时有充足的劳动力,而中国届时将会出现类似日本那样的人口老年化问题。因此年轻人口优势将会使印度崛起拥有更雄厚的资本,这点是中国所不可比拟的。 莫汉:是的,中国现有的劳动力优势将能确保它的经济发展到2030年,印度的人口优势则可以维持印度发展至少到2060年。印度的人口在未来20年会超过中国。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人多会消耗很多资源,因此把它看成是经济增长与进步的大敌。但我认为,人口多并不一定是发展的敌人,如果人口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的话。 “三农”问题:印政府重视程度不及中国 《国际先驱导报》:在中国和印度,都是农业人口占绝对比例。由于中国政府对农业倾斜较多,他们的收入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印度的情况似乎是“富农业、穷农民”,是这样吗? 莫汉:尽管从绝对数字上看,中国的可耕地比印度少,不过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却远远高于印度。在印度,农田面积通常都比较小,浪费很大,农民的平均农田持有率为0.6公顷(相当于大约9亩),而大多数农民的土地都小于0.3公顷。而在印度买卖土地非常困难,这已经成为影响印度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只要土地问题解决不了,印度农业以及农民的状况也不会有太大改变。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领导人都知道,只有把“三农”问题解决好,中国才会稳步发展,才会发展的更有潜力。不知道印度领导人有没有这样的认识? 莫汉:的确,印度领导人长期以来对农业是采取忽视的态度。印度政府为农业制定的增长目标是4%,但是我们的增长率只有2.7%。在过去20年,政府没有向农田灌溉设施提供任何大规模投资。所有直接关系农业收成的灌溉系统资金都来自私人,政府对于很多需要加以保护的蓄水井也都没有提供资金维护。 【链接】中印对比 【2006年人口】 印度:11亿,中国:13亿。 【2006年GDP增速】 印度:8%,中国:10.7%。 【2005年服务业占GDP的比率】 中国:34%,印度:50%。 【2005年基尼系数】 印度:0.325,中国:0.447。 【2006年全球竞争力】 印度:第43位,中国:第54位。 【2050年经济大国TOP5】 中国:第一,美国:第二,印度:第三,日本:第四,德国:第五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