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生游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15:21 青年参考

  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的“中国之行”项目始于1997年,由前美国参议员、校长大卫·伯伦(DavidBoren) 主持发起,从学校教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保罗·贝尔(PaulBell)亲赴中国落实,至今已有10年时间。该项目已让 数百美国学生有机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北京、上海、西安和昆明4个城市,学习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经济和政治。一 趟旅程下来,学生们往往感觉眼界大开,不只是对中国有了全新认识,而且更具国际视野。这里刊载的几篇文章,就是今年夏 天来中国的美国学生特为本报写下的体会和感受。    ——编者

  中国的变化令人眩目而伤感

  ::文MarisaAnderson

  

  中国掀开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神秘面纱,成为世界商人和游客的向往之地。它既有历史魅力又有现代奇迹,每年都以难 以置信的速度实现着现代化。我惊讶于所到的中国城市无一例外地建起一座又一座高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3年前我来过中国,当时觉得自己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不禁被人们的热情深深感动。当时我去了北京这样的大都市 ,也到过规模小得多的成都。在故宫,我能感觉到中国游客无所不在的目光,这是一种还没见过很多外国人的眼光。

  3年后,无论身处中国的哪座城市,我都像是被淹没在外国人的海洋中。我只是成千上万洋人中的一个,西方人的面 孔在这里随处可见。他们甚至大量出现在路旁的广告牌上,从西方到东方的产品,无所不包。另一个印象是英文的大量出现, 似乎到了与中文平起平坐的地步,往往在中文下方能找到英文。想一想这竟然是在远离美国的地方,我惊讶得难以言表。

  无论在任何方面,我都用美国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比如我看到麦当劳,而且街对面还有肯德基,我惊讶于中国如此 快地适应了通常由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任何店铺似乎都出售着佳洁士牌牙膏,这样我购买洗漱用品就方便多了,就像我 在美国时那样简单。

  中国正以矫健的步伐追赶其他工业国家,我不再觉得我身处一个全然陌生的国度。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在发展的同时 ,仍保留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寺庙庄严而肃穆,古老而神圣的仪式仍可在中国许多寺院中见到;传统习俗和现代市场结合在一 起;京剧在全北京表演,吸引着无数观众;云南各地少数民族特色鲜明。

  虽然在现代化进程中,某些历史和文化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消失的命运,但我看到中国人正努力保护传统,保护那些使 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东西,使新一代中国人既不像他们的祖辈一样,生活在隔绝于世的中国,又能继承古老历史文化,使这 个东方古国继续散发出神秘魅力。

  相较于我的第一趟中国行,在第二趟中国行中,我更能感受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同时我也更能体会中国发展对全球 的重要性。这种变化是那么眩目和神奇,同时还带有一点点伤感。你只要看一看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场所,正被越来越多 高楼大厦包围,你就能品出那又苦又甜的滋味。也许新的来,旧的去,这就是不变的变化规律。

  佛教建筑穿越漫长岁月

  ::作者RandallTilson

  

  在中国旅游期间,我有机会拜访了许多古寺,我最喜欢的是云南

丽江城外的一所藏传佛教的喇嘛寺。

  寺庙离住处并不远,我们的车子沿着山边蜿蜒的公路行驶了不多久,就到了目的地文峰寺了。

  文峰寺的殿堂果然相当宁静和肃穆,可能因为我们到得很早,几乎没有别的游客,能听到的只有喇嘛的颂经声。院子 中间摆放了一个巨大的香炉,正在燃烧着什么东西,释放出一股淡淡的香味,整个寺庙因此被笼罩在一种安祥淡泊的气氛中。

  寺庙结构雄伟,殿堂雕梁画栋,蔚为壮观。佛堂正中端坐着一尊金身佛像,慈眉善目,面目庄严。庙中还有许多雕塑 ,同样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即便对于我这样的一个美国人,一个不是佛教徒的人,我都有了这样的冲动,试图弄明白这 些塑像究竟是谁。

  游文峰寺的另一大乐趣是去灵洞。传说佛门钥匙被存放于灵洞旁的一道岩缝中,因而藏族信徒每逢来此朝拜,都要先 到这里叩拜,以表借钥匙之意,归来时往岩缝中放一粒小石子,表示送回。因为云南地处高原,爬山极为不易,30分钟的攀 登,早已让我们中的一些人半途而废,不过我坚持到了最后。到了山顶,我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也看到了自到中国以来 最美丽的景色。站在高台上,我一边遥望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一边俯瞰金壁辉煌的寺庙依偎在半山腰。

  这趟中国之行我看到了许多寺庙,有那么多佛教建筑穿越了漫长岁月,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已有 数千年,游览佛寺无疑能帮助你理解中国历史和今日的中国文化。

  到中国做一个游客意味着什么

  ::文RichardColley

  

  从中国回来后,我一直在思索着旅游的涵义,究竟什么是旅游?到中国去做一个游客意味着什么呢?

  游客总能很容易被辨认出来,他们带着相机,随时准备拍照留念。他们漠视当地交通规则,经常会不经意地做些危险 举动。美国游客则总对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比较敏感。游客们也总表现得很富裕,在购买那些俗气得不能再俗气的纪念品 上,总是非常大手大脚。

  游客们常会背着大包小包,像牲口一样任由导游拿着小旗驱赶着。他们如果落单,或只剩少数几个人在一起时,就会 用警惕的眼光注视着四周,脸上流露着一些混乱的表情。他们就像是遭遇了沉船的旅客,同他们“登陆”领土的社会与文化氛 围格格不入。

  还有一种情形则正好相反,傲慢自大的游客用其“种族沙文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别国文化,认为自己只不过在游历一 个主题公园,于是中国在他眼里也只是一个中国乐园而已。

  旅游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景点,而这些景点由当地旅游部门或其他人指定,在某种方式上对理解本地文化大有裨益。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

长城和天安门广场功不可没。在来中国前,我对此行早已胸有成竹。比如,我知道要登长城,于是我有过 漂浮在长城之上的幻觉,从高处俯瞰,并从中获得某种深奥意义。最终,作为一个游客,我所经历的并非我全部期待的,这令 我有些失望。但无论如何,我仍很快乐并深为此行叹服,我已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里了。

  旅游者若追求经历,似乎没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了。在西方人看来,经历总是同物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比如一些照 片、纪念品等。我追求的经历是一种感受,没有物质痕迹,而是将自己置身于一种环境,理解并投入其中。如果我们抱着过高 期望,把旅游的地方当作天堂,那么我们必定会失望。如果我们抱着偏见,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看待你经历的,同样也 得不到你期待的。游客要做的,是摒弃一切期待和经验,而仅仅怀着一个学习和体验的愿望去中国,这样你才能探索和发现新 东西,获得丰富经历。

  我以后打算在上海上学和工作

  ::作者吕汉中

  

  我的父母来自中国,但我出生在美国,时间过得真快,今年我已是一名大三的美国学生了。由于我生活在一个中国家 庭,自小我就受到了很多中国文化的熏陶,我能说中文,虽然中文写作还有待提高。前不久我到中国大陆去参观,我们去了西 安、昆明、丽江、北京和上海。

  我已7年没回中国了,中国发展得很快,它会对这个世纪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我最喜欢的城市是丽江,那儿的空气 真好。但我以后打算在上海上学和工作,因为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我希望以后能在上海为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工作 。

  中国地方很大,各地很不一样。这一次我最美好的回忆,就是我们一行人在西安吃火锅。我外婆是四川人,所以我最 爱吃辣。我希望以后能自己学做这么地道的中国饭,那样我就能天天吃到最拿手的中国菜了。

  (::注:本文由作者用中文写成;其他文章为张中翻译)

  最深刻的两点“中国印象”

  ::作者MichaelCromwell

  

  我不久前参加了一个为期5周的中国旅行,使得我有机会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习中文,到云南师范大学学习中国少数 民族民俗,到

北京大学学习政治,到复旦大学学习经济和贸易。

  此行最有意思的,是我对中国印象的改变。离开美国前,我对中国最深刻的印象有两点: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于中国共 产主义体系中;中国人的某些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我确信这两点,但到了中国后,我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在西方人眼里,无数如出一辙的摩天大楼和公寓楼,会让人联想起共产主义的生活方式。在我去的几个中国城市中, 我看到了大批这类公寓建筑。然而果真如西方人所认为的那样吗?事实上,一个简单的理由就让我明白了这类房子的现实意义 。导游说,中国人口太多,给13亿人建造独门独院的房子不现实。

  另外一次印象的改变,来自北京课堂上一名老师的讲解。她说中国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就是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 ,一方面发展市场。在中国,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出租土地给房产投资商,然后他们又转租给其他人,这些人可在土地上从 事生产,创建公司。

  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从北京的硬石餐厅、宜家家居到肯德基和必胜客,在上海和西安的每个角落,资本主义的痕 迹随处可见,但都富有中国特色。作为一个美国人,我认为这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选择结果。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一直认为 集体价值大于个体价值,这已成为他们的一个共同信念。如果有人不相信这一点,北京故宫的星巴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